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摘要】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使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成為了當前教育行業(yè)的主要目標。而初中階段作為學生各項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階段,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能夠具備積極創(chuàng)新、自主思考的意識。但是,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教學,一般都是采用“老師操作,學生模仿”的形式,學生學習比較被動,并且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和歸納總結。而思維導圖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工具,有助于學生將各個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并構建屬于自己的框架體系,以從宏觀層面認識信息技術的核心內容。因此,思維導圖的應用,顯著地提升了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水平,讓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由被動轉變?yōu)橹鲃印?/p>
【關鍵詞】初中課堂? 信息技術教學? 思維導圖工具?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6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2-0043-03
信息技術課程中有很多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點,也有需要學生整合相關信息以輔助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而依靠死記硬背的記憶模式,很難達到理想的記憶效果,并且記憶比較模糊和散亂。其中,思維導圖通過圖像的形式將各個知識點有效串聯(lián)起來,顯著加強了各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這樣通過聯(lián)想記憶的形式,就能達到較高的記憶效果。因此,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就應合理運用思維導圖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歸納總結,以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全面化發(fā)展。本文就針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有效運用展開具體的分析與討論。
一、思維導圖的相關概述
思維導圖具有較強的發(fā)散性,其并非聚焦于某一個知識點或者知識框架,而是以思考為中心,將相關知識不斷擴展和聚攏,以找到各知識點間的關系與不同,從而得出不同的結論。常見的思維導圖形式是樹狀圖,但是思維的發(fā)散也并非是任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按照某種層次和關系將知識點排列組合,得出某種結論,為更深層次的思考奠定基礎。思維導圖的體系可以很龐大,也可以很微小,但是每一個知識點之間都有緊密的關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類似于人類腦圖,這也是思維導圖所具備的顯性特征。由于思維導圖上手較快,且操作便捷,目前在教育行業(yè)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而教育行業(yè)中的思維導圖應用,主要圍繞學生的思維習慣,通過學生的自我歸納和總結,來有效整合所學知識點,以達到知識內化和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的主要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課堂,一般都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老師按照教材內容給學生講解,或者老師直接給學生演示相關操作,而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不利于學生自主思考。而思維導圖的應用就改變了這一狀態(tài),將課堂教學中心由教師轉變?yōu)閷W生,老師在課堂上則主要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引領學生將所學的知識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生的自主思考意識得到了激發(fā),同時學生也能更好地回顧所學的知識,構建知識框架。此外,構建好的知識體系,也有利于學生后續(xù)的復習和記憶,改變了傳統(tǒng)死記硬背的模式,形成聯(lián)動記憶,顯著降低了記憶難度,從而也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學生自主探究,主動思考,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對信息技術這門操作性和思維性較強的學科而言,更需要學生注入更多的自我見解和看法。初中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一般比較感興趣,而思維導圖能夠以比較直觀形象的方式,給學生展示整個知識框架,這也比較符合初中生由抽象思維向形象思維轉變的特征,更加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同樣,思維導圖的構建過程,也是學生思考和探究的過程,在思維導圖的構建過程中,就能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關鍵,理解內容本質,這樣就能幫助學生將更多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此外,通過思維導圖這一工具,也能幫助學生逐步認識自己,慢慢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有利于學生完成相關信息的整理和加工
課堂上的知識教師一般都是以碎片化的形式講解給學生,要想實現(xiàn)對有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還需要具備較強的信息整合能力。教材作為教學的基礎,里面含有較多知識點,但各個知識點都是獨立存在且零碎的,需要學生能夠理清各知識點間的關系。而思維導圖的應用,就能達到這一目的。有些學生在學習時往往只能理解知識表層,導致其在實際操作時無法運用理論指導實踐。而利用思維導圖工具,就能幫助學生有順序、有邏輯地整理知識框架,并有效歸納總結,形成知識庫,這樣在遇到實際問題時,就能快速檢索所構建的知識庫,以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四)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
思維導圖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應用,使學生成為了課堂主體,而老師則主要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在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構建思維導圖時,如若遇到一些問題,老師就應積極幫助,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這樣師生之間就能形成良好的互動,課堂氛圍也能明顯活躍起來。通過老師的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自信也能顯著提升,學習潛力也能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因此,思維導圖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應用,還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
三、思維導圖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的主要應用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思維導圖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一定要遵循相關原則,通過結合教材內容、學生學習特點等,來讓思維導圖更好地指導學生,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首要原則就是科學性原則,要求思維導圖的應用應遵循知識的內在邏輯,通過層層引導,來讓學生明確各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這樣才能將理論知識更好地運用于實踐操作中。同時,也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在剛接觸思維導圖時,一般都持有較強的好奇心,對思維導圖的本質缺乏更深層次的理解,導致對信息知識的整合也比較片面。此時,就需要老師積極引導,從簡單到復雜,從形象到抽象,以顯著提升學生的總體認知水平。
(二)靈活性原則
受學習能力、認知水平的影響,每位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是不盡相同的。而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對于思維導圖工具的應用,也不能一概而論,而是應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地調整,讓其能夠更加貼合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其次,對于思維導圖的應用,還應注重與其他教學方式的有效結合,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出思維導圖工具的應用優(yōu)勢。
