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莉英?姚淑娟
摘要:法治教育一體化,在課程內容上應做到顯性法治教育內容和隱性法治教育內容的一體化,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斷層和越層。在課程實施時,應從課標與學生出發(fā),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四個方面的一體化推進縱向銜接、螺旋上升的中小學法治教學一體化。
關鍵詞:法治教育;課堂教學;一體化實施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06-0014-05
2019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在全國中小學全面使用,新一輪義務教育思政課程改革拉開帷幕。法治教育內容的強化與深化,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取代原“品德與生活”(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社會”(小學中高年級)、“思想品德”(初中)課程教學內容上的一大變化。法治教育是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重要的教學內容[1]。加強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法治教育”內容教學的研究,實現(xiàn)中小學法治教育課堂教學一體化能夠解決當前初中和小學法治課程中存在的研訓脫節(jié)、師資素養(yǎng)不高、教學系統(tǒng)性欠缺等問題,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思政課程建設內涵式發(fā)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需要。
中小學法治教育一體化是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載體[2]。太倉、常熟兩地于2019年起,以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新時代中小學法治課程一體化實施的研究”為抓手,在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明確思路,落實思政課程法治教學一體化研究措施
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法治教育”的概念,提出“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印發(f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推動法治教育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統(tǒng)化、科學化水平。2019年3月,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要求。此后,《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文件的出臺,擘畫了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新藍圖。2019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專業(yè)發(fā)展一體化建設”,為推動思政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師資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接續(xù)的過程,要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盵3]一體化就是要按照大中小學各自的特點,把每個學段都做好,使之形成一個循序漸進的序列,達成螺旋上升的階梯式發(fā)展[4]。太倉、常熟兩地立足課堂,聯(lián)合教科研,以“法治教育”為突破口,探索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一體化實施,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體現(xiàn),關系到法治社會的推進以及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
本研究涉及太倉和常熟兩地、初中和小學兩個學段?;顒佑蓛傻亟萄袉T牽頭,并由課題組核心成員和兩地中小學思政骨干教師代表共同參加。通過聆聽法治課程一體化講座、觀摩中小學校長、教師同上一節(jié)思政課、梳理法治教學內容、交流法治課程一體化的推進經驗等方式,有序推進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采用教科研訓一體化的方式,通過理論學習、主題研討領悟法治課程一體化,通過課堂觀察、課例研究打磨一體化法治課程,通過經驗交流與總結反思推廣法治課程一體化的成果。
二、顯隱結合,梳理中小學思政課程法治教學一體化內容
我們梳理了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教科書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以下簡稱《讀本》)中顯性和隱性法治內容體系,為一線思政教師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梳理顯性法治教育內容
顯性法治內容在《道德與法治》教科書中有兩種呈現(xiàn)方式:一是以法治專冊呈現(xiàn),二是在各冊教科書中以法律條文來呈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科書法治專冊分別呈現(xiàn)在六年級上冊和八年級下冊。通過研究比對發(fā)現(xiàn),兩冊教材均以“憲法”為教學內容:六年級上冊的教學意圖為初步樹立法治觀念,養(yǎng)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八年級下冊的教學意圖為以憲法精神為主線,通過全面介紹憲法主要內容,開展公民意識教育與國家意識教育,引領學生崇尚法治精神,增強法治意識。兩冊內容從簡明概括到全面細致,遙相呼應。
以法律條文呈現(xiàn)的法治教育,則分散在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各冊教科書中。據(jù)統(tǒng)計,12冊教科書中共出現(xiàn)了67條相關的法律條文,涉及《憲法》《義務教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多部法律?!蹲x本》中也有顯性的法治教育內容,如小學高年級第7講“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明確闡述了“法律是什么”“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立規(guī)矩、講規(guī)矩、守規(guī)矩”等。
(二)挖掘隱性法治教育內容
