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 劉錦
摘 ? 要:高等教育評估是荷蘭高等教育認證系統運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評估的實施框架,《2018年高等教育認證系統評估框架》明確規(guī)定了評估的類型、指標、規(guī)則和流程。類型上,將高等教育評估劃分為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評估和高等教育項目評估;指標上,根據上述兩種評估類型采用了不同的評估指標體系,其中針對后者引入了有限性指標和廣泛性指標框架;規(guī)則上,要求通過匯總各項評估指標所對應的評估結果來進行最終決策;流程上,規(guī)定由專門的認證組織負責協調、專家團隊負責開展評估工作。該評估框架呈現以下四個特點:一是尊重高等教育機構內部自治權力和發(fā)展規(guī)律,二是重視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認證結果對項目評估的前置性影響,三是堅持教師和學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人翁角色,四是注重國際化水平在高等教育評估指標中的滲透。
關鍵詞:認證系統;評估框架;高等教育;荷蘭
中圖分類號:G53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3.04.09
荷蘭盡管是一個僅有1700萬人口的歐洲小國,卻憑借其出色的高等教育質量贏得世界矚目。《2017—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荷蘭在高等教育和培訓領域的競爭力位居所有參與國中第4位,僅次于美國、新加坡和芬蘭。[1]根據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荷蘭現有的13所學術型大學中有11所躋身世界大學排名前200名。[2]有研究認為,荷蘭高等教育能夠取得如此顯著的成績,關鍵在于建立了“內部自治”與“外部認證”相協作[3]的完善且有效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4]:內部自治是指由各高等教育機構擁有絕對的辦學自主權,實現對機構內教育活動的自我管理,而外部認證是由荷蘭—弗萊芒認證組織(Nederlands-Vlaamse Accreditatie Organisatie,NVAO)依法定期對高等教育開展的質量監(jiān)督與評價活動,確保高等教育機構和項目滿足基本辦學質量要求。
2011年,荷蘭升級了于2002年引入的高等教育認證系統(Accreditatiestelsel Hoger Onderwijs,以下簡稱高教認證系統),集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認證和項目認證于一體,旨在對高等教育質量做出科學而準確的評估與改善。劉學東和汪霞從多個維度評價了該認證系統,認為其具備采用國際一流質量指標和重視學習結果評價等特點。[5]在升級高教認證系統的同年,荷蘭頒布了相應的高等教育認證系統評估框架(Beoordelingskader Accreditatiestelsel Hoger Onderwijs,以下簡稱評估框架),該評估框架對高等教育評估的類型、指標、規(guī)則和流程做出明確規(guī)定,旨在科學規(guī)范地指導高等教育評估過程。此后十年間,隨著荷蘭高等教育機構辦學規(guī)模的擴張、高校自治權力的加強以及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演變,評估框架經歷三次修訂。在高教認證系統中,高等教育機構或項目只有經過評估環(huán)節(jié)的考核之后才能確定是否可以獲得最終的認證資格,由此可看出,對高等教育評估內容和流程的設計與實施是把控認證質量的關鍵。本研究對最新一次修訂《2018年高等教育認證系統評估框架》(以下簡稱《2018年評估框架》)進行內容剖析和特點總結,以期深化對荷蘭高等教育認證系統及其評估環(huán)節(jié)的理解。
一、荷蘭高等教育認證系統
及其評估框架的建設歷程
荷蘭高等教育共有兩種類型,分別是學術型教育(Wetenschappelijk Onderwijs)和專業(yè)型教育(Beroepsonderwijs Onderwijs)。學術型教育主要由荷蘭13所學術型大學和開放大學①承擔,聚焦理論知識的積累和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涉及各類專業(yè)領域,如經濟、法律和醫(yī)學等。該教育類型包含學士、碩士和博士三個學位等級,其中學士學位項目通常為3年制,碩士學位項目根據專業(yè)的不同而分為1~3年制,博士學位項目一般為4年制。專業(yè)型教育主要由應用科學大學提供,側重職業(yè)性、實踐性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涉及七個專業(yè)領域,包括經濟、健康醫(yī)療、農業(yè)、教育、社會工作、藝術和工程技術。專業(yè)型教育包含副學位、學士學位與碩士學位三個等級,其中副學位項目通常為2年制,學士學位項目為4年制,碩士學位項目根據專業(yè)的不同分為1~2年制。[6][7]目前,上述兩種高等教育類型均適用于高教認證系統及其評估框架。
(一)發(fā)展階段
