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幾年來,悲憫情懷逐漸成為文學界的流行話語,大悲憫之于作家來說一直都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精神,它推動著文學向前發(fā)展。蔣韻是一位在苦難中煎熬過的人,她的作品帶有非常濃厚的悲憫意識和苦難意識,能夠使廣大讀者們在苦難中仍舊保持善心和優(yōu)雅的姿態(tài)。因此,針對蔣韻小說中的悲憫情懷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我國當代小說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本文將從“蔣韻小說中悲憫情懷產生的文化背景”“蔣韻小說中悲憫情懷的藝術表現內容”“蔣韻小說中敘述的獨特性”三個角度論述其作品富有的悲憫意識和濃厚的苦難感,感受蔣韻小說中滲透的人文主義情懷。
【關鍵詞】悲憫情懷;苦難;人文主義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6-00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6.004
蔣韻的作品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她以創(chuàng)作的細膩和對一個時代的反思來記錄著屬于她自己獨特的悲情色彩中的人文主義關懷。蔣韻是在苦難中煎熬過的人,在她的作品中自然地滲透著一種苦難感,她將這種苦難感賦予筆下的主人公,她筆下的主人公們帶著這種古典鄉(xiāng)愁訴說著自己的悲憫情感,并且一步步走向與冰冷的現實世界相異的美好的理想世界。
一、蔣韻小說中悲憫情懷產生的文化背景
蔣韻是一位知青作家,她在演講中曾坦言古典鄉(xiāng)愁是她永恒的主題。1954年出生的蔣韻,幼時便離開出生地河南去到了山西太原生活,這是她鄉(xiāng)愁情懷的開始。在文學的黃金年代80年代,蔣韻幾乎沒有重要的作品問世,正是這樣的環(huán)境給了蔣韻小說以尋找鄉(xiāng)愁的創(chuàng)作底色,她之后的小說作品中頻繁出現的T城就是她所生活的城市太原的縮影,蔣韻初中畢業(yè)后因為家庭原因就進入工廠上班,她的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廠子,例如《東風第一枝》《盆地》等就是以自己工作過的工廠為原型的,體現著她對那段純粹的生活的懷念。T城和工廠都已經成了故鄉(xiāng)的代表,是鄉(xiāng)愁的符號,這符號給了蔣韻小說以詩的靈魂,蔣韻用它們傳達著自己對于故鄉(xiāng)的懷念,更借助個人鄉(xiāng)愁表現出了對于生命有著無窮盡大愛的悲憫意識。蔣韻用自己親身經歷的苦難和悲歡,賦予了她的小說以悲憫情懷,寫下了時代的浪漫和現實之間的糾結。
蔣韻的作品大部分以悲劇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她用悲天憫人的視角去訴說著人間的苦難,正視著城市里的罪惡與骯臟,保護著內心純凈的花園。它不僅僅表現在一種悲涼氛圍的渲染上,同時也表現在對處于困苦之中人們的人文關懷上。蔣韻筆下的人物有著一貫的悲情命運,究其原因,是作者用悲憫的態(tài)度表達了自己對于人文主義的堅持。
二、蔣韻小說悲憫情懷的藝術表現內容
(一)身份的錯位:從生活中出逃
蔣韻回憶自己五歲時初到太原的情形,明顯地帶有一種異鄉(xiāng)人的感覺,無論是學校還是生活中的日?,嵤露荚跁r刻提醒她不融于這個城市的事實,就像是她筆下《琉璃》中的海棠,無論走到哪里她都不融于周遭的環(huán)境,也是《晚禱》中的袁有桃,自卑感充斥著這個外鄉(xiāng)人的內心,這經歷深深傷害了蔣韻的幼小心靈,由身份的錯位所導致的從生活中出逃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顯現的。
