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晶
摘? 要: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特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fā)展”,把特殊教育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中比較難攻克的領域之一,文章以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為研究對象,運用邏輯分析的方法,在厘清了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發(fā)展策略。對于學前自閉癥兒童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特殊教育;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
中圖分類號:G76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5-0064-04
在新時代,黨的二十大把特殊教育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為我國特殊教育事業(y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fā)展[1]。也就是說,通過特殊教育的科學發(fā)展,構建學前自閉癥融合教育的新常態(tài)。特殊教育普惠制覆蓋到每一個特殊兒童,確保每一個特殊兒童都能接受優(yōu)質的教育。我國是《兒童權利公約》的締約國,也是《薩拉曼卡宣言》的簽約國。發(fā)展特殊教育事業(yè)是我國遵守相關兒童權利公約,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具體表現。學前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研究對于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前融合教育理論體系,對學前特殊教育的體制和機制的完善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目前,自閉癥的概念為描述性的學術概念,其標準化的操作性定義學術界的認識尚未統(tǒng)一,各國有各國的理論體系,中國也是如此。一般認為,自閉癥是發(fā)生在三歲以前的廣泛性發(fā)育障礙:語言上有明顯的重復,存在著交流障礙;行為上具有重復性和刻板性的特點;情感上不會用眼睛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要,如冷漠、沒有依戀且缺乏社會互動。根據Wing&Guold在1979年的分類,將自閉癥分為三類:隔離性(Aloof)、被動型(Passive)和主動和特異性(Active but odd)。特殊兒童的早期教育教學模式有家庭教育模式、訓練中心模式、綜合訓練模式和醫(yī)療康復模式;學校教育模式有資源教室模式、特殊教育班模式、特殊教育學校模式及一體化、全納教育和隨班就讀模式[2]。一體化、全納教育和隨班就讀模式經歷多年的發(fā)展形成了融合教育模式。融合教育的主體是普通幼兒園和普通學校;教育對象是不同年齡和不同類別的特殊兒童;教育形式除普通教育教學的形式以外,還存在如資源教室形式,個別化教育形式等特殊教育形式。融合教育的目的在遵循特殊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讓特殊兒童獲得高質量的教育,以取得最佳的發(fā)展效果。學前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是指針對0—6歲自閉癥兒童在普通幼兒園和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教學的活動。這是學前自閉癥兒童教育的新探索,也是對普通幼兒園全新的挑戰(zhàn)。融合教育的目的就是按照《薩拉曼卡宣言》中的“全接納”,也就是說,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入正常學生的學習班級,進而能融合到學校和社區(qū)環(huán)境,最后根據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參加社會活動,實現“零拒絕”。要達到這個目的,班級、社區(qū)和社區(qū)就要解決由于自身限制而出現的能力不足問題,保證融入過程中不歧視,不貼標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閉癥兒童的潛能。按照流程和服務標準,大家應做到融合理念一致,讓專業(yè)人士給予設計,提供專業(yè)支持,包括選擇進入的班級,設計資源教師(影子老師)和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開展學前融合教育對于自閉癥兒童的成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自閉癥兒童學前融合教育是新時代的呼喚。在政策方面,黨的歷屆代表大會都特別重視特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從黨的十七大到黨的二十大,在報告中的用詞上逐漸遞進和深入,從“關心”“支持”“辦好”“保障”到二十大中要求強化特殊教育的普惠制。以上內容充分顯示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特殊兒童的教育。學前自閉癥融合教育理念,本質在于拆除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的壁壘,在尊重每一個學前自閉癥兒童的基礎上,依照“特教特辦、應融盡融”的工作理念,將“一個都不能少,個個都重要”落到實處。
其次,對于學前自閉癥兒童開展融合教育是符合此類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現實需要。在6歲以前,自閉癥兒童應該盡早抓住教育機會,進行早期診斷與評估。在自閉癥兒童的刻印效應期,改變其語言、行為和社交等核心素養(yǎng)的障礙特征。在學齡前階段,同伴的語言交流、行為示范、角色分辨及共情能力等都是其他特殊教育形式不可具備的優(yōu)勢。如若錯過該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自閉癥兒童的障礙特征也會相應強化,難以矯正。
