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槐珂
【摘要】新課標與部編教材背景下,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應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建構與實施名著導讀課、專題探究課、閱讀分享課等課型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推進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促進學生精神的成長。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整本書閱讀;課例探索
整本書閱讀是從大語文學習觀出發(fā),聚焦立德樹人,以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以激發(fā)閱讀興趣、豐富思想感情、涵養(yǎng)高潔志趣、提高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力為目的,相對于單篇短章課文而言的長篇或多章組合而成的大容量的通讀全書的個性閱讀、專業(yè)閱讀的過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整本書閱讀”作為第三層級的“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提出,其“教學提示”中說明:“整本書閱讀教學,應以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為主,引導學生了解閱讀的多種策略,運用瀏覽、略讀、精讀等不同閱讀方法?!边@當中指明“整本書閱讀教學,以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為主?!蓖瑫r又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即“學生自主閱讀活動”應該是在教師用一定課內學時指導下進行的課外閱讀。如果放任學生自由閱讀,可能會出現(xiàn)無序、無策、無效等現(xiàn)象,最終導致學生淺閱讀、假閱讀、亂閱讀,甚至是不閱讀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閱讀與教師適時引導應雙邊共進,即教師的指導作用應貫穿閱讀的整個過程,包括閱讀計劃的制定、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過程的實施、閱讀專題的研討及閱讀成果的展示等環(huán)節(jié)。由此,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充當深耕者、領讀者、導讀者、助讀者、促讀者等角色。只有在教師有序的指引與幫助下,學生的課外閱讀才有明確的方向。
一、名著導讀課
名著導讀課是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名著導讀”為依托,從閱讀方法、閱讀內容、探究專題等方面指導、引領學生順利推進整本書閱讀、有效進行整本書閱讀的課型。閱讀導讀課的意義在于助力推進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包括制定閱讀計劃、指導閱讀方法、跟蹤閱讀進度、落實閱讀重點、研討閱讀專題等一系列活動。也就是說導讀課,不僅預設讀書計劃,還解決了用什么方法讀、重點讀什么、讀到什么程度的問題。因此導讀課引領整本書閱讀的方向,讓閱讀有目標、有序列、有方法、有重點,而不是盲目閱讀、混亂閱讀或淺層閱讀。
部編教材依據(jù)語文新課程標準推薦必讀叢書,相應設置了十二個“名著導讀”的內容,始終以“閱讀方法指導”貫穿。按編者意圖,閱讀方法的指導應為打開整本書閱讀的鑰匙,是撬動整本書閱讀的支點和杠桿。導讀課,應重點關注教材對名著閱讀的學習要求,即閱讀方法的指導。溫儒敏先生曾指出,部編教材“名著導讀”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注重“一書一法”,每本名著的閱讀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譬如七年級上冊的《朝花夕拾》探討“消除與經典的隔膜”、《西游記》學習“精讀和跳讀”;七年級下冊的《駱駝祥子》《海底兩萬里》分別要求學習“圈點批注”“快速閱讀”;八年級下冊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要求學習“摘抄”和“做筆記”等。初中語文部編教材十二部“名著導讀”中要求掌握的閱讀方法形成有關聯(lián)性、層進性的相對完整的學習序列。名著導讀課應將閱讀方法的指導作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閱讀某一部名著的過程中學會運用某一種閱讀方法,真正落實溫儒敏先生所強調的“一書一法”。