在《完美的旅行》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旅行的故事,一個男孩劉剛從森林來到城市,這擁擠的城市給他帶來一種隔膜感,所以他注定是與眾不同的。又仿佛是命運的安排,他在逃出城市之后遇見了陳憶珠,就像是灰姑娘遇到了仙女,在這個真實的世界里顯得那么不真實。兩人雖然在年齡,身份上有差異,但是他們有著共同純凈的精神氣質,無論如何也與這個污濁的現實世界是錯位的,是格格不入的。劉剛想要出逃、飛翔,于是,他們開始了“旅行”,可是這并不是真正的旅行,是一次想象的旅行,是一次具有逃避性質的旅行。他們精神美好的讓人妒忌,所以必然被社會上的強大勢力所吞噬。陳憶珠選擇用安眠藥使自己解脫,她用最后的力氣挽留了尊嚴的美麗,她終于逃離了這個無情的世界,一個人去旅行了。陳剛也或去旅行了,或者成了一個詩人?!皶r代的異類”完成了他們的完美的精神之旅,又或者他們完美的旅行才剛剛開始。蔣韻將詩人的溫柔和人文關懷賦予她筆下出逃后的主人公,在無情的身份差異面前,主人公們無法擺脫這種精神困境,所以從生活中出逃,去尋找救贖之路。異鄉(xiāng)人的情愫,城市的冰冷、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正是引起這種身份差異的原因,蔣韻致力于對身份的追尋,由此而生發(fā)的身份迷茫和精神救贖也是蔣韻作品中所表現的內容。
(二)女性的悲情命運——愛情悲劇
蔣韻站在人文關懷的立場上,用古典主義精神一直在深切的關懷著女性的命運,同時,女性也是蔣韻創(chuàng)作的母題之一。蔣韻筆下的女性多為精神獨立,清高孤傲、追求浪漫、有著悲情色彩的文藝女青年。
《心愛的樹》中的梅巧是一位受過“五四”新文化思想熏陶的女性,她健康、美麗、有活力,她嗜書如命但是無奈家境窮困潦倒,只好嫁與大她20歲的教書先生——大先生為妻,梅巧婚后不甘為妻,她憑借著學歷走出家門,成為一名老師,之后又毫不猶豫地拋夫棄子與大先生的徒弟席方平私奔。梅巧是敢愛敢恨的典范,但諷刺的是,她所厭惡的,正是她所依賴的,正是這個具有古典主義精神的謙謙君子——大先生一步一步為她鋪好了路。無疑,梅巧是時代“新女性”的代表,梅巧與大先生的結合,象征著現代與傳統(tǒng)的融匯與矛盾,在這個過程中,傳統(tǒng)具有奠基的作用。梅巧身上有著魯迅筆下《娜拉走后怎樣》中娜拉的影子,也確如魯迅所說,出走以后的梅巧漸漸掉入了生活的漩渦,走向墮落。
《行走的年代》講述的是一代人的迷茫和成長,陳香用盡全力去找尋自己孩子的父親,她將全部的愛寄托在一個只有著一面之緣的詩人身上,當她發(fā)現她所狂熱追求的詩人是一個騙子時,虛幻的夢破碎了一地,她的精神世界也轟然崩塌,源于詩歌的愛與激情就這樣結束了,留下的是深深地悲涼,但蔣韻還是給予了陳香一個溫暖的結局,讓人依舊心存懷念且熱血沸騰。蔣韻在自己的生命體驗中關注著女性的悲情命運、運用悲天憫人的知識分子的良知去塑造同樣具有悲憫情懷的女性,美麗且充滿憂傷的故事中歌唱的是黃金年代的理想和信仰,寄托的是自己對于這個時代的要求,以及希望讀者仍然去追求愛與美,這就是蔣韻小說中悲憫情懷的表現之處。
(三)失去意象——美麗的死亡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簡簡吟》中寫道:“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边@世上所有絕美的東西都是短暫的,蔣韻在作品中經常寫到易消散的事物,如:晚霞、夕陽、云等美好的東西總是容易消散,但蔣韻小說中的失去是緩慢的,像河流一樣緩緩地滲入心底。在《朗霞的西街》中陳寶印從易散和易消逝的霞和云想到人生命的短暫,給女兒取名朗霞的那一刻似乎就注定了陳寶印的死亡的結局。死亡本應該是讓人不安和恐懼的,但是蔣韻作品中的死亡往往帶有一種使命感和歸宿感,蔣韻多用夕陽來預示死亡和悲劇。從古到今,夕陽似乎被人們賦予了遲暮之感、悲涼無限的象征意味?!端裳邸分姓f“夕陽總給人一種山窮水盡的傷感”[1]?!端对茝]》中的“那是一個夏日的黃昏,夕陽在黃河上緩緩沉落,晚霞漫天,河水如同一條血河。”[2]這黃昏幾乎逼出了陳雀替的眼淚,這美麗的晚霞映照著她內心的痛苦和荒涼?!杜璧亍分?,“她就這樣在田埂上坐著,坐著,看著太陽終于一點一點墜下山去。那是告別,她告別了自己弱不禁風的初戀?!盵3]她也就這樣告別了自己的青春時代。這些易碎易消失的事物,是蔣韻小說作品中的典型意象,它們浸透著悲傷、沉痛,緩緩地訴說著那細膩的感情。
三、悲憫情懷的實現路徑——敘述的獨特性
蔣韻小說的結構大部分注重的是空間敘述,并不是像古典章回體小說一般按照時間敘事,蔣韻小說注重的就是橫斷面的描寫,在這個橫斷面上,蔣韻運用敘述視角的變化、人物情感的節(jié)制與釋放、情節(jié)中聲音的渲染等來突出其敘述的獨特性,從而進一步體現了作家特有的悲憫情懷。
