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校合作共育可以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為其后續(xù)融入小學學習生活奠定基礎(chǔ)?;诖?,文章通過分析幼小銜接階段對于幼兒的影響,進一步探討家校共育對于幼小銜接的影響,最后提出開展家校合作共育的方法,以期能夠引導幼兒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幫助幼兒提前適應小學生活,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關(guān)鍵詞:幼小銜接;家校合作共育;身心發(fā)育
作者簡介:關(guān)瓊(1979—),女,甘肅省華亭市第二幼兒園。
幼小銜接階段是指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階段,是幼兒成長的關(guān)鍵階段。5—7歲正是兒童快速發(fā)展的時期,也是兒童可塑性最強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幼兒的行為習慣并不穩(wěn)定,幼兒進入小學前若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進入小學后容易出現(xiàn)上課亂講話、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這不利于幼兒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做好幼小銜接階段的家校共育能夠從多角度引導幼兒,幫助幼兒更平穩(wěn)、科學地度過幼小銜接階段。
一、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面臨的挑戰(zhàn)
(一)學習方面
在幼兒園階段,培養(yǎng)幼兒學習習慣尤為重要,讓幼兒學會傾聽,能夠聽從教師的指示完成目標,能為其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同時,教師還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習慣,使其掌握基礎(chǔ)漢字。例如,兒歌學習可以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積累漢字,培養(yǎng)書寫能力。然而,進入小學階段后,幼兒需要更強的學習能力來跟上教學進程,例如掌握正確握筆姿勢和坐姿,能夠按照規(guī)范完成書寫任務,以及具有較好的寫字、閱讀和聽讀能力等。此外,幼兒也需要適應更為嚴格的學習形式和更大的學習難度,以及更高的學習要求,例如更多的作業(yè)和考試。
(二)生活方面
在幼兒園階段,幼兒的自理能力較弱,幼兒的生活起居通常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幫助。但是進入小學后,小學教師的關(guān)注重點在學習上,對幼兒的生活照顧較少。因此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需要逐步培養(yǎng)自理能力,如學會穿衣、洗臉、刷牙、整理書包等日常生活技能。若幼兒自理能力不足,則可能會對其適應新環(huán)境和小學校園生活造成困難。
(三)社交方面
學校是幼兒發(fā)展社交能力的重要場所。幼兒園主要通過布置任務和活動引導幼兒合作和互動,進入小學后,幼兒需要遵循更多的行為規(guī)范和課堂管理制度,如先舉手再回答問題等。同時,幼兒還需要適應新的社交環(huán)境,結(jié)交新朋友,學會與他人相處和合作。這些都是幼兒需要克服的社交挑戰(zhàn),家庭和學校都需要為幼兒提供支持和引導,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社交環(huán)境。
二、家校共育對于幼小銜接的影響
(一)家校合作采取科學教育方式進行銜接教育
在幼小銜接階段推動家校合作,能夠讓教師和家長共同協(xié)作,采取科學的方式完成幼小銜接教育[1]。家校合作共育能夠共享教育資源,引導家長采取線下、線上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對幼兒多方面能力進行培養(yǎng),滿足幼兒在幼小銜接階段的需求,從而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銜接階段。
(二)指導家長以平等態(tài)度對待幼兒
幼小銜接階段是幼兒發(fā)展中的關(guān)鍵時期,家長應該以平等的態(tài)度看待幼兒,尊重其自主性。家校合作能夠幫助家長形成平等看待幼兒的意識,以平等價值觀為基礎(chǔ),減少強制命令等行為。在這樣的氛圍下,幼兒能夠形成獨立的人格,發(fā)展獨立能力,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
(三)科學規(guī)劃幼小銜接教育
學校和教師應該更加了解幼小銜接階段的特點,以科學教育理論和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為指導,對幼小銜接教育進行精細的規(guī)劃。家長的教育觀念會直接影響家庭教育的成效,因此,教師和學校應該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念,讓其學習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共同完成幼小銜接教育。
三、幼小銜接過程中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方法
(一)學校層面
1.優(yōu)化制度設計,支持家校共育
