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舒紅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以來,思政課在黨中央治國理政戰(zhàn)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結(jié)合,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促進學生在教法創(chuàng)新中提升,幫助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成長,推動學生在智慧評價中進步,激發(fā)學生在校外延伸中拓展,能夠不斷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
關鍵詞:德育教法創(chuàng)新道德與法治
一、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
小學生在當前年齡階段并不能自發(fā)地投入到課程學習中來,課本上的文字對于他們的吸引力,比不上窗前經(jīng)過的飛鳥、操場上的喧鬧。為了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教師可聯(lián)系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他們真正把自己代入情境后,就會更加認真積極地對問題做出真實和具有時效性的反應,此時也更加易于引導。
例如五年級下冊第1課《讀懂彼此的心》的第一課時,教材活動園以李曉欣周記的形式展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與家人發(fā)生矛盾的苦惱與困惑。書中呈現(xiàn)的這些苦惱與困惑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往往這樣的苦惱與困惑也會發(fā)生在學生們的家庭與人際交往中。課上我就創(chuàng)設了如下情境:“最近,五年級的李曉欣同學非常煩惱,她和她的家人發(fā)生了一些小摩擦。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看,李曉欣同學和她的父母之間究竟為什么鬧了別扭?!睂W生通過閱讀材料很快就知道李曉欣和父母之間發(fā)生了三件事,并能用自己的話把這三件事概括出來:期末考試后,父母沒有同意李曉欣去同學家玩;母親干涉李曉欣穿衣自由;學校演講比賽,父親沒有同意李曉欣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而是強行給李曉欣選擇了一個站在父母角度認為更有意義的題目。接著,我又引導學生:“前面我們曾經(jīng)說過,每個人都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互相理解和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此時此刻,如果你是李曉欣的好朋友,你會怎么勸說她呢?現(xiàn)在,假如我就是李曉欣,你來勸勸我吧!我很苦惱,家長不理解我,他們是不是不愛我了?是我變了,還是他們變了呢?”大多數(shù)學生因為都有這種生活體驗,所以很快就能融入角色進行對話。有的學生說:“李曉欣,別難過,爸爸媽媽是愛你的,他們不讓你去同學家玩,是擔心你路途中的安全,萬一遇到壞人怎么辦?現(xiàn)在道路上汽車這么多,他們是不放心呀!”還有學生說:“我給你出個主意,安全方面,可以請爸媽送你過去,如果他們不放心,你隨時和他們電話聯(lián)系嘛!”我接著說:“那我知道了,他們不讓我出去是擔心我的安全,可是為什么我演講的題目,他們都不允許我自己選呢?”一位學生搶著說:“李曉欣呀李曉欣,你選擇的種花生的事情,你覺得很有趣,但這是參加學校演講比賽,主題可重要了,去敬老院確實更有意義,也更有可能拿高分獲獎呀!爸爸說得對,爸爸比我們有經(jīng)驗呀!”如此一來,無論是說的同學,還是聽的同學,都沉浸在這種溝通交流的氛圍之中,因為這就是他們的真實生活。無須教師多言,學生們在情境中客觀思考,相互交流,互相分享,對過往發(fā)生過的一些不愉快真正釋懷,也學會用包容的心來理解家庭成員彼此的心。
二、促進學生在教法創(chuàng)新中提升
多年來,在傳統(tǒng)線下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慣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要么直接向?qū)W生灌輸知識,要么一問到底,這種“講授式”“一問一答式”的單線互動幾乎占據(jù)整堂課。教師過度講解和提問,導致學生課堂參與率過低,課堂教學乏味且實效性不高。課后,教師通過單元練習等形式來強化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作業(yè)機械而單調(diào),使得學生逐漸產(chǎn)生厭學情緒,僵化了學生的思維。小學生思維敏捷、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總是表現(xiàn)出無盡的求知欲,抓住學生心理特征和學習規(guī)律進行教學設計非常重要。教師要在課堂開展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和互動,站在學生的視角去選擇教學策略,而非按部就班偏靠課本。以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4課《說說我們的學?!窞槔瑸榱俗寣W生充分了解教學區(qū)域的各項職能,快速熟悉校園生活,增強他們對校園的歸屬感與親切感,我做出了如下教學設計:課前對校園進行了細致拍攝,拍攝內(nèi)容不僅有校園里引人注目的主題景觀,也有富有情趣的小角落,更有和學生學校生活有著大量交集的宣傳櫥窗、體育器材、圖書角的某本圖書……課堂上,我將這些校園照片展示給學生們,他們不禁驚呼:“原來我們的校園這么美!”