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道峰
一、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技術動作分析
實心球握持球需要雙手同時進行。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有2種準備姿勢,腰腹核心力量較強的學生可以選擇雙腳左右開立姿勢,能有效增加投擲的遠度。初中學生由于年齡偏小,身高、體重、力量等身體基本素質較弱,在教學過程中普遍采用雙腳前后開立姿勢。預擺是身體在投擲實心球時蓄能的表現,預擺是否到位影響投擲者在擲球時的出手速度。最后一次預擺完成后,投擲者的身體形態(tài)應呈現“滿弓”狀。預擺過程中需注意擺動速度適中,不過度屈肘,重心保持穩(wěn)定。最后用力環(huán)節(jié),投擲者力量需作用于球上,全身協(xié)調用力,借助自下而上的發(fā)力順序(前腳掌蹬地→膝蓋屈伸→頂髖→快速收腹→揮臂→壓腕撥球),以合適的角度將球擲出。
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學生在最后用力階段容易出現出手時機把握不準、身體不能較好地協(xié)調用力。排除一定的個體差異外,通過分析,其內在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肩關節(jié)柔韌性不足,后引預擺時肘關節(jié)不能擺至肩后;身體協(xié)調性欠佳,核心力量不足,不能掌握發(fā)力順序,僅靠上肢力量將球擲出,對下肢和腰腹力量的運用較少;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掌握不佳,大多數學生出手時機較晚,導致球的飛行軌跡偏低,出現砸球現象。
二、實心球成績提高的策略與方法
(一)發(fā)展肩關節(jié)柔韌素質
學生肩關節(jié)柔韌性差主要表現為后擺幅度較小,在練習中可以借助體操棒、短繩、雙杠、肋木等常見器材進行轉肩和壓肩練習(圖1),也可以采用2人或3人互相壓肩等練習方式,提高肩關節(jié)柔韌素質。練習時拉伸幅度應由小到大,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拉傷。
(二)夯實上肢及腰腹核心力量
從解剖學角度分析,在實心球投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關節(jié)組織和肌肉群主要包括髖關節(jié)、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下肢肌群、腰腹肌群、上肢肌群等[1]。它們在神經系統(tǒng)的協(xié)調下,協(xié)同肌、拮抗肌、主動肌互相作用才能完成復雜的技術動作(表1)。
加強上下肢及腰腹的核心力量,不僅有助于練習者維持正確的姿態(tài),而且在最后用力階段也能更好地幫助練習者將力量作用在器材上,獲得更好的遠度。在教學中由于受場地、器材等因素影響,在核心力量練習中可采用常用的、不需要特別器材的練習方法,以達到夯實肌肉力量的效果。如,上肢力量可以通過俯臥撐(15~20次/組,練習3組)、上舉啞鈴(左右交替完成為1次,10~15次/組,練習2組)、仰臥直臂轉肩(25~30次/組,練習3組)、雙臂負重屈伸(15~20次/組,練習2組)進行練習;腰腹力量可以通過平板支撐(60s/組,練習2組)、仰臥起坐(30~35次/組,2~3組)、仰臥側起坐(25~30次/組,2~3組)、俯臥背起(25~30次/組,練習2~3組)進行練習。
(三)巧借輔助練習,強化出手角度
在借助輔助練習手段進行練習時,應根據輔助器械、練習者的身高、出手角度三者綜合考慮,確定投擲線。
1.面向球門或單杠練習
練習目的:通過球門橫梁或單杠的高度限制,幫助投擲者固定出手角度,形成肌肉記憶。
練習方法:根據練習者身高和合適的出手角度,以保證擲出的球能從橫梁上飛過為原則確定好投擲線,每次練習都要求學生擲出的球必須飛越橫梁(見圖2)。
注意事項:提醒學生練習過程中在最后發(fā)力時要抬頭、目視前上方(橫梁/橫杠);球離手瞬間要抖腕。
2.對墻練習
練習目的:通過投擲線和“靶心”限定練習者的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幫助其找到并記憶最佳的出手角度和高度。
練習方法:練習者在距離墻面2~2.5m處劃1條橫線作為投擲線,按照練習者的出手高度和合適出手角度,在墻面上標記出與球接觸的地方,練習者以標記為“靶心”進行投擲練習(圖3)。
注意事項:練習者要抬頭,眼睛盯著靶心;通過球與墻面接觸的聲音判斷練習質量,不斷調整、改進。
(四)多種投擲動作,體會協(xié)調用力
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需要下肢蹬地與上肢揮擺之間的協(xié)調,充分將預擺階段身體各部位所儲存的能量發(fā)揮出來。對于力量較弱的學生可以通過減輕器材重量的方式降低學練難度。對初中生來講,要提高實心球成績則要先建立力量和柔韌基礎,然后通過不同姿勢和形式的投擲練習體會不同部位在投擲時的發(fā)力感覺。當然本部分的練習方式也可以與解決出手角度的策略結合起來,既要體會不同部位的發(fā)力感覺及協(xié)調用力,又要兼顧出手角度的把握,提高練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石強,舒小東.原地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各環(huán)節(jié)技術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3(3)2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