荷蘭高教認證系統的起步與發(fā)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萌芽階段(20世紀80—90年代)。20世紀80年代以前,荷蘭高等教育一直處于中央集權化狀態(tài),政府具有對高等教育的絕對領導權。[8]進入80年代后,高校自治改革促使在高等教育領域建立起“內部自治”與“外部監(jiān)督”相協作的質量管理機制。1985年,荷蘭政府頒布《高等教育:自治與質量》(Hoger Onderwijs Autonomie en Kwaliteit),明確賦予高校自治權力[9];同年,高等教育領域引入外部訪問系統(Visitatiestelsel),要求每6年對高等教育項目進行同行評審,以評估并改進教育項目質量。二是形成階段(2000—2010年)。在以加強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合作為主要目標之一的“博洛尼亞進程”促進下,荷蘭高教認證系統逐漸成型。[10][11]2000年,荷蘭政府發(fā)布《質量保障》(Keur aan Kwaliteit)文件,首次提出關于建立高教認證系統的建議。[12]2002年,荷蘭修訂《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法》(Wet op het Hoger Onderwijs en 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正式引入高教認證系統。[13]隨后一年,荷蘭與比利時弗萊芒共同體(Flemish Community of Belgium)針對荷蘭和弗萊芒高等教育項目的認證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共同的教育認證組織機構,即荷蘭—弗萊芒認證組織。2005年2月,該組織在荷蘭境內獲得法律認可,成為合法的國家級高等教育認證機構,負責組織、實施荷蘭境內所有高等教育的認證及相關評估工作。[14]三是發(fā)展階段(2011年至今)。2011年,荷蘭全面實施升級版的高教認證系統,最顯著的變化是將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認證納入原有的認證系統中,形成“內部自治”與“外部認證”相協作的完善且有效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2011—2016年,荷蘭開展了第一輪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評估,絕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通過評估并獲得最終認證。2017年,荷蘭開啟第二輪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評估,評估重點主要放在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體系和相關流程是否穩(wěn)健,機構是否已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質量文化等方面。[15]與此同時,認證系統中原有的高等教育項目評估也在持續(xù)不斷地進行改進,比如進一步精簡評估的類型和指標。
(二)評估框架的修訂過程
高等教育評估是荷蘭高教認證系統運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無論是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評估,還是高等教育項目評估,都離不開完善的指標制度和流程規(guī)則。對荷蘭而言,評估框架是高教認證系統中有關評估過程的實施指南,它涵蓋了高等教育評估的類型、指標、規(guī)則和流程等關鍵信息。只有在評估框架的指導下,才能有條不紊地推進荷蘭高等教育評估,進而全面落實高教認證系統。隨著荷蘭高教認證系統的變革,評估框架也經歷了多次開發(fā)與修訂。2002年引入的高教認證系統及隨后一年發(fā)布的評估框架從六個方面闡述了高等教育項目評估的內容,包括項目目標、項目內容、人員部署、服務設施、內部質量保障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情況。[16]2011年,引入集機構質量保障認證與項目認證于一體的認證系統的同期,荷蘭發(fā)布評估框架的更新版本,該版本在高等教育項目評估基礎上相應地加入了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評估的相關內容。為了進一步提高科學性和適應性,評估框架在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經歷了三次修訂。內容上,評估框架2014將廣泛性項目評估指標框架中的指標數量由16種縮減至11種,而將有限性框架中的指標數量由3種擴展至4種[17];類型上,評估框架2016對認證評估類型做出調整,將原有的7種評估類型合并為2種[18];規(guī)則上,《2018年評估框架》對評估規(guī)則進行改動,將原有的4種評估結果縮減至2種。[19]
目前,最新版本的《2018年評估框架》已成為荷蘭高等教育評估的重要指導文件,一方面,它得到了荷蘭教育、文化與科學部(Ministerie van Onderwijs, Cultuur en Wetenschap,OCW)在2018年6月修訂的《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法》的立法支持,該法第5章明確規(guī)定了評估框架應包含的內容并且約定評估框架修訂版本會在《政府公報》發(fā)布[20];另一方面,它對接了歐洲高等教育區(qū)質量保障準則(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SG)以及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ENQA)的規(guī)定和要求。[21]例如,《2018年評估框架》規(guī)定評估專家團隊中至少要有1名學生,這正是來源于ESG對外部評審專家的具體要求。[22]由此看來,《2018年評估框架》具有較強的法律地位和科學支撐。
