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國
當對某一種事物的認知、理解或思維模式形成定勢后,那便成了習慣,從此以后,幾乎再也不會質(zhì)疑或深入探究。但在教學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時,一位學生對前兩句詩的獨特理解打破了我之前對這兩句詩的固有認知,同時也深深地觸動了我對“習慣認知”的再思考。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被安排在五年級下冊《古詩三首》中的第二首。通過第一首王昌齡所作的《從軍行》的學習,學生已深刻體會到戍邊將士誓死衛(wèi)國的堅強決心和堅定意志。尤其在教學詩的前兩句“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時,學生充分認識到作者是通過邊塞荒涼、肅殺的環(huán)境描寫以烘托戍邊將士“不破樓蘭,絕不還鄉(xiāng)”的豪情壯志……有了這首詩的學習基礎,在設計《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時,我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執(zhí)教理念,采取半扶半放的教學策略,認為學生理解這首詩的難度不大。
教學中,在學生自讀理解、質(zhì)疑問難并合作探究后,我提問:“‘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這兩句詩怎么理解?是關于哪方面的描寫?有什么作用?”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和文旁注釋,能清楚地認識到作者擇取了黃河、華山兩處景物,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展現(xiàn)了北方的大好河山,但遺民們背井離鄉(xiāng)、顛沛流離的生活讓他們無心賞景,他們更期盼著朝廷軍隊能盡快收復失地,能當家作主,不再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為后兩句詩表達情感起到襯托作用……課前的預設與教學的進度高度契合。這時,一位學生高高地舉起了手,蹙眉盯著我,急切地想表達。我示意讓他發(fā)表看法。這位學生說:“老師,我有不同理解?!蔽矣悬c迷惑:還會有怎樣的不同理解呢?這位學生說:“我認為這兩句詩表面是寫景,實際上是抒情。分別用‘三萬里河形容黃河的源遠流長,用‘五千仞岳形容華山的雄偉、高聳,這不正暗示著遺民們的生活痛苦及思鄉(xiāng)之情如黃河之水綿延不絕,像華山一樣厚重、深沉嗎?‘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我認為這兩句詩實際上是抒情的,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寫景?!?/p>
我心里咯噔一下,不禁為這位學生的獨特理解暗暗喝彩,他的理解既契合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又充分且深刻地反映了當時遺民們的內(nèi)心感受。
課前備課時,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幾乎有共同的認知:作者陸游由北方的景物聯(lián)想到那些遺民百姓,不禁發(fā)出喟嘆,于是寫下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對前兩句景物描寫的理解都說代表北方的大好河山,為后兩句詩做了鋪墊和引子作用,再深入一點就是作者是“以樂景襯哀情”,正如杜甫在《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花”“鳥”的表象來暗示作者內(nèi)心的痛與悲,寫得既生動又形象。但這位學生的理解讓我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又多了一份認知。回想起教過的、學過的古詩,的確有許多用這種類似于隱喻的方式含蓄地表達情感的。唐代詩人李白在《贈汪倫》中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用桃花潭水之深比喻兩人的友情深厚。李煜在《虞美人》中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春水浩浩蕩蕩形象地比喻作者的憂愁連綿不絕……這些句子看似寫景,實則表情。用這樣的理解方法再讀“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這兩句詩時,更能觸摸到遺民的痛苦至深之切,更能體會到他們深深的期盼之情,更能感受到作者陸游濃濃的愛國之情。
非常感謝這位學生,他使我認識到對事物的認知“不變”是相對的,“變”才是永恒的。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更應該多一份探究,多一份深思,這樣才能更有利于教學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提高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丹陽市云陽學校小學部)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