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采訪與寫作》課程,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的一門核心課程,兼有很強的理論指導性與實踐應用性,如何平衡與分配該課程的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以更好地應對當前“泛新聞化就業(yè)”環(huán)境,如何讓傳媒實務課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是放在傳媒專業(yè)教育領軍院校和地方普通院校面前的一個難以攻克的課題。本文以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為個案研究對象,從夯實新聞寫作功底、組建校內外實踐平臺等層面進行教學突破,為地方高?!峨娨暡稍L與寫作》課程的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電視采訪與寫作》課程,傳媒藝術,教學改革
1.實踐課時嚴重縮水
以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為例,《電視采訪與寫作》課程在課程標準中的總課時為32學時,理論課時24學時,實訓課時為8學時,作為一門實操性比較強的課程,8學時的課時分配是遠遠達不到學生的學習要求。
2.實踐平臺極度缺少
除實訓課時不足之外,當前在教學中還存在一個弊端是學生缺少校內外的實踐鍛煉自我的機會。一方面學生在校期間,基本就是按部就班完成代課教師布置的課堂作業(yè),校內的實踐機會不是特別多,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校記者團、校廣播站、陜服新媒體中心工作室、“能言惠道”微信公眾號等,真正參與到這些實踐平臺的學生人數非常少,有的學生可能會中途選擇放棄,這也是導致校內實踐平臺使用率低的一個原因。另一方面學校也與本地的一些媒體單位進行了簽約,要求在校生在畢業(yè)之前進行一次專業(yè)實習,難以滿足學生的動手能力。
3.實踐時間非常有限
以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為例,學生真正的實操基本以完成作業(yè)為主,部分學生只能利用零散的課外時間在校內的媒體平臺進行鍛煉。而校外的專業(yè)實習時間則是安排在大四的第二學期,實習周期為12周,實習時間非常有限,導致好多學生剛進入媒體單位業(yè)務還沒完全熟悉,結果實習時間就過了一大半,而且好多學生抱著“走過場”的心理,為了拿到學分,被迫實習,這樣的實習效果可想而知。
應將新聞專業(yè)主義貫穿在《電視采訪與寫作》課程的始終。新聞專業(yè)主義是社會主義新聞輿論工作的要義。在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巨變的今天,高校傳媒專業(yè)有義務為黨、國家培養(yǎng)專業(yè)能力過強的傳媒專業(yè)人才。
在課程改革當中,需要從三方面貫徹新聞專業(yè)主義。其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通過理論的系統(tǒng)學習和實踐操作,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傳播黨和國家意志的重要性;其二是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在信息高度飽和的當下,各種虛假新聞層出不窮,造成了信息的嚴重污染。所以,學生應該用新聞專業(yè)主義審視信息環(huán)境,而不是成為信息的隨從者;其三是做好輿論監(jiān)督者,傳媒專業(yè)的學生,應該在實踐作品中積極響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
《電視采訪與寫作》課程的改革實踐,應從以上三方面進行把握,讓學生深刻領悟新聞專業(yè)主義的認知觀念。
1.夯實新聞寫作功底
以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為例,目前的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電視采訪與寫作》課程是給大二學生開設的一門課程,在該課程完成講授之后,再也沒有相應的采寫課程作銜接,也就是說,剩余的兩年時間學生基本上再無采寫方面的實操機會,等到大四學生進入媒體機構進行專業(yè)實習時,難免會感覺已經將之前學習的知識忘記了一大半,致使在媒體機構中感到力不從心,無法快速上手。鑒于這種情況,可以適當對課程標準做以調整,可以采用“化整為零”的方式,在大三開設配套的課程,而不是將采訪與寫作課程統(tǒng)一放在大二年級的一個學期集中上完。比如,可以在大二開設采寫課程(基礎版),先讓學生對新聞采寫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在課程內容方面可以教授學生學習消息、簡訊、通訊等基礎的采寫技巧,等學生到了大三階段,可以開設采寫課程(高階版),比如涉及到調查類新聞寫作和特稿的寫作等,這一階段的學習,是對大二學習成果的鞏固。
美國傳媒學家尼爾?波茲曼在其專著《娛樂至死》一書中描述到:社會在步入電子媒介時代,尤其出現(xiàn)了電視機之后,人們更喜歡接受具有視覺沖擊力的信息方式,并且人們長時間的接觸電子媒介,我們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像冰冷的器具一般,毫無思索的意識,思考能力將會呈直線式下降的趨勢,最終的人們將會迷失自我,整天沉浸在娛樂致死的漩渦當中,不能自拔還樂此不疲。當前新生代的受眾群體更傾向于使用手機等便攜式的電子產品查收信息,面對長篇幅的文字信息,他們更喜歡接收碎片化的信息,他們認為碎片化的推送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節(jié)約時間,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對篇幅較長的信息產生抗拒心理,更不會使用規(guī)范、準確的表達方式傳遞信息。尤其是在目前短視頻呈井噴式態(tài)勢發(fā)展的今天,致使許多人不愛寫作,也疏于寫作。筆者所帶的歷屆學生中在作業(yè)中的體現(xiàn)就是:不知如何使用文字和組織語言,使用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方式更是難上加難。比如語句中的語法使用混亂,措辭亂用等等這樣一些問題屢見不鮮。
