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韓毅,許艷子,黃燕飛
深圳市南山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 深圳 518054
恙蟲病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感染引起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傳染源為鼠類,恙螨是其唯一的傳播媒介。該病可引起高熱、焦痂或潰瘍、淋巴結腫大、皮疹等癥狀和體征,嚴重時可導致患者器官衰竭或死亡[1]。自1948 年廣東省報告我國首例恙蟲病病例以來,該省一直屬于恙蟲病的自然疫源地,且恙蟲病報告數逐年增多,流行范圍逐漸擴大[2-3]。深圳市南山區(qū)近年來恙蟲病報告發(fā)病率均高于深圳市其他行政區(qū)域[4-5],為了解該地恙蟲病的流行分布特征,本研究對南山區(qū)2011—2021 年的恙蟲病報告病例進行流行病學分析,為今后該地區(qū)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參考依據。
1.1 數據來源 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收集報告時間為2011 年1 月1 日—2021 年12月31 日、現住址為深圳市南山區(qū)、臨床診斷或確診為恙蟲病的病例。采用《恙蟲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中的個案調查表收集病例信息。人口數據來源于深圳市南山區(qū)統計局。
1.2 描述性分析 利用Epidata 3.0 軟件錄入恙蟲病個案調查表,使用Excel 2016 軟件進行數據整理,采用R 4.1.1 軟件對三間分布及病例就診方式、臨床癥狀、暴露方式等特征進行分析。
1.3 時空聚集性分析 利用SaTScan 9.6 軟件,通過時空掃描分析,選擇Poisson 概率分布模型,以年為時間單位,以社區(qū)為最小空間單位,構建掃描窗口,掃描窗口為圓柱形,計算窗口內外對數似然比(log likelihood ratio,LLR),通過蒙特卡羅法進行窗口內外差異性的比較,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LLR最大的為Ⅰ級聚集區(qū),其次是Ⅱ級聚集區(qū),無統計學意義的為未分類聚集區(qū)。
2.1 流行概況 深圳市南山區(qū)2011—2021 年共報告恙蟲病病例181 例,無死亡病例,年均報告發(fā)病率為1.08/10 萬。各年報告病例數分別為8、28、20、8、11、26、18、20、11、19 和12 例,報告發(fā)病率分別為0.69/10 萬、2.28/10 萬、1.53/10 萬、0.58/10 萬、0.74/10 萬、1.66/10 萬、1.10/10 萬、1.17/10 萬、0.63/10 萬、1.05/10 萬和0.66/10 萬。
2.2 時間分布 報告病例主要集中在5—11 月(91.16%,165/181),報告病例數較多的月份依次是6 月(20.44%,37/181)、8 月(16.02%,29/181)、5 月(14.36%,26/181)和10 月(12.71%,23/181)。見表1。
表1 2011—2021 年深圳市南山區(qū)恙蟲病報告病例月份分布情況(例)Table 1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scrub typhus in Nansh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from 2011 to 2021(n)
2.3 人群分布 報告病例中,男性100 例,女性81例,性別比為1.23∶1。病例年齡為5~75 歲,其中40~49 歲年齡組報告病例數最多,占26.52%(48/181)。職業(yè)分布上,病例數前3 位的職業(yè)分別為工人(28.73%,52/181)、離退人員(23.76%,43/181)、家務及待業(yè)(13.81%,25/181)。其中,工人包括車間工人23 例、野外作業(yè)工人29 例(園林工人16 例、公園環(huán)衛(wèi)工人9 例及工地建筑工人4 例)。見表2。
表2 2011—2021 年深圳市南山區(qū)恙蟲病人群分布特征及暴露方式Table 2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xposure mode of scrub typhus in Nansh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from 2011 to 2021
病例的暴露方式多為戶外散步(43.65%,79/181)、野外作業(yè)(29.28%,53/181)和坐臥草地(22.65%,41/181),見表2。工人的暴露方式以野外作業(yè)為主(61.54%,32/52),包括園林維護(46.88%,15/32)、環(huán)衛(wèi) 保 潔(28.13%,9/32)和 建 筑施 工(12.50%,4/32)等。
