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桂香
教材只是例子,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提升語文素養(yǎng)。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跳出教材,圍繞課標、單元,乃至整冊教材,精準落實單元要素,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筆者結合實際,淺析落實單元要素的策略。
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標精神對單元要素進行縱深解讀,幫助學生完善認知結構,發(fā)展素養(yǎng)。
比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總目標為“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對于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灰雀》一課而言,固然有默讀等方面的要求,但更重要的還是對接課標精神,落實“美好的品質,猶如溫暖的陽光,帶給我們希望和力量”這一單元主題。教師可以追問“小男孩把灰雀帶回家的目的是什么”,讓學生明白“愛鳥,就不能傷害鳥”這一道理,在更高層次上理解列寧對小男孩的愛。
心理健康比認知更為重要。案例中,教師借助默讀形式,引導學生品析真正喜愛灰雀的做法,在落實單元要素的同時,讓學生的心理健康都得到有益發(fā)展。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教師主動與課標對話,準確把握課標精神,明晰課堂學習中隱藏的思想內涵與學習目標;主動與學生對話,幫助他們重新構建認知體系。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出自名家之手,是學生學習的典范之作。教師在與編者、單元對話的過程中,盡可能將單元要素融入課文學習中,在有效落實單元要素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與作者、與文本進行深度交流。
針對第一學段的課文教學,一般情況下,首要目標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同的課文,具體體現又有所不同。比如,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秋天》一課,教師可以圍繞文本中“一”字的不同讀音進行指導,讓學生明白學習重點的同時也較好地落實了單元要素。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進行示范朗讀,針對課文中涉及的“一”不同讀音進行重讀,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認知;接著,教師將課文中的“一片片”“一字”“一群大雁”等詞語通過多媒體進行呈現,引導學生通過個人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練習,逐步夯實相關讀音;再接著,教師打亂順序,通過多媒體隨機呈現相關詞語,引導學生關注讀音的變化;最后,教師將“一”字置于不同語境之中,引導學生從讀好詞語向讀好句子過渡。
案例中,教師通過“一”字讀音進行重點語用訓練,以點帶面,既較好地落實了單元要素,又為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
統(tǒng)編教材采用雙線編排,既緊扣人文主題,又突出單元要素。在教學中,教師要有單元整體意識,盡可能在課堂教學中,圍繞該課文在單元中所處地位,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層層推進,落實單元要素。
比如,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上冊《樹和喜鵲》,這一課處于該冊第三單元,單元要素為“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為了體現這一單元要素,課文通過“泡泡”批注進行提示“讀了這一段,我理解了‘孤單的意思”,意在引導教師與學生關注單元要素。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泡泡”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孤單”一詞意思的方法,繼而將其放到整篇課文,乃至整個單元教學之中,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站在整個單元角度,引導學生將該單元講讀課文、自讀課文乃至交流平臺有機組合起來,全面系統(tǒng)地落實單元要素,幫助學生實現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針對語文要素,統(tǒng)編教材是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進行編排的,這種層級關系更多體現在一冊教材與另一冊教材的聯系中;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語文素養(yǎng),同樣也是螺旋上升的。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站在整冊教材,乃至整個小學階段進行審視,理清不同語文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采取合適的策略,循序漸進地落實單元要素。
比如,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上冊有一個語文要素為“提取信息并根據信息推斷”,其中《青蛙寫詩》這一課要求學生找出哪些人幫助青蛙寫詩,這是訓練學生能夠在讀懂課文的同時,根據要求從中提取有用信息。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這是他們落實單元要素的起始階段。在《項鏈》一課中,編者直接讓學生找出大海的項鏈。相比《青蛙寫詩》而言,課文中沒有直接給出答案,需要學生通過閱讀進行思考,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這體現了單元要素落實的邏輯性和層次性。在《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編者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所有的小畫家以及小畫家分別作了什么畫。這不僅要求學生從中提取有用信息,并且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以此落實單元要素,訓練表達能力。
總之,針對統(tǒng)編教材中編排的單元要素,教師不應進行單一解讀,更不能直接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站在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高度,站在單元、學期乃至學段的高度進行解讀,讓課堂教學在彰顯單一精彩的同時,也能有效融入學期學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