在全媒體如此迅猛發(fā)展的今天,我們不能丟棄對基礎寫作能力的夯實,因為在任何社會發(fā)展階段,文字是語言最有力的表現(xiàn)方式,但凡文字描述缺乏規(guī)范性和準確度,拍攝的畫面再精彩,也會讓信息的內涵表達缺失信服度和體現(xiàn)蒼白感。
基于以上的分析,從印刷傳播時代到智能傳媒時代,在任何時期都不應該放棄對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和要求,近幾年的授課經驗,讓筆者體悟到當代大學生對寫作訓練的缺失,因此,《電視采訪與寫作》課程在之后的授課過程中,不但不應該疏于對寫作環(huán)節(jié)的重視,而是應該加重對寫作實訓過程的強化,除了專業(yè)必修的采寫課程之外,學校還應開設相應的選修課程,比如《公文寫作》等課程,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文字敏感度。
2.組建校內外實踐平臺
《電視采訪與寫作》該課程最大的弊端在于實踐課時太少,學生基本都是從課堂和課本當中汲取營養(yǎng)。因此,組建校內外實踐平臺就十分有必要。
(1)校內實踐方面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目前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的學生設有校記者團、校廣播站、陜服新媒體中心工作室、“能言惠道”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每個平臺的定位各有特色。校記者團的主要職責是立足校園和服務師生,負責每天的校內新聞報道和宣傳工作。校廣播站下設有三個調頻,一個是陜服青春開講103.3,該頻率每期會邀請一位優(yōu)秀學生,在節(jié)目當中為同學們分享他們的勵志事跡;另一個是聲聲不息106.1,該頻率每期會為大家誦讀經典故事,讓學生了解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最后一個是校園風采102.8,該頻率負責報道陜服每天的校園新聞,播報本周的校園工作重點以及師生共同關注的各種事情。陜服新媒體中心工作室是由學校團委牽頭,學院領導及老師帶領的一個優(yōu)秀青年學生組織,該工作室負責及時傳播學校及校園動態(tài)消息。“能言惠道”微信公眾號主要是推送學生的一些采寫圖文作業(yè)和視頻新聞作業(yè)。各個平臺側重點都有所不同,在校內為學生提供多維度的教學實踐平臺和展示機會,學生們在平臺上也做出了一些小成績。隨著微視頻勢頭的慢慢崛起,有想法的學生應自己組建團隊,因為學生們已經對電視采寫、非線性編輯軟件進行了系統(tǒng)的掌握,所以應該鼓勵學生們自己成立一些個人信息發(fā)布平臺,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學校提供給學生的這些施展空間。
(2)校外實踐方面
首先,學校應當組織學生參加陜西本地的一些大型活動,分組對重大活動進行采訪報道,比如,畢業(yè)招聘會,馬拉松比賽,各種文化節(jié)與展銷推介會等,讓學生主動在大型活動中尋找新聞線索、選擇采訪嘉賓、制作新聞作品,通過真正的新聞現(xiàn)場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掌握與鞏固。
其次,校方應積極加強和外部媒體機構合作的力度,利用“校媒共建”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與業(yè)界人士進行學習和交流,以彌補學校代課教師在實踐經驗方面的缺失問題。所以,學校應每學期安排不少于兩次的專題講座,邀請優(yōu)秀和資深的一線傳媒工作者給同學們傳遞行業(yè)前沿動態(tài)和分享工作經驗所得,一個方面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是幫助學生提早了解行業(yè)背景,為后期的職業(yè)規(guī)劃作好鋪墊。
最后,學校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去媒體單位實習,現(xiàn)階段,媒體單位的實習崗位很多,學生應先在學校提供的校內實踐平臺大展身手,然后練好基本功之后,多爭取到媒體單位實習的機會。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前 《電視采訪與寫作》課程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輕課外,重校內輕校外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那么,如何將這一現(xiàn)狀進行調整,就需要在推動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教師一方面應依據社會對傳媒人才的需要做出改變,另一方面應因材施教,將學生的學情考慮在內,形成整體思路來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法,通過對實踐教學的改革,培養(yǎng)出具有過硬采寫能力的傳媒人,是構建一套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的最終目標。
PR
本文為陜西服裝工程學院2022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度參與的課堂:《電視采訪與寫作》課程沉浸式互動模式探索”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2J014)。
參考文獻:
[1] 劉朝霞.突出學生中心創(chuàng)新電視采訪實踐教學評價方式[J].新聞研究導刊,2018,(10):26-27.
[2] 葉曉.基于媒體融合下的新聞采訪及寫作分析[J].傳媒論壇,2018,1(03):28.
[3] 韋意.融合新聞趨勢下的新聞創(chuàng)作課程改革——以“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為例[J].2020,(12):221-222.
(作者簡介:惠珊,單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職務:講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全媒體新聞實務,國際新聞與傳播 )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