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旖 翟長紅
武漢輕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武漢 430023
翻譯不是譯文對原文機械的還原,而是能動的創(chuàng)作。每個國家的語言有自己的特點,其表達形式也與這個國家的文化有一定的關系。作為一個翻譯者,主要目的還是讓獲取翻譯內容的讀者對所閱讀的內容產生了解,那么在翻譯的過程中,掌握保持原文大意,又能讓翻譯作品貼合此國的文化習慣就顯得尤其重要。那么我們認為翻譯者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創(chuàng)作者,是會靈活的融合語言與文化的行為藝術創(chuàng)作師。
從大的方面講,翻譯這一行為有助于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為不同語言人類之間的交流所設計,所以翻譯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貼合“人文主義”。正如《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作者阿倫·布洛克所說,對于“人文主義”一詞,沒有人能夠作出使別人也滿意的定義。不同的地方對這個詞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在素有權威之稱的各種版本的大百科全書里,它的定義也不完全一致。至于在中國,由于文化傳統(tǒng)的差別和語言的隔閡,以及由此而致的翻譯上的困難和局限,不僅對人文主義一詞的內涵沒有一致的認識,在譯名上也出現(xiàn)了混亂:有譯為人文主義的,也有譯為人本主義的;有譯為人道主義的,也有譯為人性主義的;更有主張仿唯物論、唯心論而譯為唯人論的。如果上述各種譯法,都是人文主義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在不同的具體狀況下的表現(xiàn),那么出現(xiàn)不同的譯法,自然是無可厚非的,何況一詞多義、一詞多譯本來是翻譯理論中的一個基本原則。
翻譯的主要任務是再現(xiàn)意義,“譯意”是翻譯的核心問題。林語堂提出過“忠實、通順、美”的翻譯標準,劉重德提出了“信、達、切”三字原則,即信于內容,達如其分,切合風格。顯然我們可以從這些觀點里感受到翻譯里文化與語言相融的重要性,既要貼合原文,又不能失去光彩,一個優(yōu)秀的譯者更是可以為作品添上畫龍點睛之筆。
通過閱讀一些外國文學作品和賞析大量國外的電影電視劇,對一些心理性格現(xiàn)象和成因進行探究,在某些文學作品里需要用到的手法和情景勾勒以及主人公心理性格現(xiàn)象分析也會有自己的感悟。在翻譯一段文字前,首先要對它有自己深刻的了解,就像一塊表面貌不驚人的原始,它的翻譯者就是它的雕刻師,你需要對其賦予你自己的靈魂和思想,將它雕刻的精美光彩,但沒有失去它的本質,在這里我通過比喻的手法強調對原文透徹理解的重要性,也不否定作為文學翻譯者需要不斷提高漢語表達能力。因此我要講的第二個要求就是要提高漢語表達能力。我且舉《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扉頁上第二句引語為例,那是德軍總司令馮·勃勞希契元帥的話,他說,“Hitlerwas the fateof theGerman people.”如果把它譯成“希特勒是德國人民的命運”,我想也不能算錯,但是從中文看,始終沒有表達出那種所謂“在劫難逃”、“命中注定”的認命的意思,所以反復推敲后來改成了“希特勒是德國人民的劫數(shù)”。這樣原文的含意就充分表達出來了。但是提高中文表達能力應該以準確表達原文含意為前提,否則就是不必要地賣弄辭藻文采,甚至添油加醋,弄得不好反而有損原意。而翻譯這句看似簡單工程量小的一句話,時則需要做大量輔助工作。國宴里有一道菜,名叫開水白菜,這道菜的主人公就是平時菜市場里最為廉價的白菜,而它之所以被列入國宴的菜品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繁雜的制作工序,所以我們回到這個看似簡單的句子的翻譯上面,簡短的一句話,翻譯它卻需要對其中的政治背景人物關系有深刻的了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觀其色,識其意。
下面我想來談談我最喜歡的國外文學作品之一——《擺渡人》,這部作品出了三個系列后才完結,每本書封面上都有一句簡潔的英文短句,《擺渡人1》中寫到“Iexistbecauseyou needme.”很簡單的一句話,我想將它翻譯成,我為你而生,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生命中的擺渡人,這本書通篇帶給我的感受是文字溫暖氣氛溫和而又感人。它的作者是英國作家ClaireM cfall,翻譯者是譯者付強。付強的代表翻譯作品一共有五部,擺渡人的三部以及另外兩本均出自英國作家之手,術業(yè)有專攻,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付強對英國文學作品以及與其相關的政治軍事人文方面的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深入學習,這也是我反復提到的翻譯者更像是藝術行為大師。
文學翻譯與其他文體的翻譯不一樣,不僅要忠實于原著,而且還要有文學性和藝術性。俄國形式主義和英美新批評理論都認為,文學作品之所以成為文學作品,是因為文學作品具有文學性。而文學性與語言特色有很大的關系,文學性主要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本身。所以文學作品的語言就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承擔了這種文學性。所以,文學翻譯不僅僅要做到忠實于原著,更要做到達和雅。正如郭沫若所說,翻譯只要不失原文的風格和底蘊,是可以稍加修飾的。
翻譯看似只是語言的轉換,但是要想真正成為一個好的譯者是需要下很大功夫和長時間的知識積累和閱歷的,總之,翻譯工作者同時也是語言文字的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