□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第一小學 趙愛鳳
數學學科教學目標并非只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技能,而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數學表達能力便是其一。高科技的發(fā)展要求數學學科的教學要以知識為載體,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能力。2022 版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數學語言中包含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通過表達將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觀點、思想、方法、過程等內部思想展示出來,便于交流、傳播、探索,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白x思達”教學法是指在學生閱讀、思考的基礎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與同伴進行互動、交流、分享,使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得到補充、完善、增值、更正,使學習和認識水平得以提高??v觀現在課堂,依然存在教師一言堂學生游離在外、個別學生充當主角其他都是沉默看客的現象。以下針對當前現狀,運用“讀思達”教學法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數學表達能力展開探究與思考。
現在孩子大多在家長的精心呵護下長大,被動、依賴、脆弱、畏難、逃避等是他們身上的顯著特點。課堂上,因被動、依賴成為局外人,游離在課堂之外;因畏難躲在舒適圈,畏畏縮縮保持沉默;因缺乏安全感怕錯,有想法不敢言。作為教師,在俯下身子靜心等待,寬容和悅納學生,給學生安全感的同時,應加以正確引導、教育,讓他們正確認識學習,面對困難具有迎難而上、積極進取的耐挫、陽光健康心理。
研究表明認為智慧是學生以表現為導向而不是以學習為導向,在學習中是挫折中成功而不是冒犯錯的危險。當任務變得困難時,有些學生可能放棄。相反,認為智慧是可塑的學生更愿意與挑戰(zhàn)性任務抗衡,更從容地與風險相處。作為教師,要對學生正確引導、教育,輸送正確觀念。以“除法豎式”教學為例,教師先讓學生親歷由不會列豎式到正確書寫除法豎式,理解計算算理,使學生明白“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出錯、改錯過程”。教師還可通過《精衛(wèi)填?!贰赌ヨ瞥舍槨返裙适陆逃龑W生要有不畏錯、持之以恒的學習態(tài)度;講曾國藩小時候學習的故事,培養(yǎng)孩子終生學習的思維模式。
“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學生的思想認知需要教師搭橋鋪路、推波助瀾,才能達到知行合一。評價具有育人導向作用。課堂上,教師以評促學,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能將學生的思維呈現給教師的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修改和改進思考的機會。建立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機制,讓學生的正確學習觀表現在學習行為上,在課堂積極參與互動說理中。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對課堂發(fā)言進行量化評價。每個小組四個成員,組員之間綜合能力水平不等,但組間能力水平均衡,即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教師對組員參與發(fā)言得分進行規(guī)定,分為2 分、3 分、5 分制。發(fā)言不分對錯,只要說出自己想法即可得分,一周統(tǒng)計一次分數,并對優(yōu)勝小組給予獎勵。建立這樣的評價機制后,學生小組合作成效提高高,其中學困生在同伴的鼓勵下大膽參與,嘗試表達,克服怕錯心理敢于表達。
聽,是人們一切語言交際活動中最重要、最基礎的環(huán)節(jié),是人們獲取信息、求得知識的主要渠道。表達與傾聽是課堂教學和教育交往的最基本的方式。表達的基礎是傾聽,具備良好的傾聽能力才能正確獲取信息。任何學習都是在傾聽的過程中完成對原有認知結構的重組與調整。在調整和重組的過程中,學生用自己已有的觀念和經驗對外部信息進行選擇加工、改造和處理,最終形成表達資源。同時,積極傾聽既可以使師生、生生之間積極愉悅的交流溝通,又能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思維的發(fā)展。
良好的教育秩序、安靜自然的環(huán)境,是學生有效傾聽的基本前提?,F在家長注重智育,對孩子行為習慣上的教育比較民主、自由,導致孩子比較自我,對自己的約束力不強。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因年齡特點堅持在座位上坐一節(jié)課比較困難,沒耐心傾聽的能力,也不懂怎樣傾聽。因此,教師和學生要在課堂上共同建立規(guī)則,讓學生依據規(guī)則規(guī)范自身行為,學會耐心傾聽。如一年級(1)班的傾聽規(guī)則:
1.當教師和伙伴在講課或發(fā)言時,放下手中任何事情,眼睛看著發(fā)言者,集中注意力專心傾聽。如果傾聽時手在玩鉛筆、橡皮等學習用具,下課后自覺把學具放入班級的愛心箱。
2.當同學發(fā)言時,不插嘴搶話,不在私底下討論,要先聽完別人的發(fā)言,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如果插嘴或私語,則取消本堂課發(fā)言機會。
3.小組交流討論時,不能說些與探究問題無關的話,認真傾聽組內同學的發(fā)言,并提意見糾正和完善,幫助組內不懂的同學。
從討論到制定形成規(guī)則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初步了解傾聽的要求和方法,會因為是自己制定規(guī)則,其主動性變強、約束力變大,慢慢便學會傾聽。
對話是表達自己想傳遞的信息讓對方認識、理解、共鳴、接納,也是接納對方想傳遞的信息借以提升自己、變革自己,最終加深彼此的信賴,面向共同的目標構筑更好的人際關系。有效傾聽是對話的基礎,良好的對話氛圍是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的搖籃。當學生在規(guī)則限制下可能會做到教師講課、同學發(fā)言時保持安靜,認真傾聽。這種看似認真傾聽的背后實則為無效傾聽。有的學生在聽教師講課和同學發(fā)言時只聽到聲音,而不知說什么;有的學生很認真聽,感覺都懂,實際一問卻不會說,俗稱“一邊耳朵進,一邊耳朵出”。對此,教師可以在學生傾聽前,用有目標性的問題引領學生有目的傾聽,或在生生互動交流時用互動性的語言進行互動,激發(fā)學生聽得有效。
以“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可設立這樣的話題:下面算式能寫成乘法算式嗎?為什么?算式為“1+2+3+4+5”“5+5”“5+5+5+5+2”“1+1+1+1+1”當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后組織全班交流后,教師可以鼓勵小組積極發(fā)言,在發(fā)表意見之前拋出“思考哪組同學說得更有道理”疑問。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帶著這個目的傾聽每個同學的發(fā)言。
生1 說:5+5 和1+1+1+1+1 能寫出乘法算式,5+5 是2 個5 相加,列乘法算式是2×5;1+1+1+1+1是5 個1 相加,列乘法算式是1×5。我說完了,你們有什么補充嗎?
