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萌
摘 要:武梁祠漢畫榜題是漢代通俗隸書的代表,共一百九十九榜,單刀刊刻,筆畫精隱富有趣味、波磔不顯,字體方正、結體生動,樸茂稚趣,已近楷式。它鮮活地呈現了漢隸楷化過程中書體演變的情況,是西漢中晚期之后通行的通俗隸書珍貴的歷史文獻與研究材料。
關鍵詞:武梁祠 漢畫榜題 通俗隸書 審美
武梁祠是漢代畫像石的代表,也是東漢唯一從始至終刻有榜題的墓祭祠堂,榜題不僅為武梁祠的圖像研究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證據,也是研究漢代書法的重要材料和文獻遺存。
根據西闕銘文記載,武氏墓地的始建年代為公元一四七年。此時為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擅權,社會黑暗腐敗,奢華墓葬之風最盛。子孫竭盡家產,修建石闕祠堂、碑碣表頌、墓室壁畫以盡孝道,既為樹碑立傳,也是自己舉孝廉入仕之道。此時正是隸書發(fā)展成熟、石匠工藝水平最高的時期。武氏祠堂中的《武榮碑》《武斑碑》等碑刻用典型隸書寫成,波磔明顯,法度嚴謹、華飾莊重。而榜題因在幽暗石祠之內,得以相對隨意,用通俗隸書寫成,因此保留了鮮活書跡,讓我們能一睹漢代普通書吏的書寫水平,探究漢隸另一種生動的美學意趣。
武梁祠漢畫榜題
武梁祠漢畫榜題字體方正,波磔不明顯,筆畫精隱,結體生動自然,已近楷式,屬于通俗隸書的范疇。
南宋史子堅曾記載:『東州冢間得三碑,高廣各五六尺,皆就石室壁間刻古圣賢義夫節(jié)婦及車馬人物。其質樸可笑。然每事各有漢隸數字,字止五六分,筆法精隱,可為楷式?!籟1]武梁祠漢畫榜題用單刀刊刻,刀鋒起訖沖運熟練,刀味明顯,線條粗細變化較小,富有韻味,筆畫直率拙樸,形態(tài)多樣,多呈圓筆。一般來說,隸書用筆介乎篆書和楷書之間,起筆用逆鋒入紙,撇畫收筆多作回鋒頓筆,清代碑學派書家認為逆入平出為隸書筆法。但武梁祠榜題中出現了較多橫畫起筆尖細的筆畫,如『祝融氏:無所造為,未有耆欲,刑罰未施。』[2]中『?!弧簾o』字的橫畫等。明顯為刀鋒的單刀刻法,撇畫的收筆也沒有回鋒頓筆,如『為』『有』字,筆畫少提按變化,筆法樸率,中段飽滿中實。字形方正,轉折處方折無頓筆,如『神農氏:因宜教田,辟土種谷,以振萬民?!籟3]中『農』『因』等字的轉折。武梁祠榜題總體無明顯波挑,書刻簡率,但有些字亦有不典型的波挑,如『吏』,『孔子車』中的『子』字橫畫等。結體特征以方正為主,扁闊之形不明顯,章法靈動隨意,字與字之間有間隔,偶有錯落,如『粱節(jié)姑姐』四字,『姑姐』兩字有錯落。整體來看,武梁祠榜題波磔少,圓筆成分多,結體自然簡率,古拙氣厚、樸茂生動。其與『漢碑波掣,亦有兩端之力過于中畫者……惟小篆與古隸,可極中滿之能事。八分勢在波發(fā),纖濃輕重,左右不能無偏勝,證以漢末諸碑可見。』[4]提出的典型隸書風格有一定差距。
武氏祠碑刻與武梁祠漢畫榜題
要研究武梁祠漢畫榜題的書法價值與審美風格,首先要將其放置到漢代隸書發(fā)展的大背景中,比較它與經典碑刻中典型隸書的異同,才能尋找到其所處的歷史坐標與位置。隸書出現在秦朝之前,兩漢時成為主要應用文字。西漢早期的古隸,篆隸雜糅,多縱勢形態(tài),字形沒有統(tǒng)一,筆法生動豐富,波磔多在縱筆,書風雄渾樸茂、自然簡率,已現隸書的典型特征與審美自覺,屬于隸書審美特征的形成期,可見于簡帛、刻石、骨簽等出土文物。古隸為西漢中晚期典型隸書與通俗隸書的演變形成奠定了基礎。
武氏祠漢碑主要由工整華美的典型隸書書寫。從西漢中后期開始,隸書完全成熟,蠶頭雁尾,波磔左右拓展,筆畫輕重明顯,方筆轉折,結構寬扁,重心安穩(wěn),形態(tài)舒展,完全脫盡篆書筆意,這種波挑明顯的典型隸書也稱為『八分書』或『銘石書』。如敦煌漢簡1922號、居延漢簡1328號等,隸書書寫規(guī)律已基本穩(wěn)定;武威《儀禮》漢簡結體舒展、筆畫輕纖流動,重心左欹,顧盼生姿,瀟灑靈動。到東漢時期『經師辦私學、經學重家法、察舉重品行,士大夫崇尚名節(jié)、外戚宦官擅權揮霍、崇尚厚葬,好慕虛名?!籟5]樹碑立傳、崇喪厚葬的風氣在漢桓、靈二帝期間達到頂峰,碑刻和隸書達到極盛時期?!罕桃话阌迷诒容^莊重、正式的場合,典型的碑刻一般從用石到書丹、刻寫都非常講究,多由當時的書法家和專門的石工刊石。典型碑刻的所用文字一般為當時的官方文字(正體)和莊重的古文,碑刻正文一般用規(guī)范整齊的八分書體,如有碑額,則用篆體(漢篆體式)。整齊、莊重、飽滿的氣勢、裝飾味道和秩序感是大量成熟碑刻風格的共性特征?!籟6]典型隸書因華美莊重,成為碑刻的主要書體,石工也達到很高水平。
