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凌
(福建省立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種,疾病的發(fā)生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會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此,做好疾病的有效治療和護理來改善其預后意義重大[1-2]。生物反饋療法為輔助心理治療的一種物理方法,可有效舒緩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促使其依從性的提高,更好改善病情[3]。本研究主要評定呼吸生物反饋用于冠心病患者中對其心功能、睡眠質量的影響,報道如下。
取自2021 年1 月至2022 年5 月冠心病者100例為研究對象,按計算機隨機化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常規(guī)心內科護理者50 例為對照組,呼吸生物反饋干預者50 例為試驗組。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實驗室等檢查確診者;(2)年齡18 歲以上;(3)心功能Ⅱ-Ⅲ級;(4)知情同意書簽署者。排除標準:(1)聽力、視力障礙者;(2)肝腎心等功能嚴重異常者;(3)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4)疾病急性發(fā)作期者;(5)資料不全者。
1.2.1 常規(guī)心內科護理方案 (1)病情監(jiān)測:做好心電圖、體溫、脈搏、心率、血壓等的監(jiān)測,查看有無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若患者存在胸痛,則對其胸痛持續(xù)時間、程度、性質、位置等觀察,合理按照醫(yī)囑實施硝酸甘油干預。(2)用藥護理:指導患者以正確的方式用藥,做好其用藥后的效果觀察,若其用藥后癥狀未緩解,則應對并發(fā)癥警惕。(3)飲食指導:以易消化、高維生素、低膽固醇、低脂肪、低鹽等食物為主,適當增加新鮮水果、蔬菜的攝入量,多飲水,以富含纖維素食物為主,確保大便的通暢。(4)康復護理:囑咐患病注意休息,適當運動,在病情穩(wěn)定后逐漸進行體育鍛煉。(5)心理護理:充分予以患者安慰,促使其安全感的增加,積極疏導其疾病所致不良心理,鼓勵其盡早回歸正常生活。
1.2.2 呼吸生物反饋干預 (1)環(huán)境干預:以病床作為治療單元,在病房較為安靜的時刻開展干預,確保室內空氣濕度、溫度的適宜,降低光線的干擾,控制人員流動,并盡量減少移動設備的噪音。(2)護理人員培訓:護理人員應保持主動、熱情的態(tài)度,予以其專業(yè)的培訓,提高其溝通能力。積極為患者進行呼吸生物反饋目的、原理、配合要點等的講解,列舉成功的案例,盡量將患者的擔憂和顧慮解除,有目的性地開導,充分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其保持主動、積極的狀態(tài)配合臨床干預。(3)心理和生理準備:患者應對優(yōu)質的心理狀態(tài)保持,建立疾病戰(zhàn)勝的信念,并將緊身衣物解除,排空大小便。(4)呼吸生物反饋:開始前進行原始呼吸的檢測和記錄,包括幅度和頻率,依據(jù)不同呼吸幅度和頻率進行閾值的設定,于此過程中,通過5 個不同畫面伴悅耳動聽音樂的方式開展實時反饋訓練,將患者呼吸值調整至閾值以下,音樂與畫面則會出現(xiàn),結束前再次進行呼吸信息的檢測和記錄。
評定兩組基本資料與相關方案干預前后兩組心功能、干預后睡眠質量差異,并分析兩組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
(1)基本資料:年齡、病程、性別等。
(2)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
(3)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評價,包括日間功能障礙、催眠藥物、睡眠障礙、睡眠效率、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質量,分值越高者睡眠質量越差。
(4)心血管事件:心絞痛發(fā)作、惡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
采用SPSS 22.0 版本軟件進行此研究,采用方差同質性檢驗方法,計量資料行t檢驗,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以n(%)表達。計量資料服從方差相同的正態(tài)分布,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基本資料評定顯示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
兩組干預后LVEF 水平均高于干預前,LVESD、LVEDD 水平低于干預前,且試驗組干預后LVEF 水平更高,LVESD、LVEDD 水平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心功能比較(±s)
組別例數(shù)(n)LVEF(%) LVESD(mm) LVEDD(mm)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50 50干預前34.82±4.57 35.01±5.12 0.196 0.845干預后57.03±4.31 47.60±3.29 12.298 0.001干預前45.61±7.43 46.02±5.26 0.318 0.751干預后35.12±4.33 41.06±5.29 6.144 0.001干預前63.12±5.45 62.98±4.61 0.139 0.890干預后52.16±6.98 58.45±5.62 4.963 0.001
評定睡眠質量顯示試驗組睡眠效率、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總分等PSQ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睡眠質量比較(±s,分)
表3 兩組睡眠質量比較(±s,分)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shù)(n)50 50日間功能障礙1.08±0.33 1.14±0.46 0.749 0.455催眠藥物0.62±1.15 0.49±0.85 0.643 0.522睡眠障礙0.98±0.14 1.02±0.23 1.050 0.296睡眠效率1.61±0.58 1.85±0.49 2.235 0.028睡眠時間1.10±0.43 1.19±0.35 1.148 0.254入睡時間1.04±0.26 1.33±0.43 4.081 0.001睡眠質量0.98±0.42 1.26±0.37 3.537 0.001總分7.43±2.01 8.78±1.98 3.383 0.001
評定心血管事件顯示試驗組發(fā)生率為(2.00%),較對照組發(fā)生率(14.00%)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心血管事件比較[n(%)]
冠心病為患病率較高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發(fā)生后,較易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而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心理,影響治療的依從性和效果,降低其睡眠質量,因此,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來舒緩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促使預后的改善,意義重大[4-6]。
本研究中,兩組干預后LVEF 水平均高于干預前,LVESD、LVEDD 水平低于干預前,且試驗組干預后LVEF 水平更高,LVESD、LVEDD 水平更低(P<0.05);試驗組睡眠效率、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總分等PSQ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為(2.00%),較對照組發(fā)生率(14.00%)更低(P<0.05)。評定結果顯示呼吸生物反饋干預于冠心病者中應用,能促使患者心功能、睡眠質量更好改善,且能控制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呼吸生物反饋干預是物理療法的一種,以學習理論作為基礎,于實驗心理學的角度使得患者更好控制、理解和預見相關行為變化,充分強調環(huán)境對于行為變化的影響[7],此方法可將人的意志力插入,因此命名為生物反饋,其是借助電子儀器處理與人體有關的心理、生理等生物學信息,以聽覺、視覺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以此掌握機能狀態(tài),產生有意識的控制自身心理、生理活動的行為,進行機體功能狀態(tài)的調節(jié),達到疾病防治的作用[8],更好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應激和疼痛,為睡眠質量、心功能的改善奠定基礎,保持積極的狀態(tài)配合臨床干預,以此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9-10]。
綜上所述,開展呼吸生物反饋干預用于冠心病者中的價值相對較高,能對其心功能改善,提高睡眠質量,控制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幾率,意義重大,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