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林
小學科學是一門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在實踐探究中學習知識,提升實驗技能和科學素養(yǎng)。
有的放矢,強調多種感官觀察。小學生對實驗探究有足夠的興趣和熱情,但往往觀察的目的性、系統(tǒng)性不強,這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
筆者執(zhí)教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上冊《觀察葉》時,由于一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科學課,沒有觀察和探究的經(jīng)驗,他們拿著一片葉子不知道從哪里開始觀察,只能簡單地說出葉子的形狀和顏色。筆者適時引導:“我們除了用眼睛觀察葉片的顏色,還可以用聞一聞、摸一摸等方法觀察葉片,你能通過這些方法發(fā)現(xiàn)更多葉子的秘密嗎?”經(jīng)過提示,學生從氣味、薄厚、軟硬、粗糙與光滑等方面觀察手中的葉子,并通過交流對葉子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筆者趁熱打鐵:“除了這些,葉子上還長有什么?”以此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葉柄、葉脈,讓學生對葉子的結構有了初步認識。
每次觀察活動之前,教師要向學生明確提出觀察的目的,讓學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在觀察中,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觀察。這樣才能讓觀察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和認識所觀察的事物。
提供支架,創(chuàng)造自主探究空間。為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探究的空間,教師在科學教學中,首先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準備有相應的科學實驗材料,用實驗材料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分組合作,提高實驗的效率;最后,教師要以學生的視角觀察學生,針對學生的真實困惑和問題展開進一步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
例如,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混合與分離》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思考將食鹽與沙分離的辦法。筆者執(zhí)教這節(jié)課時,提前準備適量的食鹽和沙,課堂上先讓學生分組合作,每組派一名代表取食鹽和沙各一勺,然后有層次地提出不同的實驗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展開實驗。剛開始,筆者引導各組學生將桌上的食鹽和沙混合在一起,并拋出第一個問題:怎樣將混合后的食鹽和沙分離呢?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可以用水分離食鹽和沙:他們先將兩者的混合物放入杯中,往杯中加水并攪拌,直到食鹽完全溶解,然后用過濾紙過濾,把沙成功分離出來。此時,筆者拋出第二個問題:現(xiàn)在沙分離出來了,剩下這杯食鹽水,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將食鹽從水中分離出來呢?學生全班討論,確定用加熱的辦法分離食鹽和水,并在筆者指導下進行了實驗操作。最后,筆者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觀察分離前后的沙與食鹽的變化。學生發(fā)現(xiàn):混合前的沙和食鹽與混合后再分離出的沙和食鹽沒有太大區(qū)別,只是混合前的沙和食鹽是干燥的,分離出來的沙和食鹽是濕潤的、成團的,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物質的性質沒有改變。
這樣教學,學生明白了用過濾和加熱的方法分離物質的原理。整個教學中,教師只需要扮演一名引導者,讓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探究和交流,在科學實驗中體驗學習科學的快樂。
(作者單位:宜昌市高新區(q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