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教學是幼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F(xiàn)代教育理念認為,在故事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幫助幼兒建立起對社會的正確認知,還需要促進幼兒情感價值觀的形成。為實現(xiàn)這一教育目標,教師要認識到故事教學的作用,采用多元化的措施優(yōu)化故事教學策略,為幼兒開展高質量的故事教學活動,促進幼兒多種思維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故事教學;幼兒園教學;作用;措施
作者簡介:陳紅(1985—),女,江蘇省鎮(zhèn)江市潤州區(qū)金山水城幼兒園。
故事教學法能夠有效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但從實際教學角度來看,部分幼兒園仍然存在故事教學模式單一、忽略幼兒情感價值觀的問題。基于此,本文重點探究故事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與作用,并從課程導入、認知沖突等多個維度提出有效的優(yōu)化措施。
一、故事教學概述及方法策略分析
(一)故事教學概述
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故事教學法是一種以兒童文學作品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方式。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通過將生動有趣的故事與幼兒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能夠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溫馨和諧的學習情境。教師結合故事情節(jié)設計多元化的集體活動,能夠有效激發(fā)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應用故事教學法時,教師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動機,如觀察幼兒是否能夠正確看待故事中各主人公的特征、是否能夠與其他幼兒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得出某個童話故事的意義等。
(二)故事教學過程設計及方法應用分析
為確保故事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充分遵循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實際學情,例如在教學活動開展前期,教師需要與幼兒搭建有效的溝通橋梁,了解幼兒近期感興趣的故事元素,以此選擇故事資源。教師需要選擇在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的可讀性故事,以此拓寬幼兒的知識面。此外,教師還需要在故事教學期間滲透美育因素,充分發(fā)揮故事的育人價值,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審美意識。
教師采用故事教學法開展教學時,不應只局限于單純的故事講授,而要充分結合區(qū)域活動,進一步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促進幼兒多種思維能力的形成。例如,教師可通過角色扮演引導幼兒開展各種情景劇活動,增加故事教學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教師還可以從宏觀角度出發(fā),設計包含體驗、欣賞、繪畫以及講述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故事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實際應用期間,教師首先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充分體驗故事主題元素,隨后通過鑒賞故事以及繪畫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以及主人公特征的感知,最后要求幼兒通過上臺講述的方式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確保幼兒能夠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從多個維度感悟故事。
二、故事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的作用
(一)滿足幼兒多元的發(fā)展需求
幼兒故事種類豐富,涉及領域相對較廣。從故事類型的角度來看,主要包括情緒管理、生活習慣養(yǎng)成、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科學啟蒙等幾大方面。以情緒管理為例,《我變成一只噴火龍了》講述了主人公阿古力無法正確管控自己的情緒而大發(fā)脾氣,最終造成了一系列可怕的后果的故事。部分幼兒通過閱讀該故事能夠從愛發(fā)脾氣的主人公阿古力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了解到“發(fā)脾氣不僅會導致自身心情低落,還會對周邊的人產生巨大的影響”,進而對發(fā)脾氣等不良情緒產生正確認知,學會合理管控自己的情緒。以生活習慣養(yǎng)成為例,故事《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以新奇且具有現(xiàn)代感的角度向讀者闡述了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意義。幼兒通過閱讀該故事能夠發(fā)掘日常生活中各種食物的不凡之處,進而改掉挑食等不良生活習慣,促進身體素養(yǎng)的提高。多種不同類型的故事不僅能夠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掌握人際交往的正確方式,還能夠提升幼兒對世間萬物自然生長規(guī)律的認知,激發(fā)幼兒對各個學科領域的學習興趣。
(二)滿足不同幼兒的心理需求