完善的家校共育制度是支持家校合作共育開展的基礎(chǔ),能夠提高家校共育的規(guī)范性,推動家校共育的順利實施。因此,幼兒園需要制訂一系列管理制度、家長培訓制度、教師培訓制度、家長委員會制度等不同制度,明確幼兒園和家長各方的權(quán)利和義務,并在制度和規(guī)則的基礎(chǔ)上細化執(zhí)行措施,保證家校共育的有序開展。例如,幼兒園應該與周邊小學合作,讓家長、幼兒園以及小學共同參與幼小銜接教育。這可以讓小學從幼兒園教師處了解幼兒的性格特點和學習行為習慣,讓教師和家長一同分析幼小銜接階段的教育需求,家長也能夠主動反饋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xiàn)。這些信息能夠幫助幼兒園更好地了解幼兒的特點,選定更適合幼兒的家校共育內(nèi)容。另外,幼兒園要重視對教師的培訓,制訂詳細的培訓制度,并將培訓制度和評價體系相掛鉤,以獎懲機制引導教師,調(diào)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讓教師能夠主動研究家校共育問題,并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關(guān)注幼兒的幼小銜接情況。
2.增加資金投入,組織家校共育活動
家校共育活動是支持家長和學校之間合作的主要方式。為確保這些活動的成功舉辦,幼兒園需要增加家校共育方面的資金投入,并設立專項經(jīng)費來支持家校共育的開展。目前,幼兒園的教育經(jīng)費主要來自政府撥款,一般不包括家校共育的經(jīng)費項目。因此,幼兒園應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支持,以設立家校共育專項經(jīng)費。此外,幼兒園還可以積極向社會企業(yè)和公益組織申請資金支持,拓寬融資渠道,設立專項經(jīng)費,支持家校共育活動的開展。
幼兒園可以專門組織幼小銜接家長會,向家長系統(tǒng)地介紹家校共育的重要價值,并解答家長們所面臨的問題,以糾正家長的錯誤觀念和認知。在與家長討論幼兒教育問題時,幼兒園和教師需要保持平等的態(tài)度,了解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從而為家長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與其共同度過幼小銜接階段[2]。此外,幼兒園還可以設置家長開放日,引導家長體驗幼兒的一日活動,讓家長觀察教師如何展開教育,并參觀小學校園,了解小學和幼兒園的差異,使其重新認識家校共育,并與學校進行有效溝通。新媒體渠道也是推廣家校共育的重要途徑。幼兒園可以利用微信群、微信公眾號、騰訊會議等不同信息渠道,定期向家長科普家校共育的知識,系統(tǒng)性講解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可能面臨的問題,并通過視頻和圖文的方式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以便與家長進行溝通,支持家校共育的落實。
(二)教師層面
1.重視教師培訓,培養(yǎng)家校共育能力
教師在家校共育工作中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并且是幼兒園和家長之間的紐帶。因此,他們必須具備家校共育意識和能力,以推動家校共育的實施。幼兒園應該加強對教師能力的培養(yǎng),邀請專業(yè)講師開展講座,借助家校共育成功案例,幫助教師更新觀念、扭轉(zhuǎn)態(tài)度,使教師提高對家校共育的重視,并充分調(diào)動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幼兒園還應該組織教師開展家校共育研討會議,讓教師選擇具體的案例互相分享經(jīng)驗,老教師帶動新教師,共享教育經(jīng)驗和資源,從而培養(yǎng)新教師的家校共育能力。
為了滿足入學兒童的發(fā)展需求,教師需要學習《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深入了解幼兒在入學階段的身心特點,進而明確適應教育的內(nèi)容。同時,教師也要學習相關(guān)知識,了解5—7歲兒童的心理發(fā)育特點和行為方式,從而學會在日常教學中辨別幼兒可能存在的不適應、排斥等行為,并及時介入幫助幼兒,展開恰當?shù)慕逃?。教師還需要培養(yǎng)溝通技巧,因為在家校共育過程中,他們需要與家長進行大量溝通。尤其是面對一些認為幼小銜接教育是教師職責的家長,教師需要善用溝通技巧,以實現(xiàn)有效溝通,幫助糾正家長錯誤觀念。
2.明確銜接目標,理順銜接教育思路
教師要明確幼小銜接教育的目標,并進行科學規(guī)劃。為此,教師需要大量查閱資料和文獻,從教育理論的角度認識幼小銜接階段存在的問題,分析幼兒心理發(fā)展特點和幼兒教育方向,然后制訂教學計劃。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需要關(guān)注幼兒行為,了解班級內(nèi)每個學生的問題和特點,并掌握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在后續(xù)的家校共育中,教師需要結(jié)合學生的特點,為家長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
教師首先要明確幼小銜接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幼兒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適應是第一目標。教師可以通過開展適應性活動來幫助幼兒。對于即將升入小學的幼兒,教師可以在活動中融入學習任務,培養(yǎng)幼兒的任務意識,引導幼兒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延長他們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使其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4]。同時,教師還應積極關(guān)注幼兒的表現(xiàn),及時發(fā)現(xiàn)不能適應小學課堂的學生,并進行針對性的管理,同時與家長聯(lián)合進行家庭教育,著重培養(yǎng)幼兒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和遵守課堂規(guī)則的能力。其次,教師和家長需要共同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習慣和自理能力,讓幼兒在學校和家庭中承擔力所能及的事務,如自己收拾書包、記作業(yè)、穿衣服、扔垃圾等活動,重點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最后,家校共育需要放慢節(jié)奏,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尊重孩子的主體意識,以鼓勵和引導為主進行推進。
