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水蘭
在經過持續(xù)努力后,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水平持續(xù)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課程改革的發(fā)展。然而與此同時,對各類非基礎性學科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對于美術教師而言,需要老師可以積極探索適應新課改下新教育形式的教學手段,以全新的教學理念為依托,促進美術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爭取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優(yōu)化教學手段
美術是一門強應用性學科,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充分關注對學生實踐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為其營造利于激發(fā)潛能的教學環(huán)境,充分運用引導式提問的教學手法,通過合理引導帶動學生思考,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將思維靈活運用到美術教學實踐中。
以色彩相關知識的講解為例,教師可以挑選一個合適的時間,帶領學生到郊外踏青寫生,讓學生深入大自然,體會大自然的豐富色彩,讓他們意識到:無論是藍天白云,還是鮮花綠樹,都是大自然賦予這些生物最自然、也最生動的顏色。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舒緩的音樂,讓學生自由說出自己的體會,并在此氛圍中思考,畫出自己心中對色彩的感受,使其得以在不知不覺間流露心中向往的未來和理想的世界。
二、利用多媒體教具
要求教師積極運用多媒體設備開展輔助教學,以更好迎合教育改革的趨勢,推動素質教育發(fā)展。需要初中美術教師充分關注學生學習實際,合理運用多媒體教育,在適當的實際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在持續(xù)的教學探索中收獲更高的教學成績,以打造高效教學課堂。
以文藝復興時期作品講解為例,教師可以在單元教學前制作相關多媒體課件,展現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涌現的各個名師大家,介紹其生平事跡和代表作,并將其以圖片或影視資料的方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得以直觀感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領域的發(fā)展盛況。在多媒體設備的支持下,學生可以看到更為直觀生動的影像資料,可以讓學生走進文藝復興時期,感受特殊時代背景賦予藝術家們的靈感,以加深學生對這一時期的認知,建立對作者生平和代表作的深刻認知,使其得以在作品鑒賞的過程中提升美術學科素養(yǎng)和美術造詣。
三、強調人文精神培養(yǎng)
相比于其他科目,美術教學與人文教育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充分強調對學生人文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以教材教學內容為切入點,持續(xù)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和認知水平,以確保美育教學質量,讓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以外國風景畫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著眼于人文角度進行作品講解,分別從歷史文化因素、心理學因素和人文風俗等多個因素為學生進行作品詮釋,使其得以深刻體會美術作品,在強化學生新知學習的前提下,促進其藝術鑒賞能力提升,同時,讓學生得以具備全面思考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其思維的深度。通過人文精神的持續(xù)滲透,可以讓學生在藝術鑒賞和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其中的人文精神內涵,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滲透,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四、優(yōu)化教學評價手段
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評價手段過于單一,教師的作品評價缺乏個性,只能使用統(tǒng)一化的評價標準,只能籠統(tǒng)使用“優(yōu)秀”“良好”“合格”來實施評價,可能導致學生的自信心嚴重受挫,使其喪失學習興趣。為此,要求教師充分關注學生的差異,結合其心理特征做出差異化的評價,同時,可以將等級評定與評語相結合,針對學生的美術作品進行綜合評價。
針對上交美術作品效果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評級后進行適當鼓勵,以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不斷提升自身的藝術水平,增強自信。要求教師加大積極性評語的使用頻率,同時,以委婉便于接受的方式提出對學生作品的建議,讓學生得以明確努力方向。例如:“你的切入點真獨特!老師都沒想到這個還可以這樣畫!如果這個線條可以更細致一點,就一定更漂亮了!”通過諸如此類積極的評語,激發(fā)學生的美術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愛上畫畫。
綜上所述,為更好適應新課改背景,需要初中美術教師展開積極探索,持續(xù)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手段,充分運用高科技教具,關注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并在學生有優(yōu)異表現時予以適時鼓勵,方可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