東漢中后期書法名家參與,在用筆、結體、布白等藝術表現上不斷錘煉,達到漢隸的最高水平,出現了大量經典碑刻,形成了『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的藝術風貌。如《曹全碑》華麗典雅,《西狹頌》雄峻方整,《乙瑛碑》端莊凝重,《張遷碑》高古方勁。而以典型隸書為代表的漢隸審美風格的形成,則成為后世學習的典范。『碑刻雖有千差萬別,又富變化于統(tǒng)一,統(tǒng)一在章法布局的氣韻生動和富有情趣上』[7]。朱彝尊在《西岳華山廟碑跋》中將漢隸分為方整、流麗、奇古三種;王澍在《竹云題跋》中將漢隸分為古雅、方整、清瘦三種;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本漢第七》中列舉了漢碑七種風格;侯鏡昶在《東漢分書流派評述》中將其分為十四種流派。可見從西漢中晚期開始,典型隸書已發(fā)展成熟,東漢中后期達到頂峰,審美風格形成。武氏祠中的《武斑碑》是『紀伯允書此碑』,紀為當時的書法家;《武榮碑》結體工穩(wěn)扁方,工整勻稱,用筆逆入平出,結字章法講究,波磔明顯,橫豎筆畫轉折處方折,體勢與波磔跌宕起伏,顯示出獨特的美感。
武梁祠榜題是由樸茂生動的通俗隸書書寫。西漢中后期使用較多的是不帶波磔、簡率自然的通俗隸書,主要在碑以外的形制上出現,以各種題記為多。出土的西漢簡牘中有無波挑的簡率隸書,波磔不明顯,筆畫長短、結體疏密都不講究。如敦煌漢簡中的2165號簡、796號簡、1161號簡等,筆勢連貫,書寫速度較快。在刻石書法中,通俗隸書常用于畫像題記、墓志、崖墓題記、黃腸石等小品刻石,這些作品大都在墓室之內,書刻較隨意,筆畫多平直無起伏波磔,率野質樸,意態(tài)飛揚,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隸書的日常書寫水平。如《左元異墓石》書刻精美、秀潤方正;《蒼山城前村漢畫像石墓題記》《南北寨村漢墓畫像石題榜》刀法純熟、線條趣味盎然;《建寧三年題記》《張君題記》筆勢超邁、線條圓凝、縱逸神異。相對于經典碑刻,此類作品被書家關注較少,但其書法研究價值不可忽視,是隸書向楷書轉化中的重要資料。
武梁祠漢畫與武梁祠漢畫題榜
漢代將圖畫作為成人倫、助教化的重要手段,在其中表現了儒家思想。武梁祠中的圖像包括祥瑞征兆、神仙世界、古圣先賢、忠臣義士、孝子烈士等內容,這些圖像既體現了漢代『天人感應』宇宙觀、宗教觀,也體現了漢代社會敬天法祖的普遍認知與思想觀念。武梁祠的圖像空間具有漢代儒家觀念中的宇宙結構特征,體現了神仙世界、人間凡塵循環(huán)往復的宇宙觀。圖像閱讀方式從右向左,從上到下,循環(huán)觀看,體現了漢代生死觀與陰陽轉化思想。漢畫圖像概括簡練,和諧自然,富有生氣。人物意態(tài)生動、姿態(tài)優(yōu)美,祥瑞動物與神仙想象豐富、浪漫綺麗。整體構圖在分層規(guī)律中富有節(jié)奏和生氣,表現了漢代整體靈動、浪漫進取的時代精神。如左石室天井石的西王母仙界圖,西王母、東王公在畫面上部,畫面四周圖像排列錯落有序,中間祥云姿態(tài)生動,氣息貫通,具有簡略、生動、浪漫、規(guī)律的審美特征。
從整體來看,武梁祠漢畫與榜題具有同樣的美學意趣,圖像空間與書法結字有一定的規(guī)律但不落桎梏、自由率性。圖像與書法線條同樣簡潔生動,富有趣味,漢代的勃勃生機與天真浪漫呈現在圖像與榜題之中,充滿樸茂之氣。
漢代『產生了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膽的浪漫幻想結合在一起的生機勃勃、恢宏偉岸的漢文化』[8]漢人有宏大的氣魄與浪漫的想象。漢賦綺麗繁復,氣魄宏大;漢畫深沉雄大、意象浪漫。武梁祠成為『中國藝術史上最精彩的一部﹁圖像歷史﹂』[9],與所處的歷史時代密不可分。王符《潛夫論·浮侈》云:『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yǎng),死乃崇喪。』桓、靈時期的碑碣、墓志、摩崖、石闕、石經、畫像題字等是東漢最盛之時所刻,類別齊全,數量龐大,尤以山東、河南、四川為盛,這是產生武梁祠漢畫榜題的時代基礎。而且,漢代文化教育空前普及,有漢律九章等對學童文字和書法學習進行規(guī)范鞭策?!耗軙皇强疾煳睦舻闹匾獦藴?,因此漢代底層文吏的書寫水平較好,書法教育普及程度很高。大部分的碑刻書丹者為經過官方考試選拔出來執(zhí)掌文書的官吏,《西岳華山碑》是郭香察書、《西狹頌》是史仇靖書。著名書家也參與碑刻,蔡邕書寫七經立于太學門外,以至『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輛,填塞街陌』[10] ,可見書法學習風氣之盛。