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乾
摘要:記敘文作為人教版語文教材課文選擇的主要文體形式,其讀寫教學也同步成為語文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重點。文章以語文教材中記敘文的呈現(xiàn)特點為切入點,分析當下語文記敘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將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灰雀》一課作為案例,先以“六要素”的提取幫助學生在初讀時構建對文章的整體認知,然后通過語境創(chuàng)設與情景模擬深化學生對事件敘述方式及內容的思考,最后通過人物細節(jié)描寫分析人物性格,并進行主題思想升華,實現(xiàn)對文章的深度解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記敘文;實踐教學;《灰雀》;讀寫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9-0121-04
縱觀人類文學藝術發(fā)展歷史,記敘文體可謂應用范圍最為廣泛的文體形式,僅就當下閱讀教學而言,小說、散文、童話故事、人物傳記以及部分詩歌,均以記敘方式進行文學演繹[1],因此,記敘文的閱讀技巧已成為現(xiàn)代文學素養(yǎng)教育與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內容。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組織、邏輯習慣、文學記憶以及閱讀理解能力形成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的文字閱讀主要來源于教材提供的課文與相關拓展閱讀任務,這使語文課堂成為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培養(yǎng)與提升的核心場域。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等新教育理念的要求下,語文記敘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優(yōu)化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發(fā)展方向,語文教師可通過教材分析、教學設計、文體基礎知識分析與結構講解,幫助學生構建起關于記敘文閱讀的知識模塊,并以簡潔清晰、易于接受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閱讀技巧、養(yǎng)成閱讀習慣,從而讓學生可自由徜徉于書海。
1.記敘文的含義
作為以寫景狀物、記人敘事為主要內容的文體形式,落筆行文間多將筆墨著眼于人物經歷與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之上,因而記敘文通常以時間作為情節(jié)構設的底層邏輯,以正敘、插敘或倒敘等時間邏輯設置,構設文章的基本行文方式。
2.記敘文的特點
記敘文的內容以人們常提的六大要素為主,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與結果[2]。以六項要素為出發(fā)點,又可引出事物發(fā)展與情節(jié)推進的六條線索,人線即以人為核心的角色塑造,通常與情感線一同伴隨著動作、語言、神態(tài)與心理描寫,以豐沛飽滿、多面復雜的人物形象主導情節(jié)的發(fā)展動向。物線與地線則要依附于其他線索,記敘文中通常設置與人物相關的物與景,以此側面烘托人物的內心變化,或以時間與景致的相對差異側寫情節(jié)的推動,或以地點的遷移輔襯事件的發(fā)展脈絡。時間線則是事物發(fā)展與人物變化的底層邏輯,能支撐起文章的整體故事結構。事線則與人線共同組成了記敘文的血肉與魂靈,通過對事情經過的具象描寫以及人物在其中的行為、思想變化,可有效傳遞作者的思想情感。
3.語文教材中的記敘文特點
第一,筆者通過對人教版語文教材所選取課文進行完整的列舉與歸類,發(fā)現(xiàn)語文教材中記敘文篇目占比較高,以中高年段尤為突出,其中寫景狀物、記人記事的文章與選段幾乎占據小學語文教材的80%。以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教材為例,課本共設有8個學習單元,涉及課文27篇,記敘文分布在每個單元中,除去兩篇古詩文外,其余25篇課文均為記敘文。由此可見,記敘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占比之大,其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
第二,在教材文章的內容遴選方面,人教版語文教材選取的課文內容廣泛且主題鮮明。仍以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教材為例,教材所選擇的20余篇課文中,有描寫學校的狀物文、描寫秋天的寫景文、以童話形式出現(xiàn)的敘事文,以及關于司馬光、列寧、白求恩等歷史名人的記人文。由此可見,語文教材選取的記敘文涉及的內容全面、涉獵廣泛,且篇幅眾多,是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和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途徑。
第三,從課后拓展與習作練習的設計方面來看,語文教材中的“課外拓展閱讀與寫作”版塊延續(xù)了教材中相應單元的課文內容進行任務安排,以童話、散文閱讀及故事續(xù)寫、記日記為主,旨在幫助學生鞏固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寫作技能[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更加注重對閱讀方法、寫作邏輯的理論技巧傳輸與文學思維引導,以期為學生日后參與更高難度的讀寫活動奠定基礎。
1.課堂形式傳統(tǒng),教學方法單一