(三)家長層面
1.更新教育觀念,積極參與家校共育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幼兒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容易受到家庭背景、成長環(huán)境以及父母教育觀念的影響。因此,家長的教育觀念非常關(guān)鍵,是影響孩子學習成果的重要因素。家長應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積極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重視教育方法的調(diào)整,以更好地配合家校共育,使家校共育取得良好的成果。家長需要學習教育知識,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在行為習慣上給孩子做好榜樣[5]。家長還需要認同家校共育的優(yōu)勢和價值,在思想和行動上認可學校的安排,積極參與家校共育活動。家長要改變過去認為家校共育是在承擔教師工作的想法,主動和教師溝通,反饋孩子在家里的表現(xiàn),在教師指導下進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家長需要密切關(guān)注孩子的表現(xiàn),了解幼小銜接階段孩子的變化和問題,及時和教師溝通,共同商議家校共育方案,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連貫教育,幫助孩子積極適應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2.提高自我修養(yǎng),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幼兒的家庭環(huán)境對其成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家長需要積極營造學習型家庭氛圍。在學習型家庭氛圍下,幼兒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獲得性格、學習習慣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成長。家長可以利用周末時間與孩子一起去公園、野外寫生,或者參觀博物館,增長孩子的見聞和生活經(jīng)驗。同時,家長還可以定期組織家庭閱讀活動,與孩子一同閱讀和討論,以此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家庭互動中,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意見,認真聆聽孩子的想法,并逐步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理能力,營造平等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需要統(tǒng)一教育理念,盡可能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有問題,應積極溝通,充分尊重并聆聽孩子的意見,留給孩子自主發(fā)展的空間,不應因為害怕孩子出錯而剝奪孩子試錯的機會,應鼓勵孩子大膽嘗試,積累成功和失敗的經(jīng)驗。
家校共育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和支持。通過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長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感染孩子,為其身心發(fā)育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幫助,同時也為其提供開闊眼界和獨立思考的機會。因此,家長需要意識到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積極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配合學校開展家校共育,為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提供助力。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開展家校合作共育至關(guān)重要。家長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幼小銜接教育,與教師一同科學規(guī)劃幼小銜接階段的教育。為了有效地開展家校合作共育,幼兒園需要完善制度設計,支持家校共育,并加大資金投入,組織家校共育活動。同時,教師也需要重視自身教育能力的發(fā)展,明確幼小銜接目標,理清幼小銜接教育思路。此外,家長還要更新教育觀念,積極配合家校共育,并提高自我修養(yǎng),主動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參考文獻]
王菠,王萍.利益相關(guān)者視角下幼小銜接教育觀的差異:基于家長、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的實證比較[J].基礎(chǔ)教育課程,2023(4):19-28.
劉玲,王建平.幼小銜接視角下新生入學適應問題的分析與應對:基于北京市16個區(qū)小學一年級任課教師的調(diào)查[J].中小學校長,2023(1):32-34,56.
蔡芳婷.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校合作共育的困境與路徑[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2,37(3):86-90.
賴卓華.幼小銜接視角下的家、園、校合作共育模式探索:以廣州市海珠區(qū)兒童入學準備工作為例[J].教育觀察,2020,9(28):22-24.
汪世君.構(gòu)建區(qū)域性幼兒園家園共育課程體系的實踐研究[J].東方娃娃·保育與教育,2023(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