經典碑刻的榜樣示范孕育了社會審美觀念的演變,為通俗隸書的豐富書跡產生提供了基礎,也孕育隸書的楷化演變。經典碑刻展現的『漢隸一碑一體』,雖然反映當時最優(yōu)秀的書法家水平,卻沒有體現漢代日常百姓、文吏、普通書家、優(yōu)秀工匠的書寫狀況,不能充分反映隸書在歷史進程中的演變進化。漢代社會普通書吏或百姓真實的書寫水平,一方面在出土的漢簡中可以尋跡,另一方面就在這些榜題石刻中,它反映了漢代社會最真實的、最鮮活的書寫狀況,雖然沒有署名,卻是最真實的社會性書寫水平的歷史切片,能真實的反映隸書演變的歷史進程,而武梁祠漢碑榜題書法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武梁碑》曾記載:『竭家所有,選擇名石,南山之陽,擢取妙好,色無斑黃。前設壇墠,后建祠堂。良匠衛(wèi)改,雕文刻畫,羅列成行,攄騁技巧,委蛇有章。垂示后嗣,萬世不亡?!籟11]相隔千年,武梁祠畫像和榜題將漢代藝術最鮮活的一面呈現給世人。
東漢中后期高度雅化的典型隸書,在達到頂峰之后,逐漸封閉僵化,喪失了生命力,『典型隸書日漸規(guī)整、典雅則是事實。這些充分藝術化、典雅化的隸書,其用筆復雜,結體囿于成法,而逐漸脫離民眾,喪失了﹁簡捷﹂與﹁大眾化﹂這條生命線?!籟12]而通俗隸書在漫長的發(fā)展變化中,孕育出新的書體,即楷書。
富有生命力的通俗隸書,是楷書形成的主要基礎。
從武梁祠漢畫榜題中,我們所看到的通俗隸書的率真、自然、樸茂、簡潔,代表著漢代大部分普通書寫者的精神氣度,這也是漢代『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的時代風貌。它雖然在書寫水平上沒有典型隸書完美華飾,但『提按成分愈多,樸茂之氣就愈少。』[13]武梁祠漢畫榜題在較方正的字體中呈現的簡率的線條、不明顯的波磔、隨意自然的結體,無不透出樸茂之氣,這是漢代普通書吏或是工匠身上最原始的生命力,也是漢代的畫像石與畫像榜題的靈魂,是漢代藝術的勃勃『生機』,它孕育了新書體的形成。
注釋:
[1]史繩祖引.學齋占畢[G]//叢書集成(三一三).1250:47-48.
[2][3][9]巫鴻.武梁祠:中國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266,267,230.
[4]沈曾植.海日樓札叢·安吳中畫豐滿之義[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12.
[6]劉宗超.漢代造型藝術及其精神[D].東南大學,2005:75.
[7]王長水.從漢碑看漢代的書法審美趨向[A].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山東分會編.漢碑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90:83.
[8]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一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442.
[10]范曄撰.后漢書·蔡邕傳.第五十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1]洪適.隸釋[A].北京:中華書局,1985:369-382.
[12] 賴非,王思禮.漢代通俗隸書類型[A].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山東分會編.漢碑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90:200.
[13]華人德.兩漢刻石文字目錄[A].中國書法史兩漢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156.
本文為湖南省社科成果評審委員會項目『漢畫像磚石中的美學思想研究』(XSP20YBC410)研究成果;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漢畫像石圖像形式的美學范疇研究』(18A433)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本文責編: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