二、《2018年評估框架》的關鍵內容
《2018年評估框架》將高等教育評估分為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評估和高等教育項目評估兩種類型。其中高等教育項目評估進一步分為新增項目評估(Toets Nieuwe Opleiding)和現有項目評估(Beoordeling Bestaande Opleiding)。就每個具體評估類型而言,均可從評估指標、評估規(guī)則(等級)和評估流程三個方面展開描述。[23]
(一)機構質量保障評估的關鍵內容
1.評估指標
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評估是針對荷蘭境內所有公立和私立的高等教育機構開展的全方位、系統化的評估活動,其核心在于審查高等教育機構是否已建立起有效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24]對高等教育機構的質量保障評估實質上是回答“機構是否能夠提供良好的教育以及機構是否關注自身的持續(xù)發(fā)展”這一核心問題,具體涉及四個子問題:高等教育機構是否具有得到廣泛支持的愿景和政策、如何實現該愿景、如何衡量實現該愿景的情況,以及如何進行改進(見表1)。通過對這四個具體問題的分析,進一步衍生出四項評估指標:愿景與政策、實施舉措、評估與監(jiān)督以及質量改進。其中,愿景與政策反映高等教育機構自我設定的目標,實施舉措強調高等教育機構以實現愿景、政策為導向的策略方案,評估與監(jiān)督關注高等教育機構對取得的實際成果的衡量手段,質量改進聚焦機構對評估結果的反應及進一步發(fā)展。四項評估指標高度概括了高等教育機構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構成要素,這些要素涉及從目標確立到結果反饋,再至目標調整的整個過程,形成了質量保障的閉環(huán)結構。
2. 評估規(guī)則
除評估指標外,《2018年評估框架》還描述了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評估的規(guī)則,即通過匯總各項評估指標所對應的評估結果來實現最終的評估決策。就每項評估指標而言,實施評估的專家團隊可給予三個判定結果,即符合、部分符合以及不符合。若所有評估指標均為符合,該高等教育機構的內部質量保障情況將最終被評定為積極水平;若有1~2項指標為部分符合,將被評定為有限定條件的積極水平(其仍歸屬于積極水平);若有至少1項指標為不符合或者至少3項指標為部分符合,將被評定為消極水平。如果機構的評定結果為積極水平,NVAO會通過其認證申請;如果機構的評定結果為有限定條件的積極水平,NVAO也會通過其認證申請,但該機構需要在有限期內向NVAO提交證明其已經符合條件的報告文件,否則將被撤銷認證資格;如果機構的評定結果為消極水平,NVAO會拒絕其認證申請。通常來說,當高等教育機構獲得初次認證之后,無需再次申請認證,僅需通過提交自我評估報告申請延長認證的有效期。
3. 評估流程
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評估的具體流程主要分為六個步驟。第一,高等教育機構向NVAO提交認證申請或者延長認證有效期申請,后者的申請時間截點要早于認證有效期結束的前1年。第二,NVAO召開管理咨詢會,討論申請機構的組織結構、專家團隊構成、評估時間規(guī)劃等內容。第三,NVAO在管理咨詢會議后聘請至多5名成員的專家團隊,其中至少有1名是高校學生。專家團隊成員不得與申請機構有任何利益關系,申請機構可針對專家團隊人員的獨立性提出異議。第四,高等教育機構在第一次學校考察前的6周要向專家團隊提供自我評估材料,材料內容由機構自行決定。第五,專家團隊應當對申請機構原則上進行兩次實地考察,第一次熟悉機構的基本情況,第二次深入了解機構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及運行機制。第六,專家團隊的秘書根據專家意見撰寫報告,總結專家團隊的評估結果與改進建議。
(二)項目評估的關鍵內容
1.評估指標
高等教育項目評估涉及學術型教育和專業(yè)型教育中不同學位的各類項目。在對高等教育項目評估做出基本描述基礎上,《2018年評估框架》將其分為新增項目評估和現有項目評估。新增項目評估旨在保證高等教育機構新設的教育項目在啟動時至少滿足基本的質量要求;現有項目評估是對高等教育機構已開設并且已通過新增項目認證的教育項目所開展的評估。就評估指標而言,兩者又分別包含兩個項目評估指標框架:一是有限性項目評估指標框架(以下簡稱有限性指標框架),是面向已經取得機構質量保障認證的高等教育機構所開設的項目,為避免評估工作的重復性,其所包含的評估指標與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評估所規(guī)定的評估指標并沒有重疊之處;二是廣泛性項目評估指標框架(以下簡稱廣泛性指標框架),是針對尚未取得質量保障認證或認證未通過的高等教育機構所開設的項目。
