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張璨 蔣立平
摘 要:唱歌游戲一科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游戲相結合,讓兒童通過唱歌、表演、游戲、舞蹈、律動等方式,切身感受歌曲內涵及其所帶來的美的感受,充滿童真童趣。本文追溯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唱歌游戲教科書中的舞蹈語匯,并總結其對今天的音樂教育的啟發(fā)意義。
關鍵詞:唱歌游戲 舞蹈語匯 教育功能 教學方法 教材
一、近代唱游與唱游教材
唱歌游戲,即唱游是寓音樂教學于游戲之中,有效地培養(yǎng)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兒童對音樂節(jié)奏、韻律的感知力、身體的協(xié)調能力,對音樂語言的理解力,增強學生的群體意識。唱歌游戲一科,包含著小學低年級的音樂、體育兩科。1936年頒布的《修正小學音樂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把一、二年級的音樂課與體育課合并為唱游課的規(guī)定,而且也規(guī)定了學習時長,明確了唱游課的地位。[1]唱游不只是唱歌、表演、游戲、舞蹈等技能的修養(yǎng),最重要的是美感情緒的陶冶,因此,除了唱歌、表演、舞蹈等練習外,更應注意唱歌、表演、舞蹈的欣賞,以涵養(yǎng)兒童的情緒、陶冶兒童的美感、增強兒童對唱歌表演以及游戲舞蹈的樂趣,使兒童能夠自然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唱游教材的排列方法須符合兒童的年齡以及學習能力,注意他們的身心健康及發(fā)展(見表1)。
唱游教材的分配也應依據學習的難易程度逐年增加,什么階段學習什么內容是非常重要的(見表2)。
二、近現(xiàn)代唱游課程的指導
在唱游課程指導前,應依據年級設置所對應的教材和歌曲,明確學習此歌曲以及加入此舞蹈動作的目的,并設定教授次數及時間。
在教授過程中,首先應做好準備工作,喚起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其次在動作教授時,應該依據學生的年齡因材施教。幼稚生的年齡在四至六歲之間,各種器官發(fā)育不成熟,不能辨明歌曲與動作的含義,應使他們觀察教師的示范來效仿。小學一、二年級的兒童身心逐漸發(fā)展,能力逐漸增強,可使其由直觀模仿轉向以自我發(fā)展為中心。教師在全部教完之后,若發(fā)現(xiàn)學生有錯誤要及時糾正,最后可跟著伴奏,邊歌唱邊表演動作。
唱游教材里面有的只教唱和表演,有的除教唱與表演外,還有講故事或講解游戲規(guī)則。一般的教法,是先將歌曲教熟練后,再教表演或游戲規(guī)則,如果是有故事的教材,就先講故事后教唱曲,再教表演。在教唱游表演時,應該先做準備活動,讓兒童學習如拍手、走步、跑、跳、上山、搖船、鴨行、鳥飛、兔子跳、老人走路等動作,學會這些動作后再加入其他動作,使兒童更容易接受。
三、唱游課程的具體發(fā)展
1949年潘伯英編著的《小學唱游教師手冊》明確將唱歌游戲的教材分為欣賞、表情唱歌、游戲唱歌、聽音動作、擊節(jié)樂、舞蹈、游戲七類,本文主要研究游戲唱歌一類。按時間段分為唱游課程的萌芽期(1911年以前)、唱游課程的形成期(1911—1936年)、唱游課程的曲折發(fā)展期(1937—1949年)。
(一)唱游課程的萌芽期(1911年以前)
在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思潮的影響下,清政府于1900年提出廢除科舉舊教育制度,開辦新型學校,即“學堂”,學堂里設有唱歌課,即“樂歌”。早在晚清政府時期,分別于1902年和1904年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和《奏定學堂章程》中,就已經規(guī)定了將音樂納入官學教育體系,并設有體操一科。[2]民國初年,教育總長蔡元培明確把音樂列為美感教育,規(guī)定音樂成為必修科目并發(fā)表“以美育代宗教說”,突出強調了美育應在學校教育中發(fā)揮最大作用,主張保持孩子的天性,以培養(yǎng)全面自由發(fā)展的人為教育目標。