傳統(tǒng)語文課堂以教師單向進行知識傳輸為主,但對記敘文的教學,僅靠語言與文字講解,是很難將課文選段中關于敘述、描寫、修辭等語言的精妙之處以具象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的。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文字的抽象想象能力仍在發(fā)展之中,單一的密集文字難以最大程度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這使得部分學生逐漸失去語文學習興趣。另外,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語文課堂在教學流程設計上也存在著模式刻板、缺乏新意的情況。部分語文教師僅針對教材課文本身進行分析與教學設計,并未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與實際情況,在記敘文教學過程中也沒有與學生進行有效交流,這使得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不高,難以實現(xiàn)教學相長。
2.學習能力有限,缺乏閱讀興趣
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文章語段,多以名家名篇、經典作品為主,如清少納言的《四季之美》、巴金的《鳥的天堂》等經典散文,此類文章多基于作者自身見聞與經歷而作,內容豐富翔實,在語言方面也頗具技巧,行文優(yōu)美,描寫傳神。而《少年閏土》《猴王出世》等經典小說選段,則凝結了名家的文學智慧,以精妙而流暢的筆法描繪出筆者眼中的萬千世界,其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與人生體悟也頗具深度。這類文章需要反復誦讀,才能真正體悟其精妙。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存在好玩好動、缺乏耐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因此,面對需要反復品讀、細致分析的記敘文語段,部分學生難以靜下心來沉浸其中,對于文章中出現(xiàn)的生僻字詞、長難句子以及修辭手法也存在理解困難的情況。
1.明晰六大要素,提取核心內容
在進行語文教材中的記敘文教學時,教師可根據記敘文的文體特點及構成要素,設計課堂教學的內容框架,即從記敘文的六大核心要素入手,通過各要素的概念講解、作用分析與課文賞析,幫助學生提取出記敘文的核心要點。對記敘文中時間線索的提取,可以幫助學生構建閱讀邏輯,把握文章脈絡,并進行更為嚴謹的文章內容梳理。以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為例,文章中作者以四季更迭為時間線索,并以此為框架詳細描寫了小興安嶺在季節(jié)變換之中產生的多樣景致,學生只需找出四季所代表的時間要素,就可以完成對課文的理解,從而實現(xiàn)深層閱讀[4]。對地點要素以及事件起因、經過與結果的要素提取,也可以幫助學生完成文章內容梳理。以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桂花雨》一課為例,作者通過描寫桂花抽芽、生長、盛開與搖落,側面鋪寫出時間的變化與事物發(fā)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而關于人物形象的描寫則是記敘文思想情感表達的核心。在記敘文中,人物通常以第一或第三視角出現(xiàn),第一視角更具代入感與真實性,更易于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而第三視角則更為廣泛與客觀,在教材中主要體現(xiàn)為人物傳記與童話等體裁。在人物要素的教學中,對人物外貌、神情、動作、語言與心理等方面的文字描寫是提升學生讀寫能力的重要突破口,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課文學習學會關注、提取以及模仿此類描寫方法,以此為學生日后進行相應寫作有效積累素材。
2.理清行文線索,把握整體結構
在學習完對記敘文六大要素的提取方法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提取出來的要素進行整合,并形成明確而完整的行文線索,以此促使學生完善對文章整體邏輯結構的把握。筆者通過對人教版語文教材歸納與整理發(fā)現(xiàn),語文教材中的多數敘事語篇都由明暗兩條線索構成,通常以時間與事件發(fā)展的明線為主,人物行動與地點變化的暗線為輔,二者交織錯落,使文章在保持清晰邏輯的前提下具有層次感,從而在學生閱讀時幫助其沉浸其中。以人教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為例,文章以游記的形式呈現(xiàn),開篇清楚地交代了“4月14日”的時間線索以及“浙江金華北山雙龍洞”的地點線索,以此二要素作為一條客觀線索鋪設,而在后續(xù)的行文中,作者將筆觸放在人物行動方面,對自己游覽觀景的順序進行描寫。文章以人物行動與事件發(fā)展為明線,流暢而完整地展示自己的所見所聞,畫面生動,頗具動態(tài),讓學生在體會文章明暗線敘事邏輯的同時,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并產生對記敘文的讀寫興趣。
1.引導學生初讀,理清要素邏輯
(1)教學案例。師: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初步了解了記敘文的概念與閱讀技巧,請同學們幫老師回憶一下,閱讀記敘文需要關注哪些要素?生: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師:非常棒。那么我們翻開課本,一起來學習《灰雀》這篇課文。先給大家5分鐘時間,請大家通讀一遍課文,并用筆畫出本文的“六要素”。師:時間到,現(xiàn)在請同學們說一下,你們都發(fā)現(xiàn)了哪些六要素?生1:記敘文的時間要素通常出現(xiàn)在文首,我在文章的第一句找到了時間“有一年冬天”。生2:地點也在第一段中交代清楚了,是郊外的公園。生3:我通讀全文后發(fā)現(xiàn),文章涉及了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列寧,一個是小男孩,相關角色還有三只灰雀。師:這位同學的發(fā)現(xiàn)非常有趣,灰雀雖然不是人物要素,但確實也是貫穿全文的重要角色,它也同樣在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那么關于文章所敘述的事件,它的起因、經過與結果又是怎樣的呢?