(一)敘述中視角的轉換——陌生化
茨維坦托多洛夫說過的“構成故事環(huán)境的各種事實從來不是以他們自身出現,而總是根據某種眼光、某個觀察點呈現在我們面前?!盵4]這個觀察點指的就是敘事視角。蔣韻小說的敘述視角比較多的采用的是內聚焦的表現手法,即借助某一人物的意識感知,從某一人物的視角出發(fā),敘述其體驗的世界,這樣就盡可能地拉開了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將生命感覺轉化為的是一種藝術感覺,帶給人以陌生化的感覺。
蔣韻常常將敘述視角在各個人物之間相互轉化,不同的人物對相同的事件有著不同的看法,這樣使讀者看到的是更立體、更全面的故事,讓讀者有全面參與的體驗。《隱秘盛開》小說的開頭就以無聚焦即上帝視角告訴讀者,故事是關于愛與死亡的。簡單地陳述將讀者帶入這樣一個浪漫和現實并存的情節(jié)當中。所以它可以是任何時間的任何地點開始,或在巴黎,或在呂梁山區(qū)。一行人因都要去巴黎而結緣,于是,他們在一個喝了酒的夜晚訴說了自己心底的故事。之后便運用內聚焦的手法,首先揭開的是潘紅霞的故事,以潘紅霞的視角敘述她自己的青春。那所河邊的學校孕育了她的青春時代。以十年為界限,潘紅霞愛了兩次,第一次是那像仙女一樣的豎笛姐姐,第二次是劉思揚,愛得那么隱秘而偉大。視角一轉,同樣是內聚焦的手法,天真無邪的小玲瓏講起了她上大學之前的故事,生動真實地再現了小玲瓏的心理和性格,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時間又回到了大學時期,潘紅霞成了劉思揚的知心好友,但她的愛依舊深埋心底,直到死去。畫面來到了和潘紅霞相同時空的呂梁山區(qū),蔣韻用旁觀者的清醒道出了農村女子拓女子的悲慘生活。后又運用的內聚焦的手法,將敘述者轉為拓女子的女兒米小米,從米小米的眼光看愛情,別有一番思考,也側面烘托出了她與眾不同的性格,她是個現實主義者,不愿成為母親的替代品,從她的自白中也看出了深深地矛盾感。在最后一幕中蔣韻自然地將敘事視角切換為了無聚焦,初冬的北京,米小米代替潘紅霞緊緊地擁抱著劉思揚,蔣韻用上帝的身份告訴我們,愛沒有隨著生命的結束而沒有停止。
蔣韻運用多方視角的轉化,在各個視角之間自由的跳躍著,讓讀者不斷以新奇的眼光去探索作品,全方位地講述了這樣驚天動地卻又平淡如水的發(fā)生在不同身份的人身上的關于愛的故事,他們各自說著自己的經歷,但他們又是有著聯(lián)系的,這條纏繞在他們身上的紐帶就是“愛”,這些在愛里掙扎的人們,是善良的,是自私的、是懦弱的,是有層次的。蔣韻用多重視角將人在愛的時候的復雜感和生活的豐富感表現了出來。
(二)敘事的節(jié)制與釋放
蔣韻在《我給我命名》中稱自己為“一個古典的感傷主義者、一個抒情表現者。”[5]她小說中的主人公形象大部分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他們看透生命的短暫,敢愛敢恨、光明磊落,身份的錯位、環(huán)境的惡劣都不足以阻擋他們追求愛的腳步,她的主人公們極致的追尋著愛,徹底的釋放著自己的情感,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而在情節(jié)的刻畫上是有節(jié)制的美,大部分小說的結尾和人物的命運都是未定且縹緲的,給讀者留下的是二次創(chuàng)作的空間。
1.情感的釋放之徹底
湯顯祖為愛而生,為愛而死的至情觀出現在《行走的年代》開篇,蔣韻在告訴我們這是一個至情至性的故事。這部作品是對青春的葬歌,蔣韻心中理想的人性是美好的,是詩意性的存在,是崇高和遠大的,所以往往很難觸及。所以在《行走的年代》中,出現了這樣一群在青春時熱愛詩歌,熱愛理想的一群年輕人,他們因詩而結緣,萍水相逢。陳香將自己的靈魂連同身體一起送給了詩人莾河, 她對莾河的愛就這樣徹底的釋放在了某個喝了酒的夜晚。幾天后,莾河繼續(xù)行走,留下一腔熱血的陳香在原地。詩人總是不斷的需要新鮮的血液,新鮮的刺激,像水一樣溫柔的女子——葉柔出現了,莾河和葉柔毫無疑問的戀愛了,他們的感情在約定一起步行走過四子王旗的時候就到達了頂點,隨后便隨著他們的腳步慢慢釋放。
這些美好的歲月、真摯的感情總是能打動人們的內心,也許每個人都曾經是陳香、葉柔和莾河,無所顧忌的釋放著自己的感情、執(zhí)著的追求著自己的愛情,讓讀者重新感受了關于理想與青春的熱烈,這是我們?yōu)橹畡尤葜帲彩菍τ诿篮们啻旱捻灨琛?/p>
