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江
摘要:思政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育人途徑是開設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思政課程。小學階段的思政課程應該尊重學生間的差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興趣和樂于接受的形式為出發(fā)點,與“五育”進行融合,從而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思政課程;“五育”融合;興趣;尊重差異;主體地位
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思政課程對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行為規(guī)范起到奠基作用。基于此,鞍山市鐵西區(qū)公益小學(以下簡稱“我?!保┙Y合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構建全員思政、全程思政、全學科思政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思政課程一體化建設的內涵與重要性
長期以來,部分家長和學校過于重視對學生學科知識的培養(yǎng),忽視對學生思想層面的教育,導致有的學生在思想認識上有些偏頗,自私、個性強、不尊重人、不關心人、不懂得感恩,甚至不能自立。而部分學校的思想課程體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夠完善,目標脫離實際,內容一成不變,評價單一。甚至,有的學校思政教育脫離實際,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實效性差,且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協(xié)同效應還有待加強,沒有形成一體化的教育體系。
新課標背景下,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逐漸凸顯,學習主體地位不斷被強調。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學校需要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推動思政課程一體化建設,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格。同時,小學階段的思政課程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有計劃、有目的地實施教育活動,做到因材施教、螺旋上升,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主體,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我校的思政課程充分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程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課程引領作用,做到潤物無聲。
二、思政課程一體化的構建與實施
我校首先確定了“一軸兩翼三維”的工作模式,完成了思政課程的體系構建,并制定了課程圖譜?!耙惠S兩翼三維”,即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主軸,以教師課程和學生課程為兩翼,依托思政課程實現(xiàn)支部政治引領,教師政治素養(yǎng)提升,學生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的三維目標。學校依據(jù)校本特色、教育理念和思政目標,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建構顯性課程、隱性課程、特色課程、活動課程、成長課程“五位一體”的思政課程一體化新格局(見圖1)。
(一)“嵌入式”顯性課程
我校顯性課程的目標是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根植于學生心中,使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情,樹立強國志,實踐報國行。
在思政第一課堂教學中,我校推行目標檢測引領下的閉環(huán)式課程實施方式,重點體現(xiàn)政治引導功能。學校樹立開放的目標檢測觀,基于深度學習,將教學目標與評價、活動融為一體,科學設計課堂環(huán)節(jié)。學校形成了“出示目標、明確方向,選擇途徑、分層達標,及時反饋、了解學情,補救跟進、鞏固落實”4個基本步驟,以及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學習、思維對話、知識建構、拓展遷移、目標檢測6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構建了相對穩(wěn)定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思政課程教學行為的精細化,提升教學實效,從而使顯性課程發(fā)展呈現(xiàn)階梯式上升態(tài)勢。我校注重跨學科思政教育,深挖各學科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xiàn)無界學習的立體模式,通過小組研學、情景展示、課題研討、課堂辯論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浸入式”隱性課程