生4:事情的起因是有一天,列寧常喂的灰雀中有一只不見了。生5:經過是列寧和小男孩對話,問起灰雀。生6:結果是消失的灰雀又回來了。師:好,聽完同學們的初讀匯報,我們已經大致理清了文章的六大要素,也能夠知道整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接下來,我們則要關注文章整體的內容分布,下面再給同學們3分鐘時間,請同學們迅速瀏覽一遍課文,仔細查看自己之前標注出來的六大要素大致分布在哪些段落里,這些段落又處在文章的哪個位置。3分鐘后,生1:我發(fā)現(xiàn)時間、地點與人物三個要素集中出現(xiàn)在文章的開頭部分。師:非常好,經過這名同學的分析與總結,我們發(fā)現(xiàn),通常來講,記敘文對時間、地點與相關人物的介紹基本都集中在文章的開篇部分,這可以讓我們一眼就能大概了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另外,文中第一個出場的人物通常是故事的主角之一。因此,今后我們在閱讀記敘文時,可以有意識地在首段中提取這三大要素,并在腦海中迅速構建起故事的背景,從而為后續(xù)閱讀奠定良好基礎。生2: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就較為分散,故事的起因應該是第二段中“發(fā)現(xiàn)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經過是第三段開始到“第二天”之間的整段對話,而結果則是“又看到那只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師:仔細觀察這篇課文的結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它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也就是第一位同學所說的,集中交代時間、地點、人物的段落,而第二部分則是剩余部分,講述了整個故事的發(fā)展。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前面對于起因、經過與結果的總結是經過簡化與提煉的,正如剛剛回答問題的這位同學所說,在實際敘事過程中,事件的起因、經過與結果往往篇幅較長且界線模糊,這便需要同學們學會在閱讀中思考,通過提煉要素的方式來理清文章的發(fā)展脈絡。
(2)設計說明:教師將六要素的提取設計成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進行信息提取和總結。前后兩遍通讀課文任務可以深化學生對記敘文六要素內容以及分布位置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整篇文章的布局。教師以此作為標準帶領學生閱讀記敘文,學生在初讀文章時便能對文章整體框架形成有效感知,從而為后續(xù)品讀人物形象、剖析人物情感、學習修辭手法等做好鋪墊。
2.善于創(chuàng)設語境,驅動深度閱讀
(1)教學案例。師:通過分析文章的結構布局,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記敘文中講述故事的部分占據了整篇文章的絕大部分篇幅,而其中,除去直白的敘述外,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通??咳宋锏恼Z言、行為、動作等推動。接下來,我們將進入課文的精讀階段,細細品讀故事的經過。首先,我們來通篇朗讀課文,在朗讀過程中重點關注與列寧、小男孩有關的內容,包括語言、動作、表情等。學生精讀完后,生1:文章中用引號的部分就是人物的語言描寫,而且我發(fā)現(xiàn),文章中關于列寧這個人物,出現(xiàn)了這些關于動作與神態(tài)的描寫,比如仰望、找遍、自言自語、微笑……生2:文章中關于小男孩的動作和神態(tài)描寫較少,但是小男孩話語中的“……”表達了他猶豫不決的情緒。師:非常棒,下面請同學們分別和自己的同桌組成臨時小組,一人扮演列寧,一人扮演小男孩,對這段對話進行情景再現(xiàn)。在練習對話過程中,同學們需要將自己通過閱讀文字所感受到的情緒進行角色代入,以盡可能充分地表現(xiàn)出當時兩個人各自的內心感受。生1:我剛剛扮演的是列寧這個角色,覺得列寧的語氣應該是比較溫和的,他關心灰雀是因為喜愛灰雀,問小男孩之后又自言自語是希望小男孩能夠誠實。生2:我扮演的是小男孩的角色,小男孩在對話中有語氣上的變化,一開始面對列寧的詢問他有一些猶豫,不知道要不要說出他捉走灰雀的事情,但后面又被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所打動,決定把灰雀放回來,所以回答問題的語氣就變得肯定了。師:同學們通過角色扮演更加貼近了兩個人物的內心情感,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描寫的精髓。文章通過對列寧與小男孩的語言、動作及神態(tài)描寫完成了對整件事情發(fā)展的敘述,也在故事的發(fā)展中為我們塑造了兩個飽滿立體的人物形象。
(2)設計說明。通過角色扮演構建對話情境,可以有效加強學生對文章中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描寫的關注與思考。通過對話模擬,可以幫助學生深刻感知人物角色的情感變化,使學生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與文字描述進行對應,有效實現(xiàn)情感上的共鳴,進一步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5]。
3.提取人物特點,分析重點情節(jié)