相比于傳統(tǒng)教材,幼兒繪本故事往往具有錯綜復雜的情節(jié)以及天馬行空的想象。這些題材新穎的故事能夠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滿足幼兒天真好奇的心理需求。以繪本故事《猜猜我有多愛你》為例,該故事中的小兔子用各種形容想表達出它對大兔子的愛,但它不知道,大兔子對它的愛遠比它想象得更多。這個故事體現(xiàn)了大兔子深沉的母愛,營造了溫馨和諧的母愛意境。幼兒在閱讀期間不僅能夠感受到大兔子的母愛,也能感受到小兔子對大兔子的愛,進而引導幼兒在實際生活中向自己的母親表達愛意。繪本故事《蜘蛛與糖果店》中,蜘蛛能夠準確地猜中前來的顧客要買什么糖,這極大地勾起了幼兒的好奇心。通過閱讀繪本,幼兒知道了蜘蛛的秘訣—概率,即根據顧客之前的購買規(guī)律和習慣來推測顧客這次會購買什么糖果,由此可以為幼兒將來的概率學習做好鋪墊。
(三)符合幼兒的閱讀規(guī)律以及學習特點
從思維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角度來看,幼兒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初始階段,雖然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薄弱,但對新鮮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人物特征鮮明、情節(jié)曲折離奇的故事與幼兒的閱讀規(guī)律以及學習特點相匹配,能夠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無限可能。例如,在繪本故事《沒有牙齒的大老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方式,引導幼兒首先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對故事產生初步認知。隨后,教師可以為幼兒播放一個關于老虎的紀錄片,要求幼兒根據視頻中老虎的生活習性以及繪本故事內容,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故事續(xù)寫。幼兒既可以通過語言描述的方式對故事進行續(xù)編,又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對故事進行描繪。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進一步引導幼兒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將該故事以舞臺劇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加強幼兒與故事題材之間的有效互動,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
三、幼兒園故事教學法應用現(xiàn)存問題
(一)教學目標過于側重幼兒認知發(fā)展
部分教師在開展故事教學工作時,過于注重幼兒對故事內涵的理解,而忽略了幼兒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例如在向幼兒講解《嫦娥奔月》這一神話故事時,某教師只向幼兒講解了故事內容,以及中秋節(jié)的由來,卻沒有挖掘這個故事中隱含的思想感情,即世人渴望美好團圓,渴望幸福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幼兒的積極情感并未被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也難以得到發(fā)揮,他們很難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二)故事內容與幼兒認知不匹配
故事教學在重塑幼兒的認知與理解領域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教育作用,但從實際教學角度來看,部分教師在應用故事教學法時,選擇的故事內容與幼兒實際的生活經驗不匹配,甚至嚴重脫離幼兒的認知經驗。例如,某教師為大班學生講述《小熊洗臉》的繪本故事,意在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但卻沒有考慮到大班幼兒早已接受過衛(wèi)生知識教育,因此重復的內容無法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部分教師為培養(yǎng)幼兒的愛國主義情懷,向幼兒講述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雖然幼兒被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所感染,但因為其年齡較小,大多數幼兒很難理解革命歷史事件,在這種情況下,愛國主義題材的重要教育價值難以得到有效發(fā)揮[1]。
(三)教學手段相對單一
教學手段單一主要體現(xiàn)在部分教師往往采用單一講述或者閱讀的方式完成故事教學[2]。例如,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前期沒有做好課程導入,僅僅依靠講解開展故事教學,未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無法有效激發(fā)幼兒的積極性。一些教師雖然能夠引導幼兒通過小組探討以及自主學習的方式互相交流自身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但他們沒有重視與幼兒之間進行互動,沒有為幼兒提供多元化的互動活動,無法有效幫助幼兒感知故事內容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價值。
四、幼兒園故事教學法實施策略
(一)依托精彩開頭實現(xiàn)課程導入
精彩的開頭能夠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后續(xù)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從實際教學角度來看,課程導入方法多種多樣,主要包括角色扮演、實物導入法、媒體導入法以及問題懸念導入法等[3]。
以角色扮演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故事主題內容,將裝飾性的道具放在自己的身上,扮演成故事中的一個角色,繪聲繪色地為幼兒講解故事;以實物導入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故事內容中所提到的物品,以便加深幼兒對相關事物的理解[4];以媒體導入法為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為幼兒提供音頻視頻等生動有趣的教育資源,充分調動幼兒的視覺、聽覺等多個感官;以問題懸念導入法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開展前向學生提問,以問題引發(fā)學生的猜想[5]。