我校通過思政游戲的創(chuàng)編和思政品牌建設的助推來完成“浸入式”隱性課程目標,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1.創(chuàng)編思政游戲
我校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其量身定制了十幾種思政游戲,把思政元素巧妙地安排在游戲中,內容涵蓋愛黨愛國、文明禮儀、行為規(guī)范、讀書立志、生態(tài)文明、生活常識等。學校把思政課堂搬到操場上、搬到家校共育課堂,讓思政教育走進下課時間、走進放學之后。通過思政游戲引導學生堅定愛黨愛國信念,從而有效拓展思政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實現(xiàn)“三全育人”目標。
好的教育,是尊重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天性在游戲中得到釋放。在推進“雙減”工作有效進行的過程中,我校從“格子”游戲課程入手,積極探索并不斷豐富“益·課堂”內容,將傳統(tǒng)游戲跳房子、五子棋、象棋等與“文明之花處處開”“校規(guī)校紀我知道”等思政游戲相結合,寓教于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xiàn)“五育”融合。
例如,勞動實踐課上,學生拿來舊衣裁剪、縫合、填充,齊心協(xié)力制成一顆顆象棋棋子,通過游戲方式學習知識、技能,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實現(xiàn)了勞動教育的隱性目標。
2.促進校風建設
學校的辦學理念是隱性教育的重要部分。我校用校風來引領師生向下扎根——立德、向上生長——樹人。通過“四個融入”,讓校風植根師生心中。一是融入環(huán)境建設。學校新建黨史長廊、數(shù)說長征墻、黨員活動室、“花兒朵朵向黨開”樓梯文化、思維課程教室、閱讀書吧、美化操場圍墻等,建設“益·樂農場”、篆刻長廊,班級開辟童心向黨專欄等。二是融入校歌創(chuàng)作。學校通過課前一支歌活動,保證校歌人人會唱、人人愛唱、人人牢記。學生用嘹亮的歌聲唱出昂揚向上的姿態(tài),唱出為實現(xiàn)美好藍圖神采奕奕的模樣。三是融入校園吉祥物設計。師生把喜愛的“微卡”形象立體化、內涵化,讓校風成為校園的靈魂。四是融入日常教育。學校依托少先隊活動、德育活動廣泛宣傳校風內涵。校風氛圍濃郁,思政教育潤物無聲。
(三)“融入式”特色課程
我校把思政教育與“五育”融合,通過多種方式實現(xiàn)教學目標,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愛聽愛學,拓展了思政課程的實施途徑,使思政課程的建構和實施更為開放與多樣。
1.德育——黨史桌游思維課程
課程研發(fā)小組研究設計了“益·趣黨史”桌游思維課程,包括“黨史知識連連看”“黨史知識對對碰”“重走長征路,共筑中國夢”等,這幾款黨史桌游思維游戲規(guī)則簡單易懂,把黨史學習內容從時間、空間、事件等維度全方位展現(xiàn)在師生面前,直觀、有趣、有記憶點,深受學生喜愛。
2.智育——書益芳菲讀書課程
思政教育中,教師要會講故事,教師講好故事十分重要。教師不僅要自己講,還要組織學生講。講好故事的關鍵是要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因此,我校把思政元素與讀書課程相融合。通過長征故事會、愛國詩詞吟誦會、“一眼看百年”黨史導讀、圖說長征演講、設立“紅色閱讀存折”讀書檔案、開辦開放書吧、舉行讀書分享會等方式,引導學生享受閱讀,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讓學生真正愛上讀書。
3.體育——特色街舞操、獨輪車課程
我校與專業(yè)街舞工作室合作,創(chuàng)編“十四五@十四億”特色街舞操,并在全校推廣,讓學生用說唱跳的形式了解脫貧攻堅、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鄉(xiāng)村振興、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等“十四五”規(guī)劃內容。
我校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設置了獨輪車課程,成立騎益非凡車隊,定制“我愛你中國”騎士服,開設執(zhí)黨旗、國旗專項訓練,深受學生喜愛。
4.美育——非遺篆刻、超輕黏土特色課程
在非遺篆刻、超輕黏土特色課程中,教師設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史、傳統(tǒng)文化等專題內容,在方寸之間展現(xiàn)學生的非凡技藝,讓學生領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美。其中,學生制作的致敬建黨百年篆刻長卷作品被學習強國“陽光校園”“思政鑄魂”欄目報道。
5.勞動——“益·樂農場”農事教育課程
我校堅持把勞動教育納入學生培養(yǎng)全過程,以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為宗旨,以引導學生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目標,以建設農事教育基地為切入點,讓低年級學生感知勞動樂趣,啟蒙勞動意識,讓中高年級學生主動分擔家務、參與公益勞動,體會勞動光榮。目前,學校的勞動教育基地是學生最喜歡去的地方,他們將基地命名為“益·樂農場”。種什么、怎么種、果實如何分配處置以及義賣創(chuàng)收都是“小農民”說了算。在動植物課程中,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培育動植物,觀察其生長。暑假里,體驗課程有了外延,學生在家中、小區(qū)里繼續(xù)種植植物、飼養(yǎng)動物。