2.4 疫點分布 報告病例中,疫點位于外地的有39 例(深圳市其他轄區(qū)15 例,廣東省其他地市16例,省外8 例);疫點位于南山區(qū)的142 例。南山區(qū)8 個街道均有疫點分布,暴露病例數前3 位的為招商街道(33 例,占18.23%)、西麗街道(27 例,占14.92%)、南頭街道(18 例,占9.94%)。
2.5 就醫(yī)方式和臨床特征 報告病例首診選擇綜合醫(yī)院的110 例(占60.77%)。首診即診斷為恙蟲病/疑似恙蟲病的93 例(占51.38%),診斷為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40 例(占22.10%),發(fā)熱查因27 例(占14.92%),其他診斷21 例(占11.60%)。
報告病例主要臨床癥狀有發(fā)熱(100.00%,181/181)、特異性焦痂或潰瘍(97.79%,177/181)和頭痛(65.19%,118/181)。特異性焦痂或潰瘍主要發(fā)病部位為腹股溝(20.90%,37/177)、腋窩(15.25%,27/177)和胸部(11.30%,20/177)。焦痂數目為1~2個。見表3。未出現特異性焦痂的4 例,均通過血清學檢查檢出IgG 抗體或病原學檢查檢出特異性基因,并結合臨床癥狀進行確診,且確診時間距發(fā)病均已超過7 d。
表3 2011—2021 年深圳市南山區(qū)恙蟲病就醫(yī)方式和臨床特征Table 3 Mode of medical treat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symptom of scrub typhus in Nansh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from 2011 to 2021
2.6 時空聚集性分析 時空掃描結果顯示,恙蟲?、窦壘奂瘏^(qū)為招商街道文竹園社區(qū),聚集時間為2017—2019 年,Ⅱ級聚集區(qū)為南頭街道南頭城社區(qū),聚集時間為2012—2013 年。見表4。
表4 2011—2021 年深圳市南山區(qū)恙蟲病時空掃描分析Table 4 Spatiotemporal scanning analysis of scrub typhus in Nanshan District of Shenzhen from 2011 to 2021
既往研究表明,2006—2013 年南山區(qū)報告發(fā)病率和報告病例數排名均為深圳市最高[5]。本次研究顯示,2011—2021 年南山區(qū)恙蟲病各年報告情況較為平穩(wěn),2012 年報告發(fā)病率最高,這與廣東省和深圳市2012 年整體恙蟲病發(fā)病率出現顯著升高的結果一致[4,6],可能與蟲媒特征、氣象因素等有關,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分析。2014 年報告發(fā)病率最低,可能是由于該年廣東省出現登革熱暴發(fā)疫情,健康教育相關工作進一步加強,市民的蟲媒預防意識得到明顯提高。時間分布上,南山區(qū)恙蟲病發(fā)病高峰主要在5—11 月,屬于夏秋型,與廣東省[6]和深圳市[4]的研究結果相似。
人群分布上,恙蟲病具有明顯的職業(yè)分布特征。有研究表明,恙蟲病高發(fā)于野外工作人群,如農民、漁民、戶外旅行者和野外作戰(zhàn)的軍人等[7-10]。南山區(qū)農業(yè)占比較低,因此該區(qū)恙蟲病報告病例數最多的是園林工人、公園環(huán)衛(wèi)工人、工地建筑工人等從事野外作業(yè)的工人,而這類工種又多為男性,這也可能是南山區(qū)性別分布與其他地區(qū)存在差異的原因之一[6,11-12]。
恙蟲病早期癥狀不典型,易與感冒、尿道炎等疾病混淆,加之醫(yī)生對發(fā)熱的鑒別診斷不熟悉,易出現誤診、漏診的情況[13-14]。廈門市一項研究顯示,恙蟲病從發(fā)病至診斷平均需要7 d[10]。本研究發(fā)現,發(fā)病后選擇去社康中心或者私人診所就診的有39.23%,首診即診斷為恙蟲病/疑似恙蟲病的病例僅有51.38%,說明南山區(qū)恙蟲病首診誤診率或漏診率較高,提示臨床醫(yī)生對于恙蟲病的診療水平有待加強。
時空掃描分析顯示,文竹園和南城頭為聚集區(qū),這兩個社區(qū)均擁有1 個超過10 hm2的市政公園。提示市民在上述區(qū)域活動或者工作時,防護意識較低,防護措施尚不足;同時,市政部門對于綠化地帶的病媒控制有待進一步加強。
綜上,南山區(qū)恙蟲病為散發(fā)流行,具有職業(yè)分布特征和時空聚集性,且容易漏診、誤診。因此,該地區(qū)今后的恙蟲病防控應該著重于市政公園等綠化地帶的蟲媒消殺與監(jiān)測,以及工人職業(yè)暴露的預防等方面,同時需要提高臨床醫(yī)生對于恙蟲病的診療水平,加強人群預防恙蟲病的健康教育。
利益沖突聲明全部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王穎負責資料分析和論文撰寫;韓毅參與流行病學調查并進行數據整理;許艷子負責研究設計和指導;黃燕飛負責流行病學調查和論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