閱讀方法的關鍵不是“知”,而是“行”,即在閱讀實踐中反復運用某一種閱讀方法,直至熟能生巧。因此導讀課不能以講授閱讀方法知識為主,而要注重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設計驅動性閱讀任務,讓學生運用某種閱讀方法進行閱讀活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如名著導讀課《有趣的神魔小說—<西游記>精讀與跳讀》,可請學生閱讀七年級上冊教材133~134頁“讀書方法指導”的內容,圈點勾畫關鍵句,并回答:1.什么是精讀?什么是跳讀?2.為什么要“精讀”和“跳讀”結合?3.請用精讀的方法閱讀名著《西游記》第四至第七回的“大鬧天宮”情節(jié),說一說孫悟空性格的優(yōu)點或缺點??刹捎帽磉_模式:我喜歡(不喜歡)孫悟空的_______(性格),因為他_______(結合情節(jié))。4.請?zhí)x第十四回及第二十七回的“三打白骨精”情節(jié),比較唐僧兩次氣(趕)走孫悟空的情節(jié)。5.合作探究:從“齊天大圣”到“斗戰(zhàn)勝佛”,孫悟空是如何逐漸成長起來的?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以上的導讀課立足學生的閱讀實踐,緊扣文本,抓住整本書閱讀的核心內容,以“品析孫悟空獨具個性的形象”為突破口,把“精讀”與“跳讀”的指導融入學生的閱讀、品味、賞析、探究、分享、交流等閱讀活動中,真正發(fā)揮以“導”促“讀”的作用,落實了“一書一法”。
又如《<朝花夕拾>:消除與經典的隔膜》的導讀課,也可以閱讀方法指導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關注“小引(序)”,運用“默讀與批注”的方法閱讀名著。以主問題“找出魯迅童年生活中的甜和苦”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默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五猖會》《瑣記》等系列描寫魯迅童年生活的文章。默讀要做到“四不”: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不回看,保證一定的閱讀速度,每分鐘不少于500字。為激勵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還可設置默讀自測評價卡,如4分鐘讀完2000字,可得5顆星;讀完1500字可得4顆星。一邊默讀,一邊圈點勾畫有關“甜”和“苦”的回憶,并進行批注,可概括事件,可賞析品味,寫出“甜”或“苦”的原因。然后再圍繞“魯迅童年生活中的甜和苦”聊聊魯迅小時候,感受少年情懷??梢缘谝蝗朔Q的口吻介紹“小魯迅”,如“我叫魯迅,百草園是我童年的樂園,拔草、折花、摘果子……”再對照自己的童年,帶著個人的生活體驗去閱讀,可拉近讀者與作者的距離,消除與經典的隔膜。
以上導讀課將閱讀方法的指導貫穿于有趣的閱讀與分享交流之中,角色代入感很強,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共情效應。需要注意的是,導讀課不可面面俱到,而應以閱讀方法為抓手,以主問題統(tǒng)領全篇,突出閱讀的核心內容,以點帶面,注重“一書一法”“一課一得”,在閱讀活動中學方法、練技能、養(yǎng)習慣、提能力。
二、專題探究課
專題探究課是圍繞特定的閱讀主題,引導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思辨性地進行整本書閱讀的過程。專題探究課挖掘名著核心價值的論題,追求閱讀中的移情與共鳴,通過閱讀與對比、推斷與質疑、討論與探究等方式,梳理觀點與事實,表明態(tài)度與立場,辨別是非與善惡,既走進文本,又走出文本,讓閱讀真實發(fā)生,且強調閱讀中保持獨立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有益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淺層閱讀走向深層閱讀的過程,可促進學生專業(yè)閱讀、個性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根據(jù)閱讀完成讀書筆記,針對作品的語言、形象、主題等方面的話題開展研討?!边@里提出的“就話題展開研討”對應的是專題探究課。何為有價值、有意義的核心閱讀話題?部編教材十二部“名著導讀”設置了相應的探究專題。如七年級下冊的《海底兩萬里》,專題一:寫航海日記;專題二:介紹尼摩船長;專題三:繪制潛水艇簡易圖。教師可依托教材選定專題,或對教材專題進行改編或拓展。如根據(jù)專題三“繪制潛水艇簡易圖”,可拓展為兩個學習任務:1.根據(jù)書中的描寫繪制一份簡易圖,標明其各部分的名稱和功能,也可以制作模型。2.分析科幻的“諾第留斯號”與現(xiàn)代潛水艇的異同,包括制造原理、內部結構、功能、動力等,撰寫一篇跨學科學習的對比報告。也可另外設置其他專題,如“品評人物:尼摩船長是反抗壓迫的英雄,還是冷酷無情的惡魔?你是怎么認為的?”可在班上開展一場辯論賽。
專題探究課往往圍繞一個主問題逐層深入挖掘,不僅需要在文本里多走幾個來回,而且需要走出書本,進行跨學科探索。在其過程之中教師要適時提供學習支架、學習資源等,如讓學生繪制潛水艇前,可給學生提供“當代潛水艇的科普知識”學習資料;又如辯論會準備階段,可給學生提供辯論會資源包,包括《辯論賽的流程及規(guī)則》《辯論賽評價表》、辯論賽視頻等。
適時提供學習資源、評價量表,讓學生完成閱讀任務的過程有章可循、有例可引,讓學生明確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怎樣的程度,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閱讀,體現(xiàn)了新課標背景下提倡的“教—學—評”一致性。
而新課標背景下,“教—學—評”一致性的整本書閱讀專題探究課,一般可由以下幾個步驟組成:其一,設定整本書任務群目標;其二,圍繞專題設計驅動性任務;其三,以支架幫助學生完成任務;其四,以評價檢測任務完成度。