隱性法治教育內容是相對于顯性法治教育內容而言的。受篇幅的限制,一些法律條文不一定能在教材中體現(xiàn),但其教學主題與內容涉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可以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挖掘教材中隱性的法治教育內容,并將其滲透到相關教學活動中,能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使法治教育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這樣的法治教育更為自然生動,有說服力,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課題組成員梳理出18冊《道德與法治》教科書和3冊《讀本》各單元課文中內含的法治教育元素540處,收集了相關的法治教育資源(含案例、視頻、繪本等)620多個。例如《道德與法治》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節(jié)假日”第1課《假期有收獲》,教材內含的法治教育元素包括:安全意識教育、交通規(guī)則教育??梢越Y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規(guī)定“12歲以下的兒童不準在道路上騎自行車”和《小學生防溺水措施六不準》等,開展相關法治教育。
通過法治教育內容的梳理,挖掘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觀念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元素,為幫助教師落實法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憲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的理念奠定了基礎。
三、由淺入深,推進中小學思政課程教學一體化變革
一體化是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基本指向,具體表現(xiàn)為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課程評價的一體化[4]。在梳理出義務教育階段思政課程中法治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太倉、常熟兩地教研室組織中小學一線思政骨干教師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課程教學一體化的變革探究。
(一)基于課標,教學目標一體化
基于《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四個學段五大素養(yǎng)的培育目標,中小學思政教師制定的本年級、本單元、本課文法治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身心特點相適應,與課程內容相吻合。教學目標圍繞內容,教學目標反映教學內容。不同學段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有所不同,但呈現(xiàn)螺旋上升的關系。教學目標一體化設計促進學生在情感認知中肯定法律價值,樹立法治觀念,形成法治思維,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習慣,落實到法治行動中,最終確立法治信仰(見表1)。
小學和初中的法治教學目標各有定位,螺旋上升。小學的重點在于啟蒙學生的法治意識,初中的重點在于打牢法治思想基礎。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第9課《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時,教學目標之一為引導學生了解依法維權的途徑:求助、自助和收集證據(jù),初步培育學生依法維權的法治素養(yǎng)。而在教學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第3課《公民權利》時,教學目標之一為引導學生知曉并體驗維護權利要遵守的程序:協(xié)商、調解、仲裁、訴訟,打牢學生依法維權的思想基礎,培育學生依法維權的基本能力。
(二)基于教材,教學內容一體化
為了克服中小學法治課程教學內容的重復、斷層和越層等難題,應統(tǒng)籌各學段法治教學內容,著力構建以憲法教育為核心的法治課程內容總體框架,突出整體性,聚焦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提升學生法治素養(yǎng)。用整體性思維合理構建有層次、可銜接、能融合的綜合教學內容體系,體現(xiàn)各學段教育的差異性、關聯(lián)性,克服學段脫節(jié)錯位、結構斷層、協(xié)同不足等問題。
小學階段的法治課程比較簡明,著重“面”的廣度,初中的法治課程內容深入、細致,要在“點”上深入。這樣內容上的分層遞進、逐級進階有利于構建“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課程體系。例如小學五年級上學期《讀本》第7講“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就是從“面”上讓學生了解法律是什么,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治理一個國家關鍵是要立規(guī)矩、講規(guī)矩、守規(guī)矩等。教師在教學時不必深究,避免越層。有了《讀本》教學的補充,在六年級上冊法治專冊第一單元“我們的守護者”第1課《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和第2課《憲法是根本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五年級上學期《讀本》所學,有些內容可適當簡化,不必重復。同樣,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第9課《法律在我們身邊》和第10課《法律伴我們成長》時,教師要在小學學習的基礎上,注意結合學生認知深度,做好教學內容的取舍,打牢學生法治思想的基礎。
(三)基于學情,教學方法一體化
小學的法治教育受教師兼課過多、專業(yè)不強、精力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存在照本宣科、簡單說教、形式單一的現(xiàn)狀。初中的法治教育受應試教育和前幾年小學品德課程中沒有系統(tǒng)法治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呈現(xiàn)畫重點、背知識點的機械枯燥學習現(xiàn)狀。小學和初中的法治教學方式應相互借鑒,根據(jù)學生認知特點的差異,做到方法得當、相互銜接、縱向貫通,以生動、走心的方式培育中小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如圖1)。
