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
在新高考背景下,語文高考試題大多是以“情境+任務”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的。這類試題的出現(xiàn),增加了學生審題的難度。在審題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因為看不懂題而犯“答非所問”的錯誤。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審題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筆者就談談如何引導學生審題。
在新高考背景下,試題命制最大的變化在于考查形式的變化,以情境任務為試題的主要載體,考查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yǎng),是高考評價體系最重要的創(chuàng)新之一。高考語文試題中的情境主要分為三種: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學科認知情境。情境試題把情境和試題結合起來,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yǎng)。筆者在執(zhí)教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審題存在諸多問題:有的時候漏掉或者看錯重要的信息,有時候未重視題干的具體要求,有時候審不清題干的重點……對于情境試題,學生很容易忽略試題中的情境,在答題時將情境拋到一邊,答出不完整的答案。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情境試題對學生的審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境試題既要求學生讀出題干中問題的要點,又要求學生讀出題干中情境的特點,還要將兩者結合起來作答。那么,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做呢?
一、引導學生關注試題與情境之間的聯(lián)系
這類帶有情境和任務的試題往往會要求學生以“社會人”的身份,與世界、他人交流,著重考查其在具體的生活環(huán)境中,當處于不同的對話空間、面對不同的交往對象時完成不同的交流任務的能力。這樣的試題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在審題的過程中,學生必須找出命題者布置的答題任務。這樣看來,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也不是完全獨立自由的,他們會受到命題者的限制。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組織學生開展審題訓練,引導他們在審題時關注試題與情境之間的聯(lián)系。
以2021年廣州一模試卷中的一道試題為例:
如果在“紅色經典讀書分享會”上推薦《幺姨的燦爛年華》,請結合兩則文本,列出理由并簡要分析。
這是一道“情境+任務”的試題。命題者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具體的社會生活情境。學生如果沒有注意到“在‘紅色經典讀書分享會上”這個特殊的場景,可能就會回答《幺姨的燦爛年華》這本書有什么特色。這就完全偏離了命題者的意圖。因此,在指導學生審題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他們列出這一情境中的特定要素:
紅色經典;
讀書分享會。
列出了這兩個特定的要素,學生其實就已經能找到答題的關鍵了。“紅色經典”限定了所要分享的書目的特色,即“紅色”;“讀書分享會”則要求學生注重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
這道題其實是在考查“紅色經典”的特點,并讓學生分享讀后感。但是,當它披上了“情境”的“外衣”后,一些學生就不知道該如何答題了。這主要是因為學生還沒有找到試題和情境之間的聯(lián)系。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組織學生開展審題訓練,引導他們關注試題和情境之間的聯(lián)系。
二、引導學生關注試題中的理論知識
一些試題還涉及相關的理論知識。在審題訓練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的理論知識。
我們先來看兩個例子:
例1.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將文學作品同冰山類比,他說:“冰山在海面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北拘≌f正是只描寫了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請據此簡要說明本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及其效果。(出自2020年新課標Ⅰ卷)
例2.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請據此簡要分析頸聯(lián)的精妙之處。(出自2020年順德二模試卷)
有些試題中的理論知識是比較好理解的,有些則不好理解。一般來說,題干會對文學理論進行闡釋,但大都闡釋得不夠詳細。要解答這類題目,學生就要對相關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如要解答上面的例題,學生就需要了解“冰山”理論和“有我之境”,并能夠據此理解和分析相關的文本。以“冰山”理論為例。通過審題,學生可以抓住海明威的觀點進行分析,進而明白他的意思:在藝術作品中,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蘊藏在文字的背后的,真正由筆端表現(xiàn)出來的只有八分之一。作家以簡練的文字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產生聯(lián)想,進而理解文字背后的意義。這里講的其實是“顯”與“隱”的關系,即“有限”的文字能表達“無限”的內容和情感。之后,學生再結合具體的作品去分析,就能輕松答題了。
三、引導學生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
在開展審題訓練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結合一些教學參考書,我將試題中的關鍵詞分為了以下幾類:
1.與角度有關的關鍵詞
2.與范圍有關的關鍵詞
3.與手段有關的關鍵詞
4.與考點有關的關鍵詞
要求學生在審題的時候從以上四個方面去思考,看看能找出哪些關鍵詞,明確“這道題考查的是哪個角度、什么范圍、什么手段、什么考點”。如下表中的第一道題:“作者對于學習杜詩有哪些見解?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本褪且髮W生在審題時從“學習杜詩的角度”(角度)“結合全詩”(范圍)運用“分析的手段”(手段)回答“作者的思想觀點”(考點)。在審題的時候,學生只有抓住題干中這些關鍵詞,才能有針對性地答題。
題干中的關鍵詞示例: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不同的試題有不同的要 求。如果不“咬文嚼字”,仔細審題,就容易漏掉許多 關鍵點,難以得到滿分。還是以上表中的第一道題為 例?!白髡邔τ趯W習杜詩有哪些見解?請結合詩歌內 容簡要分析。”題目要求學生談談作者對“學習杜詩”的見解。但是,在考試的時候,一些學生沒有仔細審 題,答的都是作者對“杜詩”的見解,即作者對杜詩的 評價。這樣就無法得分了。因此,在平時的審題訓練 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地審讀題干,抓住其中的關 鍵詞。這樣做,一方面有利于幫助他們提高審題的效 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他們從題干中找到答題的思路或 線索。從表面上看,題干中這些不同的要求限制了學 生答題,但實際上是為他們指明了答題的方向。以上 表中的第三道題為例。“詩歌的頸聯(lián)描寫了兩個具體 場景,與其他各聯(lián)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 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出自2019年高 考全國Ⅰ卷)拿到這道題,學生可以明確題目的具體要求為:分析(手段)頸聯(lián)的兩個具體場景(范圍),回答其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角度)的作用(考點)。如果審題到此為止的話,學生就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與其他各聯(lián)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其實是一個隱藏的答題提示,暗藏命題者的苦心,暗示考生此聯(lián)不是直抒胸臆的寫法。抒情的方法,除了直接抒情外,還有間接抒情。至于是哪一種類型的間接抒情,學生就需去題干所說的“兩個場景”中尋找答案了。通過題干中的這些關鍵詞讀出答題提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既需要學生有比較扎實的基本功,又需要他們進行相關的審題訓練。因此,在平時的審題訓練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找出其中的線索和提示。
綜上所述,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應該多組織學生開展審題訓練,引導他們關注情境與試題之間的聯(lián)系,多關注試題中的理論知識,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提高其審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