以九年級上冊《水滸傳》的專題探究課為例,可設定整本書任務群的目標為:“運用思辨性閱讀方法,多角度理解小說主題‘官逼民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能力。圍繞“官逼民反”這一核心專題,可設計兩個驅動性任務:
【任務一】串聯(lián)故事情節(jié)。關聯(lián)前因后果:說說你印象最深刻的反抗事件,這些反抗事件是如何體現(xiàn)“官逼民反”這個主題?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問題,請從下面三項任務中自主選擇一項或多項完成。
【任務二】縱深探究根源。拓展延伸主題:聊完了“官”,再來聊“民”,請從下面三項任務中自主選擇一項或多項完成。小組長依據(jù)發(fā)言人所選任務層級的對應賦分計分。
以上的專題探究課,圍繞“官逼民反”的主問題,設置兩個驅動性任務,再分層級設計小問題,透過現(xiàn)象層層深入挖掘本質,且在問題探究過程中倡導自主選題,合作學習,并以賦分的形式進行小組比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成為學習的主人。此外,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閱讀任務,課前教師可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包,如武松“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等,或魯達“拳打鎮(zhèn)關西”、楊志“殺潑皮牛二”等影視小視頻,通過觀影讓學生對文本劇情有更形象的認識與了解,從而打破閱讀障礙。而對人物情節(jié)越是熟悉,專題討論就會越熱烈,思考就越有深度。同時,教師還可提供“金圣嘆點評水滸人物”等學習資料或閱讀匯報評價量表等,學習資源包越豐富則越有利于專題的深度探討,而評價量表可幫助學生檢測閱讀任務的達成度,促進自主閱讀,高效閱讀。
三、閱讀分享課
閱讀分享課是以學生閱讀活動為主,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交流閱讀心得、展示閱讀成果的課型。閱讀分享課,是閱讀導讀課和專題探究課的補充和延伸,與導讀課與探究課相輔相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整本書閱讀應以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為主……設計、組織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師生共讀、同伴共讀,朗誦會、故事會、戲劇節(jié),建立讀書共同體,交流讀書心得,分享閱讀經驗?!睋?jù)此,閱讀分享課應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推進整本書閱讀為目的的語文實踐活動課。
閱讀分享課由淺入深可分為幾個層次:1.分享摘抄的好詞好句、精彩片段等。如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提高寫作能力可以摘抄生動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片段、啟迪思想的名言警句、寫作技巧運用精彩的語段;為分析評價主人保爾·柯察金,可以摘抄描寫他言談、舉止、心理片段以及各種人物對他的評價。2.分享批注、內容摘要、思維導圖、讀后感等??蓪写騽尤诵牡木拔锩鑼憽⑷宋锩鑼懟蚋挥姓芾淼脑挼葍热輰懶牡?、談感想、提觀點、做評價等。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這一段,讀后可進一步做批注,抒寫個人對生命意義的認識和理解。3.分享專題小論文、改編故事等。在初中生課外閱讀中,撰寫專題小論文、改編故事等是更高層次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以《駱駝祥子》閱讀分享課為例,可引領學生圍繞著祥子“奮斗與墮落”的主題,探究祥子的悲劇原因,并撰寫1000字左右的專題小論文進行閱讀匯報。
建立閱讀共同體,交流讀書心得,閱讀分享課可謂多姿多彩,它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是情感的傳遞,是精神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是才情的釋放,可將淺層閱讀推向深度閱讀。
上海語文特級教師余黨緒曾說過:“眾多經典如同千萬條河流,終將引我們去看到大海的風景。”以上建構與實施的名著導讀課、專題探究課和閱讀分享課,三位一體,相輔相成,猶如渡輪引領我們在書籍的海洋中遨游,遇見最美的風景。
【參考文獻】
[1]倪崗.中學整本書閱讀課程實施策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2]劉穎異.名著導讀課重在“導”[J].語文建設,2022(04) .
[3]趙德琳.科幻小說閱讀項目化學習設計與實施—以導讀《海底兩萬里》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B刊,2022(06).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1年度專項課題“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課例研究與實踐探索”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H2021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