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肖 張永智 王艷榮
(河北省衡水市中醫(yī)醫(yī)院腫瘤科,河北 衡水 053000)
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疾病,位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且我國BC發(fā)病率位居全球首位,占女性惡性腫瘤19.9%[1]。外科手術治療是乳腺癌重要治療手段之一,能快速有效切除腫瘤組織,療效顯著,但由于其為達徹底清除病灶目的,大多需切除整個乳房、所有腋窩淋巴結,術后疼痛明顯[2]。且術后化療毒副作用較大,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乏力、疲倦,影響患者治療積極性,降低預后效果。此外,術后化療還損傷正常細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機體免疫功能,進而加重患者感染風險,嚴重時還可危及生命。因此,改善BC患者術后免疫功能及疼痛尤為重要。目前BC疼痛控制較困難,臨床多以西藥鎮(zhèn)痛為主,雖見效快,但易引起不良反應,影響患者鎮(zhèn)痛效果及生活質量。芍藥甘草湯是臨床常用鎮(zhèn)痛方藥,具有益氣養(yǎng)血、緩急止痛之效[3]。穴位刮痧療法為中醫(yī)傳統(tǒng)外治療法,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之效[4]。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本研究采用芍藥甘草湯聯(lián)合穴位刮痧治療BC術后患者,并分析其對患者免疫功能、術后疼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70例均為我院腫瘤科住院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35例,年齡36~65歲,平均(52.14±10.74)歲;病程8個月~9年,平均(5.18±2.02)年;腫瘤類型:導管癌28例,小葉癌4例,混合型乳腺癌3例;病理分期:Ⅰ期8例,Ⅱ期20例,Ⅲ期7例;中醫(yī)辨證分型[5]:正虛毒熾型19例,沖任失調型10例,肝郁痰凝型6例。對照組35例,年齡35~65歲,平均(51.92±10.83)歲;病程10個月~9年,平均(5.16±2.07)年;腫瘤類型:導管癌26例,小葉癌5例,混合型乳腺癌4例;病理分期:Ⅰ期6例,Ⅱ期21例,Ⅲ期8例;中醫(yī)辨證分型:正虛毒熾型20例,沖任失調型8例,肝郁痰凝型7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照《乳腺癌診療規(guī)范(2018年版)》[6],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BC,無遠端轉移。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辨證為正虛毒熾、沖任失調、肝郁痰凝3型。正虛毒熾型主癥:乳房腫塊擴大,潰后愈堅,滲流血水,不痛或劇痛;次癥: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蒼白,少進飲食,失眠心悸;舌紫或有瘀斑,苔黃,脈弱無力。沖任失調型主癥:經事紊亂,素有經前期乳房脹痛;次癥:乳房結塊堅硬,或有多次流產史,或婚后從未生育;舌淡,苔薄,脈弦細。肝郁痰凝型主癥:乳房部腫塊皮色不變,質硬而邊界不清;次癥: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悶脅脹,或伴經前乳房作脹或少腹作脹;苔薄,脈弦。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原發(fā)性BC;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能接受堅持刮痧療法。
1.2.3 排除標準 過度饑飽、過度疲勞、醉酒患者;伴有傳染性皮膚病;刮痧處存在急性扭傷、創(chuàng)傷、疼痛或骨折;體表存在癤腫破潰、癰瘡、斑疹及不明原因包塊;哺乳或妊娠期婦女;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異常者。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8 h開始禁食,均統(tǒng)一采用全身麻醉下的乳腺切除手術。術后均予常規(guī)化療藥物治療:術后第1天予鹽酸表柔比星注射液(浙江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211)120 mg/m2靜脈滴注;術后第1、8天予注射用異環(huán)磷酰胺(瀚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188)600 mg/m2靜脈滴注。
1.3.1 對照組 術后予芍藥甘草湯。藥物組成:白芍30 g,生甘草10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服。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辨證刮痧治療。正虛毒熾型主經:督脈;配經:雙側膀胱經。沖任失調型主經:雙側膀胱經;配經:上肢肺經、下肢腎經。肝郁痰凝型主經:脾經、胃經;配經:肝經。以上手法均為平補平瀉法,每3天治療1次。注意乳房刮痧時避開乳頭部位,所有疼痛部位均重點刮痧。刮痧手法:指導患者擺好體位,使治療部位完全暴露,于治療處涂抹刮痧油,先于待刮痧處輕刮試幾下,以緩沖刺激后開始刮痧,每個部位均使用上述方法各刮20次。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中醫(yī)證候評分[7]:比較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包括乳房脹痛、出汗、口干、失眠、乏力等,按照臨床癥狀從輕到重依次記0、1、2、3分。②免疫功能:比較2組治療前后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取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水平,并計算CD4+/CD8+比值。③術后疼痛:比較2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8]評估患者疼痛,總分0~10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④生活質量:治療前后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9]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包括惡心嘔吐、疼痛、疲乏、社會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8個項目,其得分經轉換為標準分后得分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健康和功能水平越好。
2.1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分,
