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圳鋒 陳少文 楊曉菲
(1.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qū)南澳人民醫(yī)院內科,廣東 深圳 518121;2.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qū)葵涌人民醫(yī)院內科,廣東 深圳 518119)
幽門螺桿菌(Hp)全球感染率逐年升高,其在慢性胃炎、消化系潰瘍、胃癌的發(fā)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根除Hp的藥物治療方法一般采用標準四聯(lián)療法,即質子泵抑制劑(PPI)+鉍劑+2種抗生素聯(lián)合治療,其不但引起抗生素耐藥率高,且根治后復發(fā)率高,并且還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1]。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我們應用艾灸聯(lián)合常規(guī)四聯(lián)療法治療Hp相關性胃炎虛寒證30例,并與常規(guī)四聯(lián)療法治療3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60例均為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qū)南澳人民醫(yī)院內科和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qū)葵涌人民醫(yī)院內科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24~70歲,平均(44.36±14.24)歲;病程1周~9年,平均(4.00±2.57)年。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27~69歲,平均(45.3±13.3)歲;病程2周~10年,平均(3.98±2.42)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經胃鏡和呼氣試驗均證明為Hp感染相關性胃炎,且參照《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2]診斷為虛寒證。主癥:①胃痛隱隱,綿綿不休;②喜溫喜按,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次癥:①泛吐清水;②神疲納呆,四肢倦怠;③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脈:①舌淡,苔白;②脈虛弱。
1.2.2 納入標準 患者入組前均未接受Hp根除治療;本研究經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依從性差、不能配合及不同意治療者;合并消化性潰瘍或伴惡性病變;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因其他客觀因素無法入選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常規(guī)四聯(lián)療法。奧美拉唑腸溶片(山東羅欣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444)20 mg,每日2次,飯前30 min口服;枸櫞酸鉍鉀顆粒(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00086)220 mg,每日2次,飯前30 min口服;阿莫西林膠囊(海南通用三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351)1 g,每日2次,飯后口服;克拉霉素膠囊(遂成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96)0.5 g,每日2次,飯后口服。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艾灸治療。艾條(江蘇康美制藥有限公司)直徑1.7~1.8 cm,長度20~21 cm,治療時用75%酒精消毒足三里、中脘后,將點燃的艾條置于足三里、中脘上方3~5 cm,治療15 min。每日1次。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2周,療程結束后隨訪4周。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Hp根除率:根據(jù)《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3]中Hp感染的根除治療后評估方法及根除標準,治療結束至少4周后,對患者行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查,陽性為無效,陰性為根除。②中醫(yī)證候積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1]制定,采用無、輕、中、重分級,分別賦以 0~3分。在入組前、治療結束時分別評測。③生活質量評價:采用簡易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F-36)[4],從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一般健康狀況(GH)、精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精神健康(MH)及健康變化(HT)9個方面全面評價被調查者的生活質量。④安全性指標:觀察頭暈、嗜睡、腹瀉、嘔吐及皮膚過敏、灼傷的發(fā)生、類型、范圍,以及其他各種不良事件與不良反應。
2.1 2組治療后Hp根除率比較 治療組Hp根除率83.3%(25/30),對照組Hp根除率90.0 %(27/30),2組Hp根除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后Hp根除率比較 例
2.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2組治療后主癥積分、次癥積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2組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PF、RP、BP、VT、HT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對照組治療后RP、BP、VT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治療后治療組PF、RP、BP、VT、HT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 分,
2.4 2組安全性指標比較 治療組出現(xiàn)頭暈1例,惡心1例;對照組出現(xiàn)口苦1例,困倦1例,腹瀉3例。在研究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對癥處理后不良反應均消失。
Hp屬革蘭陰性菌,通過黏附胃黏膜和脲酶,釋放細胞毒素、蛋白酶和磷脂酶,引起胃黏膜的損傷和降解[5],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腸上皮化生和癌癥的重要致病因素。超過80%的消化性潰瘍疾病是由Hp感染引起的,估計感染Hp的患者一生患消化性潰瘍的風險約為15%[6]。全世界約74.7%的非賁門型胃癌病例的死亡與Hp感染有關[7-8]。Hp感染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9]。進入21世紀,Hp根除治療不斷得到改進,鉍劑四聯(lián)方案成為主要的根除方案,Hp根除率也提高到90%以上,但隨之帶來的弊端也很明顯,比如患者依從性差、大量胃細菌負荷、細菌內化、胃酸高、基因多態(tài)性、抗菌藥物洗脫和稀釋、生物膜形成,以及抗生素耐藥性[10-12]。近幾十年來,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抗生素耐藥性尤其是對克拉霉素的耐藥性迅速增加[13]。傳統(tǒng)四聯(lián)療法逐漸不能滿足目前抗生素高耐藥率的現(xiàn)狀。
中醫(yī)療法能緩解胃病及腹部不適癥狀[14-15]。有研究發(fā)現(xiàn),艾灸梁門和足三里可減輕大鼠炎性反應,抑制細胞增殖因子的表達,降低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16-17]。而虛寒證是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致,以脾失健運和寒象表現(xiàn)為辨證要點,故可取中脘和胃止痛,通調腑氣,足三里健脾化痰,胃經通絡,調理氣血,通過艾灸的余熱刺激穴位[18],起到溫中健脾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Hp根除率83.3%(25/30),對照組Hp根除率90.0%(27/30),2組Hp根除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2組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可能是因為2組治療方法的Hp根除率均較高,且研究數(shù)量較少,導致差異不顯著。2組治療后主癥積分、次癥積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5)。表明在胃腸道癥狀的改善方面,治療組顯示出更好的臨床療效。
在生活質量方面,治療組治療后PF、RP、BP、VT、HT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對照組治療后RP、BP、VT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治療后治療組PF、RP、BP、VT、HT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其中軀體疼痛與中醫(yī)證候的主要癥狀有關聯(lián),表明治療組在緩解軀體癥狀更明顯,另外在精力領域(代表個體對自身精力和疲勞程度的主觀感受)也得到了改善,這能促使患者更愿接受治療。但在某些領域如GH、SF、RE、MH在治療后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SF、RE、MH均與心理有關,治療后無統(tǒng)計學意義的原因可能是觀察期太短而無法觀察到顯著變化;某些領域可能不會隨著時間變化;樣本量不足。而這些未改善的領域也可進一步指導醫(yī)務人員根據(jù)不同的影響因素更好地管理患者。
綜上所述,艾灸聯(lián)合常規(guī)四聯(lián)療法治療Hp相關性胃炎虛寒證,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