[3]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蔣維喬于1906年編著《唱歌游戲》一書,在書中明確說道:“使生徒忍裁制之小苦,以求競勝之大樂?!逼渲械挠螒蚨紴閷W校課程所用,大致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以唱歌為主,輔以動作,唱一句做出所對應的動作指令,使學生身心愉悅。例如《揖讓》,此游戲是為了讓學生學禮儀、懂禮貌。開始令下達時,唱歌詞“我與你大家都是同胞好兄弟”,第二名學生向中間走,唱道“好兄弟當初也曾行過見面禮”,中間的學生向前走,恭敬行一禮,此時中間也同時鞠躬行答復禮。在《短艇競走》中,起始口令下達時唱第一句歌詞,一縱隊和二縱隊報數,各向左向右轉,方向相對,在唱第二句歌詞時兩組對向進行,交換位置(一號生由二號生前通過),唱到第三句歌詞時再相向而行,唱到歌詞最后時都緊握前面學生后背的帶子,做好競爭的準備。
第二種是純以競爭為主,先把整首歌曲唱一遍,歌曲唱完,競爭開始,從游戲中習得能力,強身健體。此書以競爭為主的唱歌游戲較多。例如唱歌游戲《運球》中,起始口令下達時,兩隊牽手唱歌而行,歌曲唱完時停止,走進口令下達時,各學生將有本隊標記的球一個個撿起,快速投到籠內,若競爭中誤將別人隊的球投到自己籠內時,其隊就失去了競爭的能力。最后評比,哪隊籠中的球多即為獲勝隊。此類唱歌游戲還有很多,如《籠球》《送球競走》《豆囊競爭》《跳繩》《群龍奪球》《蛇目競走》《落帽游戲》《旱路進軍》《盲人伏球》《電報》《織女》《智仁勇》《拾果》等。
此書編著時間較早,歌曲旋律較簡單、歌詞朗朗上口、游戲內容較容易,還附有插圖便于學生理解游戲規(guī)則。
當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生產力的進步,西方資本主義不斷向外尋求其進一步發(fā)展所需要的市場和資源,將魔爪伸向了中國。徐紹曾于1907年編著的《表情體操教科書唱歌游戲》中明確說明其編寫目的在于激起兒童軍事思想,涵養(yǎng)兒童德行,鼓舞活潑精神,喚起國民思想,與時代相符。此書中所有歌曲均為軍旅題材作品,每一首作品都設有大旨和動作兩類:大旨說明了歌曲用途是什么,模擬了什么場景。例如作品《體操》中,是用來模擬體操訓練時的場景以及戰(zhàn)士臨戰(zhàn)時勇猛前進毫不怯敵。在動作上大多是將歌詞中的一個字或詞來進行動作表演,例如《體操》中,在唱到“男”這個字時,兩臂向前平舉,四指頭握拳,大拇指直出在上,唱到“志”這個字時兩臂向上高舉(此時兩手握拳)……本書中還編有另一篇《體操》,除器械從徒手增至執(zhí)木環(huán)一枚,左手木環(huán)垂下,動作也從手上動作變成加入木環(huán)的動作,兒童在學習時可以先學徒手的再學加入器械的,由易到難。
(二)唱游課程的形成期(1911—1936年)
辛亥革命時期,軍閥割據混戰(zhàn),社會矛盾一觸即發(fā)。在這種背景下,教育界將教育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緊密結合,在教育律令、理念、體制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革新,封建的傳統(tǒng)教育逐步讓位于近代化的新式教育,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雛形就此形成,對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革和社會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敬熙編著的《唱歌游戲(乙編)》于1934年出版,本書主要適用于小學低年級,記載了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唱歌游戲各20篇,共40篇,最后還附有簡譜,便于兒童的演唱。