(四)“動入式”活動課程
我校通過“愛國三問”公益德育活動課程體系的構建和“益·系列”黨日活動的開展,將課程實施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既充分發(fā)揮了思政課程文化育人的獨特價值,又實現(xiàn)了合力育人的高效途徑。
我校形成了包括傳統(tǒng)節(jié)日課程、儀式課程、賽事與展覽課程、一日十禮課程、社團與志愿服務課程、微課題與研學課程6大主題、20余個模塊的“愛國三問”公益德育活動課程體系?;顒诱n程中,一件件文創(chuàng)作品、一聲聲詩詞朗誦、一首首莊嚴的歌曲,以及賽事中的小健將、項目中的小能手、文雅有禮的小學生、多才多藝的小達人等都展現(xiàn)了思政與活動整合、與學科融合的獨特形式。學生成為疫情防控宣講員、街頭護衛(wèi)隊隊員、光盤行動守護者、微課題研究員、德育活動組織者、教師感謝周主創(chuàng)者,實現(xiàn)了從灌輸式教育向體驗式教育的轉變。
我校還開展了“百名少年贊建黨百年”百節(jié)微課系列活動,引導學生用數(shù)字講政治、用故事講理論、用圖畫展黨史、用歌曲唱情懷、用表演承氣節(jié)等,在全體師生中營造了慶祝建黨百年的濃厚氛圍。
(五)“漸入式”項目課程
我校通過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現(xiàn)實世界,領會知識和技能。學校既關注重點知識的學習又關注素養(yǎng)的培育,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
我校還充分利用學校的地域優(yōu)勢,開發(fā)了以研究“治愈自然缺失癥”為主題的四季課程項目。春的生機、夏的茂盛、秋的收獲、冬的純潔,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門再好不過的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課程了。學校南鄰永樂公園,那里是孩子們感受四季、聆聽鳥鳴的大自然課堂。于是,學校課程研究項目小組把所有學科課程與自然資源進行了融合,引導學生用聽、觀、說、寫、畫等形式來表現(xiàn)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三、思政課程一體化的評價與成效
(一)目標性評價
在思政課程一體化研究前,我校對教師、學生及家長進行調研,了解思政教育的基本情況及需求,并制定不同年段的評價目標。學生結合學習目標制定學期成長目標和階段成長目標,并填寫表單,每實現(xiàn)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貼一個笑臉,每實現(xiàn)五個小目標就可以獲得一顆星,獲得五顆星就可以成為學校的星級標兵。這種方式主要是結合學生實際成長情況,引導學生自主評價,使學生實現(xiàn)了自我成長、自我完善、自我實現(xiàn),從而感受到成長的快樂。
(二)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主要是將學生互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和學校評價四個維度相結合。學校為學生設計過程性評價量表。通過成長袋、個性闖關卡、家校聯(lián)系單、小小志愿者等多種寫實性評價,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完成相應的挑戰(zhàn),引導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進行互評和他評,以關注學生素養(yǎng)提升情況,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我教育、自我進步,使學生享受作為主體在評價過程中情感價值上的愉悅體驗。
(三)展示性評價
展示性評價是對結果進行評價。我校開設了開放式評價空間,每周兩次的“益·SHOW TIME”思政成果展示評價時間,讓每個孩子都有展示自己課程成果的機會。這些“小明星”的錄像在學校電視中循環(huán)展播一周,為學生搭建“五育”融合課程展示平臺。學校一樓正廳和主席臺作為展示場所,進行“秋日之歌聲現(xiàn)場”“小牛頓科學實驗”“巧手黏土藝起來”“非遺時光篆起來”“我的好‘食’光”等作業(yè)展示,受到全校師生的歡迎。這些活動凝聚教師集體智慧,讓學生在學校有足夠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并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思政課程的整體推進,彰顯了學校思政工作的創(chuàng)新意識,探索了思政教育一體化的有效模式,提高了教師的課程創(chuàng)生意識,提升了學生創(chuàng)造、求知的成長新空間,使學生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推動了學校特色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偉良.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價值意蘊與實踐指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1).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