(三)自主性與主導性相結合的原則
思維導圖應用背景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由被動轉變?yōu)橹鲃?,這就表明了思維導圖的應用有效遵循了自主性與主導性相結合的原則。從學生方面來看,思維導圖的構建,需要學生注入更多的思考,對于知識點要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不能只是依賴老師。而從老師方面來看,老師也應給予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應及時地給予指導,而并非是直接給出解決方案,引導學生逐步地梳理出問題的解決思路,這樣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思維導圖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策略
(一)在課前預習中有效運用思維導圖
做好課程的提前預習,對于新知識的學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也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能夠快速地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雖然老師也比較注重課前預習,但是總體效果還不理想,很多學生都無法做到自主預習,更多的是提前看看課本,并不能提前完成對相關知識點的梳理。而思維導圖由于操作比較便捷,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前快速理清各知識點間的關系,快速發(fā)現(xiàn)問題,以實現(xiàn)課堂的答疑解惑。因此,老師就應抓住思維導圖這一特點,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利用思維導圖工具完成對新知識點的梳理,這樣就能顯著提升學生的預習效率。首先,就是要求學生要明確課程的核心內容,找出關鍵點,并圍繞這一關鍵點,構建不同的知識分支。其次,老師還應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學習差異,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層次,為學生布置不同的預習任務。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而言,老師可讓其利用思維導圖完成兩個分支體系的構建,而對于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盡量圍繞課程核心,拓展分支體系,以有效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而在上課之前,老師就可帶領學生一起構建本節(jié)所學內容的思維導圖,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掌握思維導圖的構建技巧,同時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明確本節(jié)課的主要學習目標。
(二)將其運用到主題學習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信息技術內容一般都包含不同的主題,而不同的主題側重培養(yǎng)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且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更加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而老師在完成上一節(jié)課的教學之后,就可圍繞教材內容給學生布置一個課程主題,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工具,實現(xiàn)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讓學生練習做PPT時,通常情況下,學生在做之前都需要搜尋大量的素材,而學生搜集的資料大多是缺乏邏輯的,雖然搜到的資料很多,但實際可以采納的內容卻很少,這樣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此時,就應引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明確PPT的制作主題,并圍繞這一主題拓展分支,進而再完善每個分支的內容,這樣思維導圖上的各個分支點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獲取素材,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理清PPT的整體制作框架。譬如:在讓學生制作“以××城市歡迎您”為主題的PPT時,老師就可引導學生首先確定城市名稱,并利用思維導圖工具,來擴展不同的分支,像美食、風景、名人等,進而再讓學生針對每一個分支來搜尋相關的圖片或者視頻等素材,這樣制作完成后,整個PPT的知識框架也就能有效搭建起來,既節(jié)省了時間,同時也保證了效果,能更好地完成課堂的教學目標。
(三)將思維導圖運用于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也是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科學且合理的評價,有助于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同時也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這樣就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化發(fā)展。而老師就可將思維導圖工具有效地運用到教學評價中,針對每位學生的學習特征和成長特點,構建屬于他的思維導圖,讓老師能夠更全面和更立體地認識每位學生,從而給予學生更客觀性、全面性和合理性的評價。
譬如:老師在教學時,應首先明確評價目的和目標,并以目標為導向,利用思維導圖來制定評價標準。并且還應根據(jù)不同的評價標準和維度,來確定項目的評價比重,以明確評價的側重點,這樣整個評價內容就會更全面,同時也能為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奠定基礎,讓學生能夠更清楚自身的能力和與別人之間的差距。其次,老師還應從傳統(tǒng)單一評價的模式中走出來,更加注重多元化評價,不應只是看到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還應看到學生的個性魅力和發(fā)展?jié)摿?。此時老師就需要利用思維導圖,完成對每個學生個人情況的全面梳理,如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操作能力等,都是學生個人能力的一個重要分支,而老師也應根據(jù)每個分支能力完成對學生的全面性評價。此外,評價的方式也應更加靈活,并且根據(jù)實際情況實時調整,常用的評價方式一般都是老師評價,但該種方式比較單一,學生比較被動。此時,老師就可適當性地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以及小組評價的形式,讓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和多個維度認識自己。同樣也利用思維導圖,來將學生的評價結果展現(xiàn)出來,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
五、結論
教育體制改革背景下,思維導圖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已然成為常態(tài),思維導圖的可擴展性、靈活性以及操作便捷性,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地建立各個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搭建知識框架,并逐步地將知識點內化為自己的能力。但是,對于思維導圖的應用也并非是隨意的,而是需要遵循有關原則,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課程安排,靈活地運用,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出其實際應用價值。而本文在研究時,首要分析了思維導圖的相關概述和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的主要意義,并對思維導圖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的主要應用原則進行了闡述,進而從在課前預習中有效運用思維導圖、將其運用到主題學習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以及將思維導圖運用于教學評價三個方面來提升課堂的總體教學水平,發(fā)散學生的邏輯思維,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漆會秀.思維導圖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2(20):21-23.
[2]莊聰波.思維導圖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名師在線,2022(5):43-45.
[3]張忠.淺談思維導圖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中旬),2018(6):99.
[4]郭健.思維導圖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8(13):44-45.
[5]沈珊珊.思維導圖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8(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