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歡 常改改 徐曉蒙
摘 要:紅色文化是我黨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歷史經驗,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新媒體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載體、新平臺和新方式。本文從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傳播的必要性、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以及提升策略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闡述,探討如何利用新媒體更好地傳播紅色文化,以期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紅色文化;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7-0125-04
一、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傳播的必要性
紅色文化是我國發(fā)展歷程中不可或缺的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在新媒體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應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在紅色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傳播的必要性。
(一)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地位的需要
1949年,毛澤東同志在總結中國共產黨28年歷程時說:“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性質、執(zhí)政黨地位決定了我國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在發(fā)展實踐中被多次證實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的重要思想理論基礎,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無論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還是未來國家發(fā)展走向,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現階段,國內外意識形態(tài)對抗形勢嚴峻,各類思潮正在沖擊著人們的思想。特別是信息時代,網絡環(huán)境的復雜性導致一些錯誤言論或觀點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新媒體作為一種傳播速率快、傳播范圍廣、影響深遠的信息工具,容易將不當言論與錯誤思想進一步放大,從而對我國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帶來不利影響。紅色文化是從我國革命時期逐步發(fā)展、形成的一種先進文化,包含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艱苦奮斗思想等紅色革命精神,是抵御國外意識形態(tài)入侵的中堅力量。此外,紅色文化之所以能夠長期作為我國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內核,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的科學性、先進性,能夠更好地輔助馬克思主義思想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我國發(fā)展傳播?;诖耍覀円⒅乩眯旅襟w技術及各項能力傳播紅色文化,強化對長久以來凝聚形成的紅色文化的認知,潛移默化地強化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主體地位,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是紅色文化傳承的需要
紅色文化是經過反復證明、錘煉的優(yōu)秀文化,它既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又是現代中國文化的核心內涵。然而無論是什么文化,倘若沒有運用合適的方式方法對其進行有效的傳承與發(fā)展,無法與實際相結合,那么再優(yōu)秀的文化同樣也會失去價值。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注重紅色文化的傳播即是滿足紅色文化傳承的需要。
目前,我國的紅色文化也受到國外各類文化思潮的沖擊,享樂主義、奢侈之風影響著國民的思想觀念,這為我國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帶來了阻礙。為了更好地傳承、發(fā)揚紅色文化,需要利用新媒體的技術手段、傳播模式將紅色文化保持在“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在原有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化的傳播元素,使得人們更好地理解紅色文化,積極主動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者。
(三)是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的需要
傳統(tǒng)媒體一直是紅色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具有公信力強、傳播范圍集中的優(yōu)勢,但是,相較于新媒體,它在傳播效率、傳播覆蓋率以及互動率等層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以移動終端、網絡平臺為主要媒介的新媒體,在各個方面所擁有的傳播優(yōu)勢能夠更好地滿足我國紅色文化的傳播需求。
首先,新媒體能夠拓展紅色文化的傳播形式。通訊技術、數據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使得新媒體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各類微信小程序、移動端APP、網絡信息交流平臺的出現,使得紅色文化的傳承發(fā)展有了更多形式和載體。其次,新媒體能夠強化紅色文化的傳播效能。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打破了信息傳播中時間、空間的界定,使得公眾能夠隨時隨地在各類終端、網絡平臺中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最后,新媒體能夠豐富公眾與紅色文化的互動,加深公眾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認知。利用新媒體平臺及各類終端的功能,能夠增強傳播過程中主客體之間的雙向互動,降低傳統(tǒng)的文化傳播的參與成本,為公眾提供線上的溝通交流模式。
二、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現階段,傳統(tǒng)媒體傳播存在覆蓋范圍相對較小、傳播時效性較差、傳播形式不豐富等問題,在新媒體的運用下,紅色文化的傳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需進一步明確,并對其產生原因進行深入分析。
(一)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
1.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度不足
到目前為止,我國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紅色文化的力度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一些地區(qū)重視新媒體平臺的構建,缺乏將新媒體平臺運用于紅色文化傳播的意識。新媒體發(fā)展背景下,傳統(tǒng)媒介的紅色文化傳播力度正在逐漸降低,人們更加傾向于從新媒體接收紅色文化,但是,目前紅色文化并沒有在新媒體平臺鋪展開來,無法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優(yōu)勢,不利于紅色文化在當代的傳播[1]。