如表2所示,在有限性指標框架中,項目的質量評估重點在于項目本身,不涉及高等教育機構內部的質量保障情況等。針對新增項目,有限性指標框架的評估指標主要集中在預期學習成果、學習環(huán)境和評價體系三個方面。預期學習成果強調與荷蘭資格框架不同層級的學習成果相對應并關注其國際化趨勢,學習環(huán)境體現教師隊伍和教學環(huán)境的特點,評價體系則反映項目的考核評價系統的完善程度。針對現有項目,增加了對實現預期學習成果情況的評估,包括考試成績、畢業(yè)項目作品和畢業(yè)生就業(yè)情況等多個方面。其中,在評估項目作品產出時,有諸多選項,包括但不限于畢業(yè)論文、作品集、專業(yè)產品、系列考試、文章和藝術表演等。
與有限性指標框架相比,廣泛性指標框架的不同之處在于:增加了許多與機構質量保障體系相關的評估指標,涉及學習導向、項目內容、學生流入、員工團隊、服務設施、附加指導和質量保障多個方面(見表3)。比如,針對學生流入,廣泛性指標框架要求評估新生的入學資質是否與高等教育項目相匹配,這實際上是在評估高等教育機構內部設定的學生資質管理政策是否落實到了具體項目中。通過增加的評估指標,可以切實將高等教育項目與高等教育機構管理政策和質量文化等融為一體,提升高等教育項目評估門檻,切實保障機構的資源投入與政策管理可以滿足項目運行的基本要求。
2. 評估規(guī)則
在這個方面,高等教育項目評估與機構質量保障評估一致,即通過匯總符合、部分符合和不符合條件的指標數量來進行決定其評估結果為積極水平、有限定條件的積極水平或消極水平。
3. 評估流程
在描述高等教育項目評估流程時,同樣可以分為新增項目和現有項目,兩者的評估流程大致相同,均包含提交申請、組建專家團隊、實地考察、出具評估報告,以及對獲得限定條件的積極水平的項目進行審查五個環(huán)節(jié)。然而,兩者在具體環(huán)節(jié)的實施要求方面存在以下幾點差異。首先,在提交申請階段,尚未獲得新增項目和現有項目認證的高等教育項目需要向NVAO提交對應的認證申請。然而,已經獲得現有項目認證的項目僅向NVAO提交自我評估報告,而無需再次申請認證。其次,在實地考察階段,在高等教育新增項目評估所規(guī)定的考察要求基礎上,高等教育現有項目評估還加入了就該項目如何發(fā)展的討論環(huán)節(jié),旨在促進項目質量的持續(xù)改進。最后,在出具報告階段,基于評估的最終結果,專家團隊對高等教育項目出具評估報告,其中現有項目評估報告還要針對在實地考察時就項目發(fā)展所進行的討論結果進行報告(見表4)。此外,高等教育項目評估在某些方面與機構質量保障評估也有所不同,比如關于專家團隊人員數量的規(guī)定,高等教育項目評估要求至少4人,而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評估要求至多5人。
三、《2018年評估框架》的特點
高等教育評估是高教認證系統運行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作為高等教育評估的實施指南,《2018年評估框架》系統描述了荷蘭高教認證系統的評估類型、指標、規(guī)則和流程,充分反映了認證系統的評估運行機制??傮w而言,《2018年評估框架》形成了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尊重高等教育機構的內部自治權力和發(fā)展規(guī)律?!?018年評估框架》明確規(guī)定在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評估過程中,機構要向NVAO提交自我評估材料,以呈現它們對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優(yōu)、劣勢的反思與評價,并將其作為專家團隊評估的基礎材料。此外,《2018年評估框架》規(guī)定在專家團隊前往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實地考察前,機構可以自行決定需要準備的以供現場檢查的材料,并且在內容和形式上沒有具體要求。采取上述做法主要是出于對荷蘭高等教育機構自治現狀的考慮,由于不同高等教育機構在運行管理和項目建設等方面通常擁有差異化的政策理念和方法舉措,因此它們所建立的機構質量保障體系也不盡相同。就荷蘭現有的內部自治與外部認證相結合的質量保障體系而言,高等教育外部認證實際是建立在內部自治基礎上的,它是對高等教育機構通過內部自治所達到的質量保障水平和項目水平的考核與評價。因此,上述做法一方面有利于初步了解機構通過自治而達到的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強機構在評估過程中的參與度,保證機構在評估過程中的話語權。
第二,強調機構質量保障認證結果對項目評估的前置性影響。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認證結果是確定高等教育項目評估指標的基礎和前提。高等教育機構是其下各項目的開發(fā)者和管理者,因而機構內部的質量保障制度、質量文化及管理政策等會對項目的建設與發(fā)展產生直接影響?!?018年評估框架》規(guī)定,如果高等教育機構通過質量保障認證,說明該機構具有良好的內部管理政策和質量文化等,那么其下的高等教育項目在參與評估時可采用有限性指標框架。反之,如果高等教育機構未獲得質量保障認證,那么在評估具體的高等教育項目時要采用廣泛性指標框架,以確保高等教育機構可以為其項目的發(fā)展提供足夠的政策管理與資源支持。通過區(qū)分有限性和廣泛性指標框架,一方面持續(xù)保證高等教育項目評估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確保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水平即使在不符合條件的情況下仍可以支持高等教育項目的實施和開展;另一方面合理配置資源投入,減輕組織工作的評估壓力,科學化工作流程,具體體現為:采用有限性指標框架可減少對質量保障內容的重復評估,減輕專家團隊的評估壓力,進而減少NVAO的工作壓力,最終提高高等教育評估效率。