本書要求在唱游前先做好準備,例如隊形、場地、道具、準備動作等。如歌曲《捉青蛙》,在開始前先在室內地上拿粉末倒一個圓圈,讓一兒童蹲在圈中做青蛙,其他兒童環(huán)立四周。其次就是向兒童介紹游戲規(guī)則及動作,在歌曲《捉青蛙》中兒童先唱一遍歌,唱完后分頭走近粉圈,去摸青蛙,青蛙看到他們走近粉圈時,便可以去拍他,但是不許追出圈外,被拍到的兒童則做下一次游戲時的青蛙,唱完一遍歌曲后再進行游戲。還有許多這種形式的歌曲,例如《快快種痘》《誰敢同我比一套》《一顆蛋》等。還有的歌曲則是邊唱歌邊進行游戲,例如《走進凱旋門》《臂兒挽挽向前走》《來來往往》《快樂唱歌》《全家的人》等。
在教育革新的背景下,此書的內容能更好地適應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依據年齡的高低分為兩個不同的年級,游戲唱歌內容的難度也依據年齡設置由易到難。
蒲愛德于1935年編著的《兒童唱歌游戲》,受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影響,開始吸納西方的優(yōu)良文化。此書內容可分為七種:早晨詩與贊美詩、圣誕詩、指頭玩耍法、四季歌、雜歌、玩耍詩、辭別詩。
早晨詩與贊美詩有《問安歌》《開班詩歌》《小孩睡覺歌》等;圣誕詩有《快樂唱歌》《天使贊美》等;四季歌有《慶四季》《蜜蜂》《你能知道多少星》等;雜歌有《愛我兄弟》《孩童睡覺》《愛恨歌》等;辭別詩有《放假歌》《離別詞》《送別曲》等。
以上五種均為純歌曲不配任何動作,指頭玩耍法和玩耍詩則為唱歌游戲,富有趣味。指頭玩耍法中的《行見面禮》是將學生分為甲乙兩行,唱第一行時各用兩手做打招呼的動作,唱到第二行時都按詩意行鞠躬禮,第三行頭一句,用兩手向前做打招呼的動作,唱到第四行時,學生一對對手向上舉,手拉手交換位置,整首歌的動作均是用手完成。此類歌曲還有《月亮歌》《學數歌》《小兒游玩歌》《好朋友》等。
玩耍詩唱歌游戲有《搖鈴歌》及聽聲抓人,《拍手之詩》即跟著節(jié)奏拍手,《奇怪人》即將東西放到水中猜是何物,《一同玩?!芳匆蝗碎]眼,一人跑,猜是誰跑的,《使耳聽音》即一人閉眼,一人向閉眼者問好,猜問好者是誰,《小球狡猾》邊唱歌邊傳球,最后讓一人猜小球在誰手中。
(三)唱游課程的曲折發(fā)展期(1937—1949年)
鄧鑄成編著的《唱游教材與教學法》于1947年出版,本書內容有唱游歌曲100首(含兩首歌劇)、進行曲16首,除了作為幼稚園和小學教材外,也可作體育師范研究資料,更可作為父母及家庭保姆教育兒童的工具。
本書還附有隊形排列圖和步伐說明,簡潔明了。其中,圓形最有利于兒童的活動,例如在唱歌表演時,兒童們站成圓形隊伍,彼此可以互相看見,唱起來表演起來時更有利于交流,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步伐包括對足尖步、足尖跑步、跑跳步、橫步、踏跳步、滑冰步、屈伸步、滑步、足跟步、馬跳步等。如足尖跑步,就是兩腳腳后跟抬起,用足尖跑,同時膝關節(jié)與踝關節(jié)須放松,略微帶跳,步子宜短(一拍兩步);跑跳步就是左腳或右腳跳起,隨即踏下,同時另一條腿的膝蓋上舉。
書中的歌曲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動作都是依據歌詞和旋律節(jié)奏創(chuàng)作的,另一類是動作是依據歌詞但不依據旋律節(jié)奏創(chuàng)作的。
(1)動作都是依據歌詞和旋律節(jié)奏。例如歌曲《早起》,第一句歌詞“大天白亮”,做出所對應的動作:兩只手別在背后,仰頭看天從左看向右。第二句“快快起床”,兩只手握拳向上舉,慢慢從兩側落下伸懶腰。第三句“穿鞋著衣”(兩拍)做左腳提起,上身前屈,兩手由左腳尖向后移到腳跟處,做穿鞋的動作,(兩拍)上身直立的同時將左腳放下,兩手放在胸前做穿衣服的動作。第四句“開門推窗”(兩拍)兩手放左前方,做開門的動作,(兩拍)兩手再放右前方,做推窗的動作。此類歌曲還有《上學早》《功課完畢》《小猴》《小弟弟》《起身早》《叮叮當》等。
(2)動作依據歌詞,但不依據旋律節(jié)奏。例如《滾錢環(huán)》第一句“推推錢環(huán)玩玩”,對應動作全體向左轉,右臂向下伸,上身稍向前屈,左腿開始向前跑八小步,做推錢環(huán)的動作。第二句“滾錢環(huán)玩玩”,動作同前一句,但方向相反。第三句“推著錢環(huán)直轉”,仍做推錢環(huán)的動作,同時左腳起向左后方轉一周。第四句“追錢環(huán)直喘”,左腳起在原地跑三步,再右手扶胸,左手叉腰,同時兩膝微屈,仰頭做喘氣的動作。此類歌曲還有《先生你早呀》《蝴蝶》《旗子飄飄》《嗎哈哈小羊》《跳過去》等。