(二)識字教育融合故事教學
文字教學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幼兒年齡相對較低,若教師單純開展文字教學活動,很難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幼兒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對此,教師可以嘗試將識字教育融入故事教學當中[6]。
例如在教學《狐貍與烏鴉》這個故事時,教師可首先引出故事的主題,引導幼兒多讀幾遍,在此期間幼兒只需要簡單讀完故事即可。隨后教師需要引導幼兒說出這個故事中那些自己不認識的生字詞,再帶領幼兒共同探究這些生字詞的構字特點及內涵,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幼兒建立起對文字的敏感。認知完生字詞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這篇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哪些?”要求幼兒用手指出故事中的字詞的方式來回答。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根據故事情節(jié)親自制作頭飾,要求制作出的頭飾不僅需要體現(xiàn)狐貍與烏鴉的特征,還需要將正確的字詞體現(xiàn)在其中。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實現(xiàn)識字教學與故事教學的有機融合,在培養(yǎng)幼兒學習興趣的同時,能夠提高幼兒的識字能力[7]。
(三)認知沖突引發(fā)幼兒積極探討
認知沖突可以引發(fā)幼兒的積極討論,為此,教師可以結合故事中的某一情節(jié)提出問題,讓幼兒從實際生活角度出發(fā)進行探討,使幼兒能夠學會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種行為。例如,在教學《狐貍與烏鴉》這個繪本故事時,教師可以這樣說:“狐貍依靠自己的小聰明,騙過了烏鴉,吃到了不勞而獲的肉。如果老師是狐貍,我就每天躺在床上舒服地睡覺,餓了就出去騙別人的食物吃。你們覺得這樣的想法正確嗎?”幼兒展開了熱烈討論,大部分幼兒認為不勞而獲和懶惰的行為是不正確的。教師應讓幼兒闡述自己的觀點,引導幼兒主動結合故事內容展開論述,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幼兒正確的價值觀念[8]。
(四)角色扮演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角色扮演是幼兒園故事教學活動中常見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講述《太陽與云朵》這個故事時,教師可隨機挑選三名幼兒分別扮演太陽、云朵以及路人,要求幼兒根據故事情節(jié)中三者發(fā)生的有趣經歷展開角色扮演,由此充分調動幼兒的視覺、聽覺以及觸覺等多個感官,加深幼兒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使幼兒能夠深入理解每個角色行為動機背后的內涵。
(五)故事編創(chuàng)促進多種思維形成
故事編創(chuàng)能夠促進幼兒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以《龜兔賽跑》這個故事的教學為例,文章中只是簡單交代了兔子因為偷懶睡覺而輸給了烏龜的情節(jié)。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故事進行續(xù)寫,如兔子沒有睡覺或烏龜突然獲得了一塊滑板將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故事續(xù)寫的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幼兒的思維,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以及想象力。教師也可根據幼兒的故事續(xù)寫內容,分析每個幼兒的思維認知方式以及行為動機,以便為后續(xù)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理念不斷變革的今天,幼兒園要重視故事教學法在促進幼兒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幼兒教師需要及時轉變原有的教育觀念,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開展豐富多彩的故事教學活動,在提高幼兒認知能力的同時,促進其多種思維能力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黃俊,趙鑫.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幼兒故事講述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38(04):60-63.
[2]徐慧琳,竇佳紅.“繪本故事”在學前教育專業(yè)幼兒舞蹈教學中的運用[J].尚舞,2022(15):147-149.
[3]張晶.運用學習故事評價幼兒生命教育的實踐探索:以“四月槐香”教學活動為例[J].讀寫算,2022(03):52-54.
[4]張德佳,曹海宇,索長清.故事教學法在大班幼兒英語教學中運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觀察,2021,10(36):51-53.
[5]蔡方婷. 分析幼兒園故事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效提問策略[J]. 當代家庭教育,2021(10):67-68.
[6]李亞梅. “繪本故事”在學前教育專業(yè)幼兒舞蹈創(chuàng)編教學的運用[J]. 戲劇之家,2020(10):158,160.
[7]嚴娟. 讓幼兒在故事中成長:幼兒故事教學策略初探[J]. 貴州教育,2019(18):19-21.
[8]李文. 讓幼兒語言教學在故事中徜徉:淺析幼兒語言教學中的故事教學法[J]. 新課程(綜合版),2018(0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