第三,堅持教師和學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人翁角色。教師和學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參與者,提升他們在教育過程中的主人翁意識一直是近年來荷蘭高等教育的重要發(fā)展目標之一。[25][26]《2018年評估框架》強調教師和學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人翁”角色,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2018年評估框架》充分尊重教師和學生對有質量的高等教育的看法和意見,維護教師和學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體利益。[27]在《2018年評估框架》的構建過程中,NVAO多次組織教師和學生就高等教育評估指標、規(guī)則和流程方面共同討論和發(fā)表意見。在充分吸取這些意見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2018年評估框架》。二是《2018年評估框架》將以教師和學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滿足作為評估指標的考慮內容之一。就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評估指標而言,首先,在愿景和政策指標中,強調教師和學生是否支持機構的愿景和政策;其次,在評估與監(jiān)督指標中,注重教師和學生是否參與機構愿景的評估;最后,在實施舉措中,關注機構針對教師和學生所采取的主要舉措。對于高等教育項目評估指標而言,在學習環(huán)境方面,主張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環(huán)境作為評估的核心。三是《2018年評估框架》將學生視為評估高等教育的專家團隊中不可或缺的角色。《2018年評估框架》要求專家團隊成員中至少有一名是來自高等教育領域的學生,以從學生視角對高等教育做出評估。這一做法不僅提高了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和評價的可靠性,而且凸顯了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第四,注重國際化水平在高等教育評估指標中的滲透。荷蘭向來重視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2018年評估框架》也強調國際化水平在高等教育評估中的滲透,這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重視高等教育評估指標的國際適應性,比如與國際標準或準則的銜接,該框架符合《歐洲高等教育區(qū)質量保證指標和準則》和《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協會》的基本準則,并將這些準則融入于高等教育評估指標的設計當中,確保評估指標和流程滿足歐盟統一標準,進而保證評估結果在歐盟境內其他國家具有較強的認可度和可比性。另一方面,強調荷蘭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作為評估指標內容,比如針對高等教育項目評估中的預期學習成果,該框架要求項目所設定的預期學習成果必須符合國際化水平;針對學習環(huán)境,該框架重視對非荷蘭語學習課程的評估,提倡并鼓勵機構和項目推動非荷蘭語教學的發(fā)展,同時要求教師熟練掌握相應課程所使用的國際語言。
四、結語
《2018年評估框架》是荷蘭高教認證系統評估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指南。通過對評估框架的內容分析,發(fā)現該框架重視高等教育機構的內部自治權力、強調機構質量保障認證結果對項目評估的影響、主張教師和學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人翁角色以及關注評估指標的國際化水平。盡管荷蘭的高等教育體系與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存在諸多差異,但其認證系統評估框架的內容和特點仍可以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提供一定的啟示。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改革正在全面落實與推進。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其中針對高等院校質量評估發(fā)布了九條措施,旨在系統改進教育評估指標,全面提升教育評估質量。結合荷蘭《2018年評估框架》的內容及特點,我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第一,要尊重高等院校的自治成果,給予高等院校在評估過程中的話語權;第二,要加強對高等院校內部質量保障制度的評價,確保高等院校的內部質量管理制度和文化可以滿足各專業(yè)的發(fā)展要求;第三,要始終堅持教師和學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重點評價針對教師和學生的利益舉措;第四,要加強高等教育評估的國際化水平,一方面重視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評價,另一方面要注重評價指標的國際適應性。