書中還收錄了兩部歌劇《拔葡萄》和《狼和羊》,在表演時首先應向兒童講明歌劇的故事,其次介紹扮演的人物和用具的設備,最后進行表演,依據歌詞內容和節(jié)奏,邊唱邊表演。這表明隨著西方教育傳入中國,中國的教育開始由傳統(tǒng)教育向近代教育轉型,編著內容越來越豐富,開始出現(xiàn)具有角色和故事情節(jié)的歌劇。
《小學生唱游集》一書編著于1949年,涉及唱游種類較多,內容較為成熟。該書將唱游分為唱歌游戲類、唱歌表情類、唱歌舞蹈類、競技游戲類、追逃游戲類、球類游戲和其他。唱歌游戲類有《兒童團站崗》《洞口里的小兔子》《許多大魚》《搭個圓圈就跳》《躲在朋友家里》《小小老鼠》等。在這類唱游歌曲中首先會設有隊形及隊形圖,提供了演唱歌曲的曲譜,最重要的是設有明確的游戲規(guī)則。唱歌表情類有《我是做了××》《樂器表情游戲法》《蠶》《五雙小麻雀》《參加兒童團》,它們都依據歌詞和節(jié)拍做出相應的動作。唱歌舞蹈類有《舞蹈的幾個基本步子》,講述了舞蹈的幾個基本步子并畫有示意圖,附有動作解說,可更直觀地學習基本步伐?!镀呷宋琛窚蕚鋭幼魇钦境梢粋€圓圈,再依據歌詞每八個八拍跳出所對應舞蹈?!秲和栉琛樊嬘嘘犘问疽鈭D,此唱歌舞蹈主要以變換隊形為主。競技游戲類有《克復據點競賽》《坦克車作戰(zhàn)》《牢記敵人》《騎兵賽跑》《騎兵作戰(zhàn)》《過橋》《傳旗》《仙人打鼓》《攜手競走》《三足競走》等。追逃游戲類有《軍民合作》《日下踏影》《拍背追逐》《軍民合作力量大》,設有人數、玩法及注意事項。球類游戲有《小棒球》《保護解放區(qū)》,都說明了人數、用具、準備活動、具體的玩法以及示意圖,便于理解。其他有《找朋友》《渡過艱苦關頭》《搶碉堡》《摸據點》,與前幾類基本相同,都設有人數、玩法、規(guī)則。
四、近現(xiàn)代唱游教育應遵循的要求
在唱游時要遵循唱游課有唱有游、邊唱邊游、唱游結合,在唱中動、在動中感受音樂的原則。[4]內容依據兒童年齡的高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動作的編制應格外注意兒童的生理特點,切不可為了偏求美觀,忽視了兒童的體力,將動作編得花巧復雜,使兒童勉強地表演,累得他們精疲力盡,非但無益、反而有害,與唱游教育的目的相違背;唱游內容的設計應在學生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上進行,應適當地調整內容的難易程度,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熱情歡悅的狀態(tài)中實現(xiàn)教學目標。應盡可能以學生的日常生活、身體活動和對周圍世界的體驗為依據,創(chuàng)造出一些兒童喜愛并能感受的音樂游戲,在音樂教學中加以應用。
五、新課標對于唱游教材的吸收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發(fā)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調育人為本,依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培養(yǎng)要求,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培養(yǎng)目標。[5]其中,正式公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藝術教育正式進入“核心素養(yǎng)”時代。