隨后,我又引導學生觀察照片,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照片,講述出他們與這些照片上的景物之間的小故事。學生們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在他們欣賞講述的過程中,我不斷引導:“校園里還有哪些地方留下了你們的足跡?當看到這些熟悉的景物時,你們會不會感覺心頭涌起一股暖流,就好像與校園的每一處每一物已經(jīng)有了深深的羈絆和獨屬于你們的小秘密?你們愿意和老師、同學們分享嗎?誰來說一說你的感受和你的校園故事?”校園是學生每天生活成長的地方,他們的足跡遍布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其中有些甚至是作為教師都不曾涉足的,校園的每一處都留下了他們獨有的記憶與情緒。站在學生的立場,從他們的視角出發(fā),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策略,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樂說,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師對教學策略的掌控度,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提升綜合素養(yǎng)。
三、幫助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成長
同伴互助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與同伴之間的交流互動,使他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懂得與同學交往的規(guī)則與技巧,以及協(xié)作的重要性,增強團隊意識,在每一次合作交流中收獲知識與能力。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時,在學生們了解了虎門銷煙、鴉片戰(zhàn)爭、簽訂《南京條約》等歷史事件后,為了進一步挖掘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提升課堂參與度和完整度,我組織學生四人一組,共同討論:(1)你認為是林則徐銷煙直接激化矛盾導致鴉片戰(zhàn)爭嗎?如果沒有這件事,中國的大門會不會被打開?(2)從鴉片戰(zhàn)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要求每組在限定的時間內(nèi)充分討論,結(jié)束后請各組代表發(fā)言并陳述理由。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結(jié)合課堂所學內(nèi)容及自己課外獲得的知識進行充分表達,而且在意見不一的辯論過程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團隊協(xié)作經(jīng)驗,加深了對鴉片戰(zhàn)爭歷史原貌的認識,體會更加深刻。
四、學生在智慧評價中進步
課堂評價尤為重要,行之有效的課堂評價不僅能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學會借鑒與反思,更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使課堂煥發(fā)生機。近幾年,我校積極開展智慧校園建設,智慧課堂的普及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質(zhì)的飛躍。得益于教具與教學資源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與更新,我運用智慧課堂教學系統(tǒng)在課堂中進行“智慧評價”,讓學生明晰不足發(fā)揚長處,旨在更好地達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以《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一課為例,課堂教學結(jié)束后,我利用智慧課堂小平板出示本課練習題對學生進行測試,學生通過小平板進行答題并上傳,實現(xiàn)當堂練習、批改、評分、統(tǒng)計、反饋,一氣呵成。此外,我還根據(jù)學生本堂課參與度、課堂提問正確率、組內(nèi)合作效果來做出綜合評價。為了豐富課堂評價的方式,我同步增加了學生評課堂、學生自評與互評環(huán)節(jié)。每節(jié)課,我都會利用智慧課堂設備對全體同學進行排序,對當堂課綜合得分最高的前五名同學進行表揚,頒發(fā)小紅花;將得分靠后的同學列入待進步行列,進行鼓勵。在智慧評價下,學生能及時改進,教師也可視情況給予幫助,既有獲得成功的喜悅,又有不甘落后的激勵,實實在在促進了學生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
五、激勵學生在校外延伸中拓展
伴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實施,我校積極探索“雙減”政策引領下的全方位、高效率、多元化的校外教育實踐模式,努力提供專業(yè)引導,配合家長做好校外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教學中,我基于道德與法治課堂要求,結(jié)合教材,積極挖掘利用蚌埠市現(xiàn)有的優(yōu)秀德育資源,促進學生美好道德品質(zhì)的養(yǎng)成。