(1)教學案例。師:同學們,我們已經閱讀了三遍課文,并且通過角色扮演完成了文中對話,接下來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問題1:“找遍”一詞表達了列寧怎樣的心情?能夠從中看出列寧的哪項人物特點?問題2:文中描寫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列寧真的是在“自言自語”嗎?嘗試分析他此刻的心情。問題3:文中為何說列寧“果然”看到灰雀回來,小男孩又為何會“低著頭”?生1:“找遍”一詞能夠體現(xiàn)出列寧略微急切的心情,而他之所以急著到處尋找灰雀,正表現(xiàn)出他對灰雀的喜愛。生2:我覺得列寧的“自言自語”并不是真的,他應該已經從小男孩的猶豫中看出,是小男孩帶走了灰雀,他自言自語地說“可惜”,其實是表達了希望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林間的想法。生3:小男孩的態(tài)度在他決定將灰雀放回來的時候,由猶豫變?yōu)榱藞远?,而這正是列寧希望看到的,所以后面用了“果然”一詞,表示意料之內。而小男孩低著頭,則表達了他對捉走灰雀這件事的愧疚。師:經過同學們的分析,整個故事發(fā)展線索已非常清晰,相信列寧與小男孩也在同學們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下面,請同學們標注出剛剛老師問題中涉及的原文,并在課文旁邊的空白處寫下二人的性格特點作為批注。
(2)設計說明。以關于人物的細節(jié)性描寫為切入點,深入剖析文字描寫背后所隱藏的人物心理動態(tài)及性格特點,從男孩語言情緒與肢體動作中感悟其內心的動態(tài)變化,以此進行人物性格的側寫[6]。在總結出人物性格后,繼續(xù)拋出新的問題,將文章的閱讀升華至核心思想情感的凝練之中,從中探尋深刻的道理,完成記敘文讀寫的深度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劉家睿.共學模式:小學記敘文教學新路徑[J].基礎教育論壇,2022(18):51-52.
[2]白燕萍,郭曉蘭.語文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鄉(xiāng)村初中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寫作教學設計[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1(03):220-224.
[3]許慧.思維發(fā)展視角下小學記敘文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現(xiàn)狀與改進策略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22.
[4]李丹妮.中小學記敘文閱讀教學銜接問題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2.
[5]楊玉婷.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記敘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長春:吉林外國語大學,2022.
[6]王文營.統(tǒng)編初中記敘文教學:觀念、目標及路徑選擇[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13(02):7-12.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Narrative Writing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aking the First Volume of Third Grade "The Grey Sparrow" as an Example
Li Mingqian
(Gulang County Xinji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Gansu Province, Gulang 733104, China)
Abstract: Narrative writing, as the main literary form chosen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of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has also become the core focus of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Chinese language abilities through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The article takes the pres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rrative texts in Chinese textbook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Chinese narrative teaching, and takes the lesson "the Grey Sparrow" in the third grade Chinese textbook of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s a case study. It first uses the extraction of "six elements" to help students construct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icle at first reading, and then deepens students thinking on the narrative methods and content of events through context creation and scenario simulation, finally, analyze the characters personality through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sublimate the theme to achieve a deep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cle.
Key words: primaryschoolChinese;narrativewriting;practicalteaching; The Grey Sparrow;readingand writing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