新課標明確規(guī)定在音樂學科中,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這四大能力的融合鑄造了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生還要體驗音樂的情緒與情感,了解音樂的基本特征,感知音樂的藝術形象,對音樂產生興趣,在音樂體驗中喚起愛黨、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初步具有樂觀的態(tài)度以及對身邊人的友愛之情[6];能積極參與演唱、演奏、歌表演、律動、音樂游戲、舞蹈、戲劇表演等藝術活動,積累實踐經驗,在各種藝術實踐中初步建立規(guī)則意識和合作意識;對音樂有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在探究聲音與音樂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在一、二年級音樂課程中設置了“趣味唱游”這一學習任務,顯示了近代唱游教科書的影響至今不衰。新課標提出,趣味唱游是融合了歌唱、演奏、聲勢、律動、即興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種形式及其活動內容,以趣味化游戲的方式開展的音樂活動。唱游是低年級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要形式,是“游戲”和“教學”的巧妙結合,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提出的,是指在常規(guī)的教學中加入一些游戲化的活動內容。唱游教學的過程是實現(xiàn)課堂美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豐富有趣且適契教學內容的唱游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7],提高學生注意力,使課堂變得活躍生動,同時,教師應以生為本,化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促使學生更好地發(fā)展。
六、結語
唱歌游戲一科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游戲相結合,讓兒童通過唱歌、表演、游戲、舞蹈、律動等方式,切身感受歌曲內涵及其所帶來的美的感受,充滿童真童趣。兒童正處于身心發(fā)育期,天生愛好游戲,他們的成長更是離不開游戲,游戲不僅可以使其身心各部分得到均衡發(fā)育,還可以教育兒童遵守規(guī)則,培養(yǎng)其公正、和平、守法以及友好合作等優(yōu)秀品德,音樂可以涵養(yǎng)兒童的情緒、陶冶兒童的美感、增強兒童對唱歌表演以及舞蹈的興趣,讓兒童能夠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周雪婷.民國時期學校舞蹈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2] 張雷.民國時期校園舞蹈教育芻議[J].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1):56-59.
[3] 劉博超.民國初期小學體育教學研究(1912—1927) [D].株洲:湖南工業(yè)大學,2022.
[4] 陳昌紅.淺談小學唱游課教學[J].中國音樂教育,1995(5):11-12.
[5] 羅曉慧.民國時期小學音樂教科書研究(1912—1937) [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6] 朱敬東,李夢儒.藝術課標(2022年版):錨定以美育人、啟智潤心新航標[J].中小學管理,2022(6):31-34.
[7] 孫麗麗.“雙減”背景下小學音樂游戲式教學實踐探索[J].中國音樂教育,2022(4):35-40.
基金項目:2022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一般項目暨江蘇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重點項目“新課標背景下中國近現(xiàn)代唱游教科書研究” (202210323045Z),淮陰師范學院2023屆本科生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團隊培育對象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通訊作者:張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