2.紅色文化的傳播內容不夠深刻
現階段,紅色文化內容在傳播過程中缺少科學性,更有甚者對紅色文化的內容進行任意修改,斷章取義,通過不同的傳播渠道,使人們對于紅色文化產生錯誤的認知,從而無法正確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及意義。此外,紅色文化的傳播內容缺少針對性,不同地域、年齡、職業(yè)對于紅色文化的認知需求截然不同,倘若全部傳播統(tǒng)一的內容,其傳播效果則會受到影響。
3.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單一
如今,眾多新媒體平臺并沒有開設紅色文化專區(qū),無法實現紅色文化的多方面?zhèn)鞑?。大部分現有的新媒體平臺僅僅是將本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化內容進行上傳,對于全國其他區(qū)域以及其他類型的紅色文化內容,還沒有完善更新[2]。雖然各大新媒體平臺建設已經趨于完善,但是,相比于娛樂、商業(yè)廣告,紅色文化在移動端以及網絡平臺中的推送量較少。綜上所述,新媒體平臺的發(fā)展雖然如日中天,但在紅色文化的傳播方面并沒有發(fā)揮新媒體平臺應有的功效。
4.紅色文化的傳播環(huán)境有待完善
紅色文化的傳統(tǒng)傳播模式,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課程、各類紅色景點的參觀以及傳統(tǒng)媒體進行傳播,其傳播特點是內容可控性,能夠最大限度保障紅色文化的傳播環(huán)境不被干擾。新媒體發(fā)展背景下,公眾既是信息的發(fā)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導致紅色文化傳播環(huán)境復雜,一些虛假信息在各大平臺上傳播。對此,在新媒體發(fā)展背景下,紅色文化的傳播環(huán)境需要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只有在穩(wěn)定、安全的信息平臺中,才可以正常推進紅色文化的傳播,實現文化內涵的傳播與弘揚。
(二)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傳播分析
1.新媒體環(huán)境下對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視程度不足
現階段,紅色文化傳播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對其重視程度不夠。首先,不同地區(qū)在對紅色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并沒有將其作為主要宣傳內容。其次,宣傳部門對于不同新媒體宣傳平臺的認知將會決定紅色文化傳播的效果及力度。由于部分宣傳人員會將個人立場、情感價值觀、個人目標以及個人的主觀意識等映射在宣傳工作之中,因此會對紅色文化的傳播產生一定影響。最后,相關教育部門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紅色文化傳播重要性的認識不夠深刻,教育工作者現階段依舊重視對書本中紅色文化的內容解讀與傳授,并沒有很好地利用現代新媒體技術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
2.紅色文化的傳播進程滯后于新媒體發(fā)展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書本知識傳授已經無法滿足公眾的需求,同時,公眾對紅色文化的傳播內容要求更高,需要從不同層面、不同維度進一步完善文化內核。目前,紅色文化的主要傳播途徑依舊是傳統(tǒng)課程傳授、閱讀經典著作以及參觀紅色景點等,公眾較少能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中見到專門針對紅色文化傳播而開設的系列模塊,這體現出紅色文化的傳播進程滯后于新媒體發(fā)展,成為新媒體運用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3.新媒體監(jiān)管機制有待強化
目前,新媒體發(fā)展正處于快速上升階段,此階段尚未形成一套合理、科學、完善、規(guī)范的監(jiān)管體系,這使得新媒體環(huán)境下紅色文化的傳播環(huán)境較為復雜,對監(jiān)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傳播的提升策略
(一)提高對紅色文化的認知
強化各部門、公眾對于紅色文化的重視[3]。為了更好地利用新媒體傳播紅色文化,可以通過開設信息化思想政治課程、線上文史館學習、紅色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提升人們對紅色文化的重視程度,提高人們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層次,使人們自覺傳播、弘揚紅色文化。其次,提升宣傳、教育力度,文化部門要認識到新媒體在傳播紅色文化方面的傳播優(yōu)勢,逐步提高利用新媒體宣傳紅色文化的頻率。
(二)提升新媒體紅色文化傳播隊伍的素養(yǎng)
現如今的紅色文化傳播隊伍,不僅要具備新媒體專業(yè)知識,掌握新媒體專業(yè)技術,還要能將知識與技能靈活應用到實踐中。要構建高素質的文化傳播隊伍,就要通過嚴格的人才審核,多層選拔。對此,相關部門要構建一套人才評選機制,從政治背景、政治素養(yǎng)、傳授能力等維度對人才進行綜合篩選。
(三)推動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的渠道建設
構建新媒體紅色文化傳播聯動機制,要聯合各大新媒體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充分發(fā)揮合力作用。要建立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紅色網站,搶占網絡傳播的新陣地,使紅色文化傳播從傳統(tǒng)的現實空間轉換至互聯網的虛擬空間中,增強傳播效果。要以手機媒體為載體,以微信、微博、QQ為基礎平臺構建傳播平臺,定期以文字、圖片和視頻的方式推送紅色文化相關內容,讓人們在使用手機軟件時也能夠獲取到紅色文化內容。
(四)強化新媒體監(jiān)管力度,推動意識形態(tài)陣地建設
創(chuàng)新構建新媒體監(jiān)管體系,要運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建立健全新媒體信息審查體系,用技術手段提高信息的自動過濾能力,使紅色文化信息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得到有效過濾。要加強信息發(fā)布監(jiān)測力度[3]。新媒體監(jiān)管不僅僅是對他人的監(jiān)督,自律和自我監(jiān)督同樣重要,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積極向上的社會輿論導向,構建文明先進的網絡文化,使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占領新媒體陣地,從而強化每一個人的自我監(jiān)督意識,加強自我約束。
四、結 語
紅色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起著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新媒體的發(fā)展在為紅色文化傳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對此,我們要明確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基于現有問題提供解決對策,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更好地或更高效地弘揚紅色文化[4]。
參考文獻:
[1] 張曄.新媒體時代燕趙紅色文化資源的影視劇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0(6):121-122.
[2] 劉勇.論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J].傳媒論壇,2019,2(24):4+8.
[3] 茹瑾.紅色文化與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探究[J].明日風尚,2019(5):162.
[4] 趙明遠.紅色文化的價值探析[J].現代交際,2019(3):119-120.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