2.情節(jié)的節(jié)制之美
蔣韻小說中的情節(jié)總是能引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使人產生無盡的聯(lián)想。究其原因,是因為她小說的結尾看似節(jié)制性的處理,實則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葉燮在《原詩》中說“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6]指的就是文學的話語蘊藉性。含蓄是文學話語蘊藉的典范形態(tài)之一,指的是在有限的話語中隱含或蘊蓄仿佛無限的意味,使讀者從有限中體味無限。例如在《完美的旅行》中,故事情節(jié)隨著陳憶珠的死亡也戛然而止,那劉鋼呢?或是成了一個詩人,又或是在偷渡邊境時被打死。蔣韻給了劉鋼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局,前者是一個現實的結局,后者是一個理想的結局,作者創(chuàng)造了這種含蓄的結局,讀者可以憑借自己的理解任意選擇。
《英雄血》這部抗日戰(zhàn)爭背景下的小說中的情節(jié)也體現了節(jié)制之美。《英雄血》中的鮑仇鮑團長是一個戰(zhàn)場上的英雄,正如他的名字一樣,他是懷著深深地恨意來到戰(zhàn)場上的,這恨意的源頭,是姐姐。鮑團長從前叫寶生,爹媽去世后,與姐姐相依為命,寶生長大后被送去興茂隆當伙計,等他再歸來的時候,所有的親人都迎出來了“唯獨沒有她——寶生最親的親人,這世上獨一無二的那個親人。然后,他就看見外甥和外甥女,都帶著重孝?!盵7]作者并沒有詳細描寫寶生的表情、語言、動作,或許是不忍心,但是卻能深深地觸動到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們能從這簡潔的話語中深切體會到他的絕望、憤怒與無助。頗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韻味。
蔣韻將失去當作小說的主題來寫,并且描述人生活的苦難,她身上所具有的悲憫情懷反映在作品中就表現為情節(jié)的節(jié)制之美,它運用含蓄的特點將作品文字未寫之意傳達給讀者,使人產生無盡的聯(lián)想。這種藝術的留白,作者不需要說太多,給讀者留下腦補想象的空間,就會達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四、結語
從蔣韻小說的創(chuàng)作過程來看,悲憫情懷始終存在于她的作品中,蔣韻的作品書寫著人類自身的靈魂苦難,透露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悲傷與憂愁,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中,人們焦慮的精神無處安放,她讓讀者享受著內心的平靜,深沉的愛與溫情,蔣韻所堅守的那些逝去的美好更應該被我們所弘揚。
參考文獻:
[1]蔣韻.心愛的樹[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8:567.
[2]蔣韻.水岸云廬[J].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2017,(8):11-13.
[3]蔣韻.盆地[J].上海文學,1998,(6):45-47.[4]胡亞敏.敘述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30.
[5]蔣韻.我給我命名[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1):56-57.
[6]葉燮.原詩[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80.
[7]蔣韻.心愛的樹[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8:242.
作者簡介:
張怡然,女,漢族,山西陽泉人,現就讀于山西大學文學院文藝學碩士三年級,研究方向:現當代文藝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