最后,自閉癥兒童學前融合教育能夠體現教育公平,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如果不按照融合教育的理念,讓學前自閉癥兒童進入普通幼兒園就讀,自閉癥兒童很可能因為教育教學方法的不得當,錯過最佳的發(fā)展時期?!端_拉曼卡宣言》中不歧視,全接納,回歸主流的特殊教育目標也就難以實現[3]?!秲和瘷嗬s》中的生存權、受保護權、發(fā)展權和參與權也就無從談起。
融合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隨著學前自閉癥兒童進入普通幼兒園,這也意味著普通幼兒園遇到了新的挑戰(zhàn),即如何保障自閉癥兒童的教育質量。因此,幼兒園必須考慮學齡前自閉癥兒童個別化教育計劃(IEP)的制定,進行相應的資源教室的建設、資源教師的配備、學習效果的診斷與評估,同時又不能影響其他兒童的教學質量[4]。每一個自閉癥兒童都有著不同的語言、行為和交流特征。因此,推行以個別化教育計劃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新時代要完成特殊教育事業(yè)的新時代要求,就要分析限制自閉癥兒童學前融合教育發(fā)展的制約條件和現存問題,包括對融合教育理念的認識問題,教育實施的能力問題和教育保障的水平問題。
第一,自閉癥兒童學前融合教育理念的認識問題。對于自閉癥產生的原因,至今醫(yī)學領域也沒有明確的結論。從現有的研究來看,與神經中樞發(fā)育、神經傳導、遺傳基因、病毒感染和代謝異常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但由于影響因素眾多,難以形成科學的判斷標準,也缺乏正規(guī)、有效的治療標準,導致有些癥狀將伴隨自閉癥兒童一生。在特殊教育領域,對于自閉癥兒童而言,醫(yī)學的終點就是特殊教育的起點,實現形式最重要就是融合幼兒園的模式。目前。家長對于自閉癥兒童教育的錯誤認識可大致分為以下三種:第一類家長認為,自閉癥兒童是發(fā)育遲緩,隨著年齡增長自然變好,甚至個別家長認為自閉癥兒童就是另一方家長嬌慣所致,相互自責,因而錯過了學前自閉癥兒童教育的關鍵期;第二種家長認為既然自閉癥兒童有些特征要伴隨一輩子,就只能在特殊教育機構接受教育,拒絕參加融合教育;第三種家長認為只要把學前自閉癥兒童送到普通幼兒園,與其他正常兒童一起學習生活則會自然而然恢復正常。因此對于融合教育產生抗拒心理,結果出現特殊兒童出現語言退化、行為倒退和發(fā)展受挫等問題。普通幼兒園對于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理念也存在理解不透徹的現象:當自閉癥兒童表現出言語重復,目光交流問題、行為刻板甚至攻擊性行為,影響了班級的教學秩序,幼兒園就對學前自閉癥兒童拒絕,甚至讓其退學。有些家長因害怕此類現象發(fā)生則隱瞞學前自閉癥兒童的真實情況,導致假融合現象的發(fā)生。個別正常兒童的家長,由于不理解學前融合教育的理念,拒絕讓自己的孩子和自閉癥兒童相處,甚至反對自己孩子所在班級實施學前融合教育。
第二,普通幼兒園存在著接納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能力欠缺的問題。對每一個融合幼兒當好資源教師,做好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等專業(yè)工作,普通幼兒園教師都不具備,要做好學前融合教育,首先要對自閉癥兒童進行診斷和評估,內容涉及醫(yī)學、心理學、教育學和行為學等多學科領域。參考標準有《國際疾病分類》,美國《疾病的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或者借用其他發(fā)展性評估工具,存在一定的技術難度。從規(guī)范的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定來看,需要有家長、教育學者、心理學者、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自閉癥兒童本人共同參與。在診斷和評估的基礎上,確定長期訓練目標和短期訓練目標,充分考慮到每一個自閉癥兒童的個別差異,根據他們的接受能力、知識水平和學習習慣,來進行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定。上述教育方式的實施不僅僅有技術難度、操作難度,還有組織難度。
第三,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保障的水平問題。在普通幼兒園融入自閉癥兒童進行融合教育,就要保障建設資源教室,應對處理在自閉癥兒童情緒和行為異常時,資源教師有單獨的處理空間,以免影響其他正常兒童的學習環(huán)境。也就是說,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并不意味著自閉癥兒童時時刻刻和正常兒童在一起接受教育,而是根據教育時機,最大限度地提供教育機會。按照《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條例》《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和《特殊教育學校建筑設計規(guī)范》中的有關規(guī)定,配備相應的資源教室和資源教師;對于資源教室,面積在60平方米以上,資源教室應設置學習訓練、資源評估和辦公接待等基本區(qū)域;根據學前自閉癥兒童的需要設置語言訓練、行為矯正、角色游戲等設備。資源教師是資源教室的工作人員,指導融合教育日常的工作安排,負責場地使用,組織學前自閉癥兒童的評估診斷、學業(yè)水平測評和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定,做好自閉癥兒童的專業(yè)溝通工作。從現實角度來看,目前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保障的水平比較低。
三、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發(fā)展策略
學前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要將生活化、游戲化、個別化及系統(tǒng)化的理念融入融合教育之中,以融合的視角去接納和包容每一名自閉癥兒童的獨特性。以融合的思路去探索學前教育如何真正做到面向每一名自閉癥兒童因材施教,以融合的胸懷去聯合更多力量,共同探索出更多的融合方式與路徑,以消除對自閉癥兒童的教育隔離。讓普通兒童和學前自閉癥兒童相互成就,實現教育的雙贏,同時也是實現社會的發(fā)展多贏。要做好這項工作,就要調動政府、殘聯、教育主管部門、幼兒園和家長等各方力量,凝心聚力才能完成。
(一)提高對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認識是做好這項工作的前提