小學生對周圍新鮮事物好奇心強、接受性強,記憶力好,可采取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的教學方式,如故事教學、情境模擬、角色扮演、觀看時事新聞視頻、情景劇表演等。初中生的抽象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在教學時可采用案例研討、法治辯論、價值辨析等教學方法,把法律知識與法治事件、現(xiàn)實案例、常見法律問題緊密結合起來,強調學生的參與、互動、思辨。如太倉、常熟兩地中小學思政教師對同一個主題——“規(guī)則教育”的教學有所不同。小學低年級的思政教師在執(zhí)教《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班級”第6課《班級生活有規(guī)則》時,采取了極富童趣的活動,如“班級生活放大鏡——找一找班級中講文明、守規(guī)則的方面和有待改善的方面”“我們來把‘約定做文明棋”等。小學高年級的思政教師在執(zhí)教《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5課《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時,則用了較多的圖片、視頻等案例資源,比對了公共秩序好與不好的不同后果,引導學生明確建立良好公共秩序的意義,樹立積極參與公共生活、構建有序和諧公共生活的法治意識。初中的思政教師在執(zhí)教《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時,則緊緊圍繞“社會生活需要有秩序,而良好的秩序又需要規(guī)則”這個觀點,以“徐某購買了武昌站到鄂州站的車票,卻未下車,也不補票,繼續(xù)乘坐該車至上海站”這一案例貫穿全課,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價值辨析,培育法治思維。基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思政一體化理念的教學設計與實施,讓每一個學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到位不越位,入腦、入心,受到學生的喜愛,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基于成長,教學評價一體化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上課、完成作業(yè)、經常得到分數(shù)——這一切絕不應當成為用來衡量、評價一個人的唯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 [5]。在課題研究初期,太倉、常熟兩地對1000名中小學生、100名中小學思政教師發(fā)放了《中小學生法治教育情況調查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小學階段由于教師多為兼課,過程性評價較為隨意,少數(shù)學校、班級有期末測試,大部分學校、班級以制作小報、作品等方式考核學生品德學習情況,教學評價體系不全。初中的教學評價大都以單一的紙筆測試為主要形式,評價缺乏過程性、激勵性與多元性。經研究,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中小學法治教學評價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
小學與初中的教學評價均要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統(tǒng)一的原則。通過觀課和研課,我們認為小學教師適合采用“奪章爭星”“作品展示”“日記周記”“藝術性語言評價”等與觀察、訪談、學習工具單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初中教師基于目前的中考升學,適合采用紙筆考試為主,調研報告、小論文等為輔,與作業(yè)、實踐探究、考點解析相結合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中小學法治課程評價一體化的研究,注重兩個學段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統(tǒng)一,更注重中小學教學評價的多樣性與融合性。比如,小學教師在執(zhí)教《公共生活靠大家》一課時,采用“觀察”“訪談”評價方式以檢查學生在公共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宗旨,初中教師也可以借鑒。初中教師在執(zhí)教《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采用的作業(yè)(調查社會某一行業(yè)的工作規(guī)范),小學教師也可以嘗試,做到評價方法的相互借鑒,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統(tǒng)一。
跨區(qū)域、跨學段的中小學法治教育課堂教學一體化實施的實踐研究突破了傳統(tǒng)教科研封閉、單一的研究模式,通過實驗學校示范帶動,以學術探索指明方向,用中小學思政教師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進法治教學的一體化,能夠推進學生學習方式的一體化變革。法治課程一體化實施促使學生做中學,由淺入深,從低到高,推動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有利于學生法治觀念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推動法治教育由一般的普法活動向系統(tǒng)的學科教學轉化,由傳授法律知識到培育法治觀念核心素養(yǎng)的轉變。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德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用書六年級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15.
[2]沈莉,張華.中小學法治教學一體化的四位建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18.
[3] 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光明日報,2022-04-26(1).
[4]馮建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內容要求與推進措施[J].課程·教材·教法,2023(2):59.
[5]張萬祥.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1):357.
責任編輯:趙赟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新時代中小學法治課程一體化實施的研究”(D/2020/02/178)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1-23
作者簡介:胡莉英,太倉市教師發(fā)展中心小學道德與法治教研員,正高級教師,姑蘇教育領軍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姚淑娟,常熟市海虞初級中學,高級教師,姑蘇教育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