注釋:
①荷蘭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eit)是一所非傳統的荷蘭公立大學,它主要以遠程形式向學生提供學術型和專業(yè)型教育。
參考文獻:
[1]SCHWAB K.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8[C]. Geneva:World Economic Forum, 2018:671.
[2]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0[EB/OL]. [2021-04-04].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20/world ranking#!/page/0/length/25/sort_by/rank/sort_order/asc/cols/stats.
[3]LEEST B, MOMMERS A, SIJSTERMANS E, et al. Kwaliteitszorg en kwaliteitscultuur in het hoger onderwijs[C]. Den Haag:ITS, 2015: 1-114.
[4]盛正發(fā).荷蘭高等教育質量評估保障模式的改革與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7(4):84-88.
[5]劉學東,汪霞.荷蘭高等教育認證發(fā)展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9):143-151,156.
[6]Netherlands universities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Netherlands[EB/OL]. [2021-04-04]. https://www.nuffic.nl/sites/default/files/2020-08/education-system-the-netherlands%20%281%29.pdf.
[7]Netherlands universities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Netherlands[EB/OL]. [2021-04-04]. https://www.nuffic.nl/sites/default/files/2020-08/higher-education-system-in-the-netherlands.pdf.
[8]CHU A, WESTERHEIJDEN D F. Between quality and control: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policy in the Netherlands[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18, 24(3): 260-270.
[9]Tweede kamer der staten-generaal. Hoger onderwijs: autonomie en kwaliteit[EB/OL]. [2021-04-04]. https://repository.overheid.nl/frbr/sgd/19851986/0000119855/1/pdf/SGD_19851986_0006096.pdf.
[10]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Ministerial conference bologna 1999[EB/OL]. [2021-04-04]. https://www.ehea.info/page-ministerial-conference-bologna-1999.
[11]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European Ministers of Education[EB/OL].[2021-04-04]. https://www.ehea.info/media.ehea.info/file/Ministerial_conferences/02/8/1999_Bologna_Declaration_English_553028.pdf.
[12]Tweede Kamer der Staten-Generaal. Hoger Onderwijs en Onderzoek Plan 2000[EB/OL]. [2021-04-04]. https://zoek.officielebekendmakingen.nl/kst-26807-25.html.
[13]Ministerie van Onderwijs, Cultuur en Wetenschap. Staatsblad van het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EB/OL]. [2021-04-04]. https://zoek.officielebekendmakingen.nl/stb-2002-377.html.
[14]Nederlands-Vlaamse Accreditatieorganisatie. About us [EB/OL]. [2021-04-04]. https://www.nvao.net/en/about-us.