根據《兒童權利公約》和《薩拉曼卡宣言》提出的特殊兒童服務工作原則,融合教育是世界公認的對自閉癥兒童最有效的教育理念。我國作為這兩個條約的締約國,無論是政府和社會,都要認識到這個工作的重要性,這有全社會的認識統(tǒng)一了,才能做好學前融合教育的工作,其他人也才能理解為什么會花大力氣做好學前融合教育,因為這是全社會文明的標志,也是負責任大國的具體體現。因此,從財力、物力、技術上要達到較高的保障水平,就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建設規(guī)劃,設立專項資金和技術研發(fā)團隊,有效地扎實推進學前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早日解決這一世界難題。
實施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核心詞是平等、發(fā)展。平等意味著給自閉癥兒童提供適宜其身心特點和學習需求的環(huán)境,發(fā)展意味著提供自閉癥兒童最大限度地獲取教育的機會[5]。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普通幼兒園與特殊兒童家庭需要在同一理念下聯合互動;保教人員和特殊兒童家長之間需要在同一理念下的相互理解、互相信任;保教人員與特殊兒童家長之間的信息共享,如家訪、交流和家園手冊建立溝通;普通幼兒園與所在社區(qū)需要在同一理念下的聯合互動: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的社會化發(fā)展,僅靠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遠遠不夠,必須依托社區(qū),建立父母互助網,減少自閉癥兒童家長自卑和孤立無援感。
(二)提升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實施的能力
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是由普通幼兒園承擔的,當融入了3個左右的自閉癥兒童,該幼兒園就應按照融合教育的理念完整實施教育活動[6]。參與融合教育的老師,必須是具有特殊教育背景的老師,并且在自閉癥教育領域具有一定專長。因此,幼兒園應及時組織教師進行特殊教育專業(yè)培訓,保證融合教育團隊有一定的專業(yè)能力,能滿足融合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特別是培養(yǎng)教師關于自閉癥核心特征的處理能力,語言處理能力,行為處理能力和交流處理能力。以標準化的資源教室和資源教師,輻射帶動全體工作人員參與學前自閉癥融合教育。
由于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到普通幼兒園的人數較少,幼兒園在游戲課程設置中,應該把資源教師作為影子老師,讓學前自閉癥兒童和普通兒童相互交往,互幫互助。幫助自閉癥兒童和同伴的互動中,發(fā)展出一定的溝通能力和交往技能,營造同伴接納的集體氛圍,設置無障礙活動空間,創(chuàng)設開放性游戲環(huán)境,投放低結構活動材料并探索游戲化康復活動。通過心理環(huán)境和物質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整體多維支持特需兒童融入發(fā)展。針對某些特需兒童的識別困難、操作困難和學習困難,幼兒園應為其提供更為細致、直觀的活動步驟信息,例如圖片、圖示或視頻等方式。在部分益智類游戲、語言游戲等設計過程中提供不同的挑戰(zhàn)難度,投放低結構的開放性材料,讓特需兒童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出適宜性選擇,使活動難度與兒童更為貼合。在與特需兒童的互動中,教師應多采用鼓勵和肯定,及時、正向的反饋能激發(fā)特需兒童的活動興趣,也能幫助其建立起自尊、自信的社會品質。
(三)提高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保障水平
在建設標準的資源教室的基礎上,制定翔實個別化教育計劃。該計劃的本質是探索在正常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個別化教育計劃的有效實施。也就是說,在同一班級中,完成普通學生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準確找出學前自閉癥兒童的知識痛點,并探索利用現有教師及教室資源進行彌補的方法。根據特殊教育資源教室的建設指南,配備相應的教育教學設施、康復訓練設施以及專業(yè)的康復訓練人員[7]。學前自閉癥兒童除了進入普通幼兒園進行融合教育外,還要進行相應的特殊教育和康復訓練。學前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還應動員社區(qū),公益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做好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學前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難點和痛點,是涉及千家萬戶的重大民生工程。發(fā)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學前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是我們這代人新時代的應然責任,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 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方俊明. 特殊教育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2.
[3] UNESCO. The Salamanca statement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education[Z]. Salamanca:UNESCO,1994.
[4] 佘江. 隨班就讀特教生教育現狀解析[J]. 貴州教育,2020(16):25-27.
[5] 楊希潔. 隨班就讀教師對自閉癥學生課堂問題行為認知的案例研究[J]. 中國特殊教育,2018(05):39-45.
[6] 肖非. 中國的隨班就讀:歷史·現狀·展望[J]. 中國特殊教育,2005(03):3-7.
[7] 史威. 自閉癥兒童群體的教育康復對策分析[J]. 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08):145-146.
(薦稿人:王庭照,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博士生導師,教授)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