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文睿
摘 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tǒng)教學模式、構建全新高效課堂,是我國現(xiàn)階段教育工作的重點任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闡述了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性。基于此背景,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探究,結合江蘇教育出版社高職語文教材,從“積極影響”與“教學策略”兩個角度展開探討,提出切實的改進措施,有助于促進高職語文教學取得實效。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 高職語文教學? 改進策略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網(wǎng)絡技術的應用為高職語文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機遇,對教師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挑戰(zhàn)。高職語文教師要充分意識到信息化技術的教育價值,深度挖掘教材中可利用資源,為學生打造更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
一、教育信息化對高職語文教學的積極影響
豐富教學資源,提供新機遇。在教育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信息化技術納入教學工作中是我國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推動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信息技術將圖片、聲音、視頻、影像等多種資源整合,將文學知識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能更好地激活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信息技術還為高職語文課堂注入了全新活力,豐富了課上教學資源,師生通過搜索引擎,拓展教育資源庫渠道,能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有效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讓語文教學更具多元化與綜合性??梢姡逃畔⒒癁楦呗氄Z文教學活動提供了全新機遇,既能改善傳統(tǒng)教學課堂氛圍,還能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獲取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
更新教學理念,提出新挑戰(zhàn)。教育信息化不僅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新機遇,也對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新挑戰(zhàn)。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觀念影響,教師與學生常常圍繞著教材展開學習,學習視野狹窄,獲取知識渠道單一,且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一味傾聽,缺乏對語文知識獨立思考、深度學習的意識。教育信息化正好打破了這一現(xiàn)狀,信息技術促使教師“退出”講臺,通過網(wǎng)絡技術、視頻講解等方式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索語文知識、解決學習問題、完成學習任務。為此,需要教師更新自身教學理念,在網(wǎng)絡技術帶動下構建全新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下強化學生學科素養(yǎng),為其未來社會工作及個人發(fā)展做好充足準備。
二、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高職語文教學的改進策略
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加強文本感知。強化學生對文本感知力、文字分析理解力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任務。將信息技術融入到高職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可根據(jù)課程資源、學生能力合理構建教學活動,合理運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活化語文知識內容,通過趣味性課堂讓學生了解并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在圖片、視頻、影像等元素的帶動下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力與理解力。
以江蘇教育出版社高職語文教材第二冊中《赤壁賦》為例。這是一篇經(jīng)典的文言文,作者借助景物描寫寄托了自己的情感,通過對文字的巧妙應用展現(xiàn)了自己超然曠達的心境。文言文閱讀難度較高,精煉的文字講述讓學生難以感悟到作者勾勒出的景色畫面。教師可結合閱讀內容,將其與信息技術相融合,打造“圖文并茂”的學習模式,加強學生對文本知識的感知力。如文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一句,教師可為學生播放秋天的畫面,通過圖片讓學生感受“涼爽的秋風徐徐而來,江水隨著微風蕩漾微波”,用畫面理解文字情境,以此強化學生對文字的感知力。文中“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一句,教師可為學生播放月夜視頻,感受“月亮的緩慢移動”,將畫面與文字融合,感受作者筆下月亮對游人的眷戀之情??梢姡侠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生動形象的學習畫面,能加強其對文本材料的理解,在圖像與教師講解的配合下提高學生對文字、作者情感的感知力,從而加深學習印象,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質量,發(fā)揮出信息化教育的真正功效。
合理運用信息庫,拓展學習資源。高職學生思維發(fā)展處于抽象邏輯階段,隨著能力的增長,教材中的學習資源難以滿足其對語文知識的需求。為進一步強化學生能力、拓展其閱讀視野,教師可合理運用信息化教育手段,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主題及講述內容,利用搜索引擎、教育資源庫等途徑為學生拓展閱讀資料,為學生提供更多閱讀選擇,讓其獲取更加全面、多元化的語文知識,用豐富的學習資源強化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促使其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以江蘇出版社高職語文教材第一冊《荷塘月色》為例。本片課文出自我國作家朱自清之手,通過對景物的刻畫將美好景色與情感態(tài)度相交融,用細膩、傳神的語言展現(xiàn)了作者的心境。《荷塘月色》既是一篇寫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簡單凝練的語言,展現(xiàn)了那心中復雜情感,給人帶來別樣的閱讀體驗。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其感知作者筆下的復雜情感,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作品。如散文閱讀《春》,讓學生分析:同為寫景,兩篇不同文章分別展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在對比分析中強化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同時也能開拓其語文思維、強化課程效率;散文閱讀《你我》,通過不同的散文風格讓學生分析探討,感悟作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心境的不同心理感受。該教學方法能有效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通過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讓其從多個角度了解文章情感,從而加強對所學知識內容的理解與印象,合理應用信息化教育資源,打造全新的課堂學習模式。
三、教學活動科學化,提高學習效率
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課堂應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學會“退出”講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yǎng)其獨自學習、獨立思考、自主完成學習任務的意識?;诖?,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可對學生的“課前預習”與“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入手,發(fā)揮出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的獨特優(yōu)勢,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以江蘇教育出版社高職語文教材第一冊《沁園春·長沙》為例。詞中通過對湘江秋景的描寫,展現(xiàn)了作者遠大的理想與崇高的情懷。本首詞難度不高,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朗讀起來具有極強的氣勢,能快速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信息化技術構建語文課堂時,教師可將其融入到不同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中。首先,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可為學生錄制“微課視頻”,為學生講解本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歷史事件,并畫出詞中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分析并了解詞中內容與意蘊。預習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自主閱讀、分析探究。微課視頻的融入能讓學生課前預習更有針對性與目的性,通過反復觀看與分析讓其快速找到自己對全新學習內容的疑惑處,在課上教學中可直接向教師發(fā)出提問,節(jié)省教學時間。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讓學生在課后復習中依照思維導圖進行復習鞏固,了解學習主題、重點語句、作者情感等元素,提高課后鞏固效率,讓復習活動更具針對性、指向性,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效率,提高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高職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運用教育信息化技術展開教學,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及教育資源從積極影響與教育策略兩個視角出發(fā),積極探討教育信息化對語文課堂教學的作用及功效,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教育優(yōu)勢,改善教育觀念并將其與教材資源有效融合,凸顯時代教育特征并打造更高效率的學習模式,切實提高高職語文教學效率。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揚州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