首先,利用蚌埠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禾泉農(nóng)莊、蚌埠市博物館、蚌埠市烈士陵園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四史”教育。教學時,以家喻戶曉、耳熟能詳?shù)母锩攘业挠⑿凼论E為引,將愛國主義教育與道德與法治教育內(nèi)容融會貫通。這些事例是真實存在于歷史之中的,實地探察會讓學生“回溯”當時的情境,使這些英雄故事改變了原本教材上“空泛”的面貌而變得更加鮮活、富有感染力。這種實質(zhì)性的課外實踐式教育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從內(nèi)部強化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熱愛祖國和人民,努力成為新的時代棟梁。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第9課《中國有了共產(chǎn)黨》一課時,課前我讓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參觀禾泉農(nóng)莊黨史紀念館、蚌埠市博物館、渡江戰(zhàn)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一些歷史痕跡真實直觀地認識革命先烈,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銘記革命先烈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高尚情懷。跨越時空,前輩們與這個時代的“新生兒”進行對話,在他們心中種下紅色文化的種子。
其次,走進雙擁共建單位——蚌埠海軍士官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汽車管理學校,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國防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一項教學重點。從學生身上能預見一個國家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學生是能夠推進國家建設的時代希望。對小學生進行國防教育,能夠引導他們關注國家興亡與安危,提高他們的國防意識,使他們意識到要為國家的安危做出貢獻。在教學中,我不僅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國防、愛國、軍事等主題的內(nèi)容,對學生們進行現(xiàn)階段他們可以理解的國防教育,還利用到雙擁單位開展共建活動的機會,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讓學生們在看得見摸得著的體驗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zhì),增強自身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例如在教學《屹立在世界東方》這一課時,課前,我組織學生一起觀看閱兵視頻,引導學生們了解國防對于我國發(fā)展的重要性,堅定學生們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接著,引導學生感悟開國大典親歷者的情感,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同時,我還拓寬國防教育渠道,在“八一”建軍節(jié)期間,組織學生走進軍營,走進海軍士官學校和汽車管理學院?;顒又校瑢W生們觀摩部隊官兵的操練,參觀士兵的寢室,了解內(nèi)務管理,聆聽校外軍事輔導員的國防安全教育講座,在士兵的指導下進行隊列操練,等等。這種課內(nèi)課外結(jié)合的形式,不僅彌補了課堂上紙上談兵的不足,更好地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而且拓寬了國防教育的渠道,強化了小學生們的愛國意識。
最后,探尋本土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蚌埠是一座歷史悠久、具有豐富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城市,擁有一大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而一位位各具特色的非遺傳承人,更是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可貴資源。四年級下冊的第11課《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向我們展示了全國各地的民間藝術:北京的京韻大鼓、東北的秧歌、四川川劇變臉,江西景德鎮(zhèn)瓷器……這些民間藝術,有些是學生已經(jīng)接觸過的,有些是學生通過影視作品、書籍有所了解的,還有些是學生聞所未聞的。為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的民間藝術形式,發(fā)現(xiàn)民間藝術與文化背后的匠人精神和每種藝術文明背后承載著的美好希冀,激發(fā)學生對民間藝術的憧憬與喜愛,教學本課時,我抓住蚌埠市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的契機,課前讓學生收集蚌埠當?shù)氐拿耖g藝術形式,進行初步了解;課中把當?shù)氐你糁輵颉⒒ü臒舴沁z傳承人請到課堂,使學生零距離感受家鄉(xiāng)的民間藝術,聆聽傳承人講述民間藝術背后的故事;課后舉行民間藝術交流會,使學生了解文化生生不息背后要付出的汗水與辛勞,體會非遺傳承人的智慧和傳承精神,從而促使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我們自己的文化。
多措并舉,有利于深化學生對道德和法治學科知識的認識,使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切實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最終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