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盼盼 陳華
問題是激發(fā)學生語文思維、探究的動力引擎。問題導學是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策略,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論。問題導學,是一種以問題為載體、媒介、平臺,以引導、啟發(fā)、點撥等為策略的一種教學方式。正確應用問題導學,要求教師要深入解讀教材文本,要了解學生的具體學情。作為教師,要立足于課程、教材、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設計研發(fā)問題、利用問題。通過問題驅動學生的語文學習,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文本是教師實施問題導學的原點和歸宿。所有的問題設計、研發(fā),都必須依托文本、從文本出發(fā)。農村小學語文教輔資料相對缺乏,這就要求教師要牢牢把握語文教材文本,深入研讀語文教材文本。對于農村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教輔資料的缺乏、缺失是一件“幸事”,因為它讓語文教師超越了相關的成見、偏見,能超越傳統(tǒng)的、權威的觀點。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能直面語文文本本身,能超越固有的文本解讀慣習。立足于文本本身、從文本本身出發(fā),能讓教師設計研發(fā)的問題更具有個體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比如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松鼠》這一篇文章時,筆者立足于文本的文體特質(該文章是一篇科普說明文),首先要讓學生讀懂、理解;其次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感知、欣賞、評價。教學中,不僅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寫了什么”,更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是怎樣寫的”“課文為什么這樣寫”等。教學中,筆者還借助于問題引發(fā)學生的反思、評價,“文章怎樣寫才能寫得更好”等。當然,這些問題都著眼于文本本身,而不是讓學生獲得概念性的認知。教學中,筆者按照文本的順序,設計了一個個的問題,構建了有效的問題串、問題鏈、問題群。如“課文中介紹的松鼠,有哪些地方討人喜歡?”“你認為松鼠的哪一個方面最討人喜歡?為什么?”“課文是如何寫松鼠的討人喜歡的?”“著眼于文本,你認為課文中哪些地方的語言描寫特別,討人喜歡?”“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一些關于松鼠介紹的詞條,課文中有哪些地方與之對應?”“松鼠討人喜歡,《松鼠》這一篇課文討人喜歡,如何才能讓《松鼠》這一篇課文更討人喜歡?”這樣的問題鏈,引導學生逐步地、深入地解讀文本,不僅關注文本的內容,而且關注文本的寫作形式;不僅關注文本整體,而且關注文本中的細節(jié)。
“文本是教師語文教學的依托,也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依托?!绷⒆阌凇拔谋尽?,設計、研發(fā)、應用“問題”,要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問題的文本導學功能,彰顯問題的文本導學價值。文本不僅僅是靜態(tài)的,文本更是開放的、動態(tài)生成的。文本導學,就是要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度理解。用問題驅動、引導學生的語文學習,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飽滿、更多元,讓語文課堂更豐富、更立體。
文本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了可能,而要將這種可能轉變?yōu)楝F(xiàn)實,離不開學生的經驗、已有認知等的支撐、支持,離不開、繞不開學生的具體學情。學生的具體學情不僅包括學生的語文學習的普遍心理規(guī)律、認知特征等,更包括每一個學生的語文學習的認知特質、傾向、風格等。立足于學生的語文學習具體學情,設計、研發(fā)、應用相關的問題,能讓問題導學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
語文教育家崔巒先生曾經這樣批評語文教學,“我們的很多老師的課堂提問不是從學生中來,不是從學生的質疑問難中來,因而問題就缺乏有效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生的具體學情,把握并應用學生的具體學情。比如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的《珍珠鳥》一課,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小珍珠鳥還會與作者有哪些相處的畫面?學生的這一問題不僅僅指向了文本閱讀,而且還指向了文本寫作。為此,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寫了哪些畫面?作者為什么僅僅寫這些畫面?通過深度研討、交流,讓學生認識了文本“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認識了“突出重點”的寫作技巧等。在此基礎上,筆者激發(fā)學生的文本思維、想象:小珍珠鳥還會怎樣地親近“我”?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性交流,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資源等。通過研討、交流,學生能展開合理性的想象,并將合理性的想象寫出來。在對文本的空白想象、補充、仿寫、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文本思維力、想象力得到了提升。同時,學生對文本寫作的“詳略處理”“重點處理”等相關技巧也有了全新的認知。關注學生的具體學情,就是要求教師的語文教學要從學生對文本的質疑出發(fā),從學生的文本認知困惑、思維障礙等出發(f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的情境,領略作者的寫作秘妙等。
學生的具體學情是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鼓勵學生質疑,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看法、主張等。這不僅僅是培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更是培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要鼓勵學生提問、質疑,從學生的問題中捕捉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想象等動態(tài)學情。
學生的語文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的對話過程。在語文教學中,師生、生生、生本之間展開著連續(xù)的、不斷的、高質量的對話。作為教師,要立足于對話中的動態(tài)生成,設計、研發(fā)、應用相關的“問題”,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文本思維、想象。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強化教學預設,更要注重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的動態(tài)生成。作為教師,要修煉自我的語文教學機智,錘煉自我的語文教學藝術,讓自我的語文教學始終閃現(xiàn)著一種智慧、靈動的品性、品格。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寓意深刻的文本。而學生由于認知、年齡等特征的影響,對一些文本的主旨認知不足。為此,教師要及時跟進學生的語文學習,主動、適度地介入學生的語文學習,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有方向、有動力。要及時捕捉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動態(tài)生成,幫助學生掃除自我的認知障礙,讓學生對文本獲得深刻性的理解。如教學《巨人的花園》這一篇課文的時候,筆者與學生對話,生成了很多的趣味性的問題,如“巨人的花園開始是什么樣的?“巨人回來后,花園又變成什么樣子?”“巨人為什么要禁止孩子們在花園中玩?”“孩子們的離開為什么讓花園不再美麗?”“巨人做出了怎樣的決定、改變?”這樣的一些問題鏈、問題串、問題群,是一種應和著文本的故事情節(jié)走向的問題,是自然而然生發(fā)出來的,是師生在共讀文本的過程中自然流淌著的思維溪流。作為教師,要充分應用這些自然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漸走進文本的靈魂深處,認識文本的寫作主旨。
問題導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作為教師,要注重問題的設計,注重學生提出的問題,注重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成為驅動學生語文思維、想象的動力引擎,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載體、媒介。實踐證明,“問題導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語文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本文系江蘇省泰州市教育學會“十三五”課題“農村小學語文課堂問題導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tzjyxh2020204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江蘇省泰興黃橋小學教育集團十橋校區(qū)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