生2 接著說:我還有補充,1+2+3+4+5 和5+5+5+5+2 他們的加數不相同,幾個相同加數相加才列乘法算式,所以他們不能列乘法算式。我說完了,你們有什么建議嗎?
整個發(fā)言過程中,同學都用“我說完了,你們有什么補充嗎?”這樣互動式的語言,調動孩子好表現、好勝的心理,更好激發(fā)其認真傾聽的興趣。同時,在認真傾聽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思考,表達欲望愈加強烈,繼而積極組織語言進行表達。
傾聽屬于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傾聽不僅僅是用耳朵聽說話者的言辭,還需要一個人全身心感受對方在談話過程中表達的言語信息和非言語信息,以求達成感情的通暢和思想的一致。深入傾聽能把發(fā)言者的思想、觀點、方法進行理解、內化,并與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想法結合。當兩者相吻合時,就同意、認可、產生共鳴;當兩者相左甚至產生矛盾時,就產生疑惑,問題自然而然生成。教師需在學生學會傾聽、聽得懂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深入傾聽。當問題出示時,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交流的前提。再通過小組交流,進行第一輪交會并形成共識。有了這些經驗基礎,學生再次進行全班交流時,其聽不再是簡單的“聽”,而是有分析、有比較、有質疑地聽。
以“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可設置問題:哥哥吃了一塊月餅的,弟弟吃了剩下月餅的。淘氣說,哥哥和弟弟吃得同樣多。你認為淘氣的說法對嗎?請說明理由。當學生在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后形成兩種不同的認識。在組織全班交流時,有的學生認為哥哥和弟弟吃的月餅同樣多,都是吃這塊月餅的二分之一。這時另一部分學生就會對自己聽到的觀點與自己持有的想法進行比較,發(fā)現對方忽視了弟弟吃的月餅是“剩下的”,就向對方提出疑問:剩下的是這塊月餅的嗎?此問題同樣激發(fā)對方產生疑問:“剩下的是這塊月餅的幾分之幾呢?”這樣,學生能夠在發(fā)言者觀點的基礎上展開思考、形成思維碰撞、產生質疑,讓問題逐層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也不斷深入。
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外殼,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與學生的思維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缺乏思考的表達,說不出有價值的內容;缺乏邏輯的表達,表述的語言不清晰、缺乏條理性。辨析,是把復雜的知識整體分解,梳理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并通過判斷、選擇找到快速、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把分析、判斷的思維過程有條理、清晰地表述出來,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表達能力。
批判性思維是對在分析性思維階段獲得的各種信息和來源作出縝密評估,對采用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通過評估、質疑、驗證、推理和詮釋,一步步找出假設的真?zhèn)位蛟u估可能存在的偏差。龐大的互聯(lián)網虛擬世界充斥著各種網絡傳聞和虛假信息,保護孩子的有效方法就是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使他們具有獨立判斷能力。教師除了培養(yǎng)學生在傾聽中學會理解、接受、質疑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對發(fā)言者的言語、觀點、想法進行分析、判斷,判斷是否正確、是否合理、是否與自己一樣。
以“認識幾分之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出示12個桃的圖及問題:這里有12 個桃,通過平均分,除了表示,還可以表示幾分之一?在學生動手分一分、寫一寫得出不同的分數后,引導學生在聽其他同學結果時思考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答案,并思考與自己的是否一樣。生1 展示的分數是。這時,其他學生可以將自己寫的分數與這個同學寫的進行比較、分析、判斷,發(fā)現不符合題目要求,因為題目是除了表示,還可以表示幾分之一,故答案不包括。這個過程,學生在教師指向性強的引導下傾聽并進行思辨,具有較強的批判意識。
學生能把自己所見、所思、所想,借助文字或語言有理有據進行表達,必然要求學生主體對自己頭腦中的已有想法作出梳理與檢查,對新問題、新知識及他人的觀點進行批判性思考,并學會有理有據表達,說出自己對問題和相關觀點的思考。對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時空,即“核心問題”和獨立思考的時間。然后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產生思維碰撞,梳理自己的觀點、方法,通過清晰、有序的數學語言展示給大家。
以“猴子分桃”問題為例,教師可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4 個桃,平均分給2 只猴子,每只猴分得這些桃的幾分之幾?麗麗認為每只猴分得這些桃的四分之二。軍軍認為每只猴分得這些桃的二分之一。問題是:你認為誰說得對,為什么?面對這樣的大問題,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對麗麗和軍軍的觀點進行獨立思考、分析、判斷,在小組交流后梳理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認為麗麗說得對,因為4 個桃就是平均分成四份,一只猴分得2 個,是這些桃的四分之二。另一部分學生認為,把4 個桃平均分成2 份,一只猴吃其中的一份,就是這些桃的二分之一。然后,在全班交流辨析中,學生進一步分析、表述,既是一場思維的辯論,也是一次有理有據的說理會。
總而言之,良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需要有自由的空間和充足的時間,“讀思達”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肥沃的土壤,讓學生在平等、自由的課堂氛圍中樹立健康、積極的學習觀;在良好的傾聽習慣下增強批判意識,提高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數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