[15]Nederlands-Vlaamse Accreditatieorganisatie. Institutional audit[EB/OL]. [2021-04-04]. https://www.nvao.net/en/procedures/the-netherlands/institutional-audit.
[16]Nederlands-Vlaamse Accreditatieorganisatie. Toetsingskader nieuwe opleidingen hoger onderwijs[EB/OL].[2021-04-04]. https://zoek.officielebekendmakingen.nl/stcrt-2003-120-p10-SC40501.html.
[17]Ministerie van Onderwijs, Cultuur en Wetenschap. Beoordelingskaders accreditatiestelsel hoger onderwijs[EB/OL]. [2021-04-04]. https://zoek.officielebekendmakingen.nl/stcrt-2014-36791.html.
[18]Nederlands-Vlaamse Accreditatieorganisatie. Beoordelingskader accreditatiestelsel hoger onderwijs Nederland[EB/OL]. [2021-04-04]. https://wetten.overheid.nl/BWBR0041863/2016-12-20.
[19][21][27]Ministerie van Onderwijs, Cultuur en Wetenschap. Beoordelingskader accreditatiestelsel hoger onderwijs Nederland[EB/OL]. [2021-04-04].https://zoek.officielebekendmakingen.nl/stcrt-2019-3198.html.
[20]Ministerie van Onderwijs, Cultuur en Wetenschap. Wet op het hoger onderwijs en 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EB/OL]. [2021-04-04]. https://wetten.overheid.nl/BWBR0005682/2018-06-01#Hoofdstuk5a.
[22]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ENQA) etc.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SG)[EB/OL]. [2021-04-04]. https://www.enqa.eu/wp-content/uploads/2015/11/ESG_2015.pdf.
[23]Nederlands-Vlaamse Accreditatieorganisatie. Beoordelingskader accreditatiestelsel hoger onderwijs Nederland[EB/OL]. [2021-04-04].https://www.nvao.net/files/attachments/.89/Beoordelingskader_accreditatiestelsel_hoger_onderwijs_Nederland_2018.pdf.
[24]Nederlands-Vlaamse Accreditatieorganisatie. Instelling?鄄stoets kwaliteitszorg(ITK)[EB/OL]. [2021-04-04]. https://www.nvao.net/nl/procedures/nederland/instellingstoets-kwaliteitszorg-itk.
[25]OECD. Reviews of National Policies for Education Netherlands 2016 Foundations for the Future[M]. Paaris: OECD Publishing, 2016:1-70.
[26]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 Ministerie van Onderwijs, Cultuur en Wetenschap. The state of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2020[EB/OL]. [2021-04-04]. https://english.onderwijsinspectie.nl/documents/annual-reports/2020/04/22/the-state-of-education-in-the-netherlands-2020.
The Assessment Framework of Accreditatio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the Main Content and Features
ZHOU Na1,2 ? LIU Jin1
(1.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2.Leiden University, Leiden 2300 AX, the Netherlands)
Abstract: Assessment has been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procedure of the accreditatio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As the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the Assessment Framework of Accreditation System for Higher Education 2018 stipulates the types, indicators, regulations, and proces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With regards to the assessment types, it includes institutional quality assurance assessment and study program assessment. For the assessment indicators, it applies different indicator systems for the above two types. Particularly, the study program assessment consists of general/limited frameworks of assessment indicators. In terms of the assessment regulations, it requires making decisions based on the overall results of assessment at each indicator. For the assessment process, it asks NVAO to coordinate an expert team to conduct the work of assessment. The Assessment Framework possesses four features: The first one is respecting the autonomous power and law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second one is address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results of institutional quality assurance accreditation on study program assessment; The third one is insisting the owner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fourth one is concerning the involvement of intentional level in assessment indicators of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Accreditation system; Assessment framework; Higher education; the Netherlands
編輯 呂伊雯 ? 校對 王亭亭
作者簡介:周娜,同濟大學職業(yè)技術教育學院科研助理(上海 201804)、荷蘭萊頓大學ICLON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萊頓 2330AX);劉錦(通訊作者),同濟大學職業(yè)技術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上海 201804)
基金項目: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編號:CSC20190626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