2.2 2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2組治療后CD3+、CD4+、CD4+/CD8+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CD8+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治療后治療組CD3+、CD4+、CD4+/CD8+均高于對照組(P<0.05),CD8+低于對照組(P<0.05),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2.3 2組治療前后疼痛VAS、QLQ-C30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疼痛VAS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QLQ-C30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治療后治療組疼痛VAS低于對照組(P<0.05),QLQ-C30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疼痛VAS、QLQ-C30評分比較 分,
目前,BC病機尚未完全闡明,有報道顯示,電離輻射、飲食、內分泌、生育及遺傳等因素均有可能會引發(fā)BC[10]。近年來,臨床多采用乳腺切除術治療BC,并于術后進行放化療輔助治療,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但術后化療易導致惡心、嘔吐等毒副作用,且長時間化療會導致患者身心疲憊,影響治療積極性,降低預后效果[11-12]。此外,化療在殺死癌細胞同時,還會對機體免疫功能造成極大破壞。因此,找尋高效、副作用小的替代療法對改善BC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及免疫功能至關重要。
BC屬中醫(yī)學乳石癰、乳巖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BC發(fā)生與七情所傷、正氣不足有關。肝郁脾虛、血弱氣虛,日積致沖任失調,血瘀氣滯,毒聚痰凝,氣血失和,最終導致經絡阻塞,結于乳房所致。術后雖“積”已除,但傷血耗氣,易形成瘀血,且化療過程熱毒過盛,導致正氣虧虛[13]。BC病程發(fā)展為因虛而致實,因實而更虛,致虛實夾雜,本虛而標實。其病因病機主要有肝郁痰凝型、沖任失調型及正虛毒熾型3種[14],治以疏肝理氣、清熱解毒、通絡化痰、調補沖任為原則。芍藥甘草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由白芍、生甘草組成。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有散邪、行瘀、止痛、涼血、消腫之效;甘草性平味甘,入心、胃、脾及肺經,有補脾益氣、止咳祛痰、緩急定痛、調和藥性之效。以往主要用于小腿攣急證,后被用于內外婦兒等諸多疾病治療中,且均有顯著療效[15]。刮痧療法是臨床常用中醫(yī)外治方法之一,主要通過經絡刺激,調節(jié)機體氣血及免疫功能,使用安全,副作用小,使用靈活,易掌控,更易被病患接受。刮痧療法以中醫(yī)經絡及氣血陰陽理論為基礎,起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及調理氣血之效[16]。督脈總管全身之陽經,為“陽脈之?!?是全身臟腑經絡氣血運輸之樞紐,兩側膀胱經是人體最大排毒通道。刮痧后背督脈及膀胱經,可疏通全身之陽氣,瀉火解毒,調節(jié)臟腑[17]。肺經的中府、云門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刮痧上肢肺經、下肢腎經可使機體氣、血、水運行通暢,調節(jié)沖任;人體肝經、脾經及胃經行循于身體正面、側面,女子乳房屬胃經,刮痧肝、脾及胃經,可疏肝理氣,健脾化痰,疏通臟腑經氣及調暢情緒[18-19]。因此,本研究根據(jù)BC證型不同進行循經刮痧治療。
研究表明,中醫(yī)藥在治療中晚期腫瘤中,不僅能控制病情,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降低化療引起的毒副反應方面也發(fā)揮重要作用,同時對肝腎功能保護也有不可替代作用[20]。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同組內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均降低,且治療組的更低,表明芍藥甘草湯聯(lián)合穴位刮痧能有效改善BC患者臨床癥狀,療效良好?,F(xiàn)代藥理研究認為,白芍含安息香酸等成分,煎服可有效抗菌,緩解腸胃痙攣,具有良好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甘草主要成分甘草甜素能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白芍苦酸微寒,起斂陰養(yǎng)血、止痛柔肝、平抑肝陽之功效;甘草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之功效,二者聯(lián)用,酸甘化陰,調營和血,濡養(yǎng)筋脈,止痛緩急。BC所致疼痛涉及肝、脾、氣血兩虛,而通過穴位刮痧能溫和刺激相應穴位,起疏通經絡、活血行氣、通痹止痛、清熱解毒、溫陽補氣、活血化瘀之效。二者聯(lián)用,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共奏益氣養(yǎng)血、固本扶正之效。細胞免疫系統(tǒng)是機體抗腫瘤免疫主力,其中T淋巴細胞亞群是其主要組成部分,包括CD3+、CD4+、CD8+等[21]。研究表明,刮痧可促進皮膚微循環(huán),使其免疫力增加,增強和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2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CD3+、CD4+、CD4+/CD8+均高于治療前,CD8+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CD3+、CD4+、CD4+/CD8+更高,CD8+更低,表明芍藥甘草湯聯(lián)合穴位刮痧可有效提高BC患者免疫功能。分析可能是督脈總領諸經,為十二經絡之動力和綱領,調節(jié)陰陽,是全身臟腑、經脈血氣運轉之樞紐,刮拭督脈至足太陽膀胱經,可提高機體免疫,加強衛(wèi)外。此外,辨證刺激相關經絡可起協(xié)調臟腑、運行氣血之效。由于手術切除范圍大,患者術后疼痛嚴重,極大影響患者后續(xù)治療及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表明,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疼痛VAS均降低,QLQ-C30評分均升高,且治療組疼痛VAS更低,QLQ-C30評分更高,表明芍藥甘草湯聯(lián)合穴位刮痧治療BC能顯著緩解術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赡芘c刮痧刺激相關穴位發(fā)揮行氣活血、通痹止痛療效有關。
綜上所述,芍藥甘草湯聯(lián)合穴位刮痧治療BC能有效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減輕術后疼痛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臨床療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