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江漢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基于邏輯思維的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研究”(編號:RYCXJJ20230034)。
摘" 要" 調查發(fā)現(xiàn),高中生考場議論文寫作呈現(xiàn)出語言風格文采化、論證方法敘事化、語義內容模糊化的特征。針對這些特征,教師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表達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和運用論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在高中新課程、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從邏輯思維等角度對高中生考場議論文進行考察,并對語文教師提出教學建議,可以引發(fā)對高中生議論文學習現(xiàn)狀的反思,并對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思路和教學策略進行調整。
關鍵詞" 高中生;考場議論文;傾向;深層動因;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3)10-0048-03
一、引言
議論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fā)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不同于記敘文以形象生動的敘述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說明文側重介紹或解釋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議論文強調以理服人。在論證方式上,議論文強調采用合乎邏輯的方式展開論證。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下稱“課程標準”)提出“發(fā)展邏輯思維”的語文課程目標、“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全文10次提到“理性”,24次提到“邏輯”,足見“課程標準”對學生理性素養(yǎng)、邏輯思維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
“課程標準”的寫作學習要求提出,“以負責的態(tài)度陳述自己的看法”“培育科學理性精神”等,需要學生以“認知”為價值追求進行議論文寫作;“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則是對邏輯的重視。[1]
總之,根據議論文的定義和“課程標準”的學習要求,議論文寫作的核心旨意是:以“認知”為價值取向,強調科學理性精神,重視邏輯思維的運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高中生的考場議論文寫作存在偏離議論文寫作核心旨意的現(xiàn)象。
二、高中生考場議論文的特征
為了解高中生考場議論文寫作存在的具體問題,筆者對武漢市某省級重點中學展開調查??紤]到高一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相對較弱,高三學生面臨高考,因此筆者選擇高二學生進行調查。樣本主要來源于2023年高二學生2月考試,作文題目如下: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通常說,汽車的自動變速器只有三個擋位,分別為前進擋、倒擋和空擋。前進擋和倒擋分別控制這汽車的前行和后退,而空檔用于停車時使用,既可以保護發(fā)動機也可以避免重新啟動時突然產生危險。汽車的運行,不可能永遠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駛,根據對外部環(huán)境的判斷,及時切換擋位才能保證行程的安全。
以上材料給人以啟示,引發(fā)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次調查收集作文樣本533份,有1篇文學類文體,其余為議論文;有2篇殘篇,字數(shù)不足500,屬于無效樣本;有效樣本530份,無效樣本占比不足1%。分析這530份作文樣本發(fā)現(xiàn)高中生考場議論文具有如下傾向。
(一)語言風格文采化
語言形式是思想的載體。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理性精神,那么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應該著力培養(yǎng)學生準確、嚴謹、客觀的語言運用能力。然而,高中生考場議論文語言風格背離了這一要求,出現(xiàn)文采化傾向,即大量運用文學性語言,追求語言形式的均衡,內容上冗余或思想上貧乏,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標題形式勻稱,卻表意不明
如“停滯與前進并重,方能攀理想之峰”“掌合理擋位,享無阻人生”,這兩個標題雖結構勻稱,但都有欠妥之處:前者“停滯”帶有消極色彩,與語境不符,詞語運用有待錘煉;后者“享無阻人生”言過其實,是作者思維不縝密的體現(xiàn)。
2.句段形式明晰,卻不能體現(xiàn)明晰的論證結構
如“正確判斷,方可成功”,“正確判斷,方成人工雜交水稻之父”,“正確判斷,終成千萬粉絲博主,惹人喜愛”;又如“于個人,只有及時調整狀態(tài),才能有所進步和成就”,“論團隊,只有及時換擋,才能有所收獲”,這些句子雖有標記功能,看起來像分論點,但實際上意思都是相似的。
3.文采華麗,卻與內容關聯(lián)性不強
如《觀外部環(huán)境,調合適擋位》一文的開頭寫道:“滴不盡愛國血淚拋紅豆,放不完赤子之心滿畫樓,說不盡報國篤志飲冰后,忘不了初心使命在肩頭。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浪潮奔流不息。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眾多機遇與挑戰(zhàn)……”這些句子,與文章主題幾乎沒有太大關聯(lián)。
這種追求文氣、文采的寫法,看起來優(yōu)美華麗,顯示作者具有較為豐富的文學積累,但實際上忽視了議論文觀點表達的鮮明性、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議論文中,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是用來潤色的“化妝品”,思想內容才是文章的內在靈魂。如果學生無法在內涵上深挖,而是在辭藻鋪陳上下功夫,那么論證的價值就值得懷疑。學會說理是議論文寫作教學的核心目標,因此,議論文語言應該追求準確、嚴謹、客觀,而這種效果絕不是追求文采、引用詩句就可以達到的。
(二)論證方法敘事化
高中生議論文寫作常用的論證方法之一是舉例論證。可是有些學生對所舉事例進行多方位敘寫,忽視論證過程,出現(xiàn)敘事化傾向。
如《審時度勢,行穩(wěn)致遠》一文,開篇借汽車運行的三個擋位提出觀點,然后舉出張偉志、袁隆平的例子,敘事部分占比全文的60%左右,因而導致該文存在文體特征模糊的問題,自然難以得到高分。這種“以例代議”“以敘代議”的論證方式意味著學生對事物認識還具有片面性,無法展現(xiàn)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三)語義內容模糊化
語義內容模糊是指學生作文表意不明,這種傾向同議論文觀點明確、語言準確的要求相背離,具體表現(xiàn)為未對核心概念(詞語)進行闡釋、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錯誤等。
比如,一篇高中生考場議論文中寫道:“合理的判斷基于能否正確的審時度勢。由此,只有在不斷的正確指導下,我們才能更好地加深認知,豐富自己,實現(xiàn)理想?!焙唵蔚膬删湓?,卻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到底什么是“正確指導”呢?前后文中作者并沒有進行解釋說明。其次,第一句強調的是正確的審時度勢的重要性,后一句卻在說“不斷的正確指導”的重要性,兩者議論的對象毫無關聯(lián)。第三,關聯(lián)詞“由此”為因果關系的關聯(lián)詞,但前后句之間沒有因果關系,這屬于強加因果。結合語境推測,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大約是:“合理的判斷基于正確的審時度勢。只有加深認知,豐富自己,才能正確地審時度勢,實現(xiàn)理想。”
這類現(xiàn)象表面上是語法錯誤,實際上是邏輯問題,體現(xiàn)的也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的問題。
清晰地表達,是邏輯思維能力強的體現(xiàn)。清晰、明確的語言可以提高交際效率,培養(yǎng)科學理性精神。
三、教學建議
在新文科建設、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等理論背景下,從邏輯思維等角度對高中生議論文寫作教學提出建議,是對新文科人才及未來理性公民培養(yǎng)的期待,具有實踐意義。針對高中生考場議論文寫作的上述傾向,筆者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一)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
議論文寫作教學要重視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讓學生就自己會寫的、感興趣的作文題目寫作,創(chuàng)設真實寫作情境,是激發(fā)學生表達欲的重要路徑,具體可參考以下三種方法。
1.教師依據學情命題
“當命題的時候,教師必能排除自己的成見與偏好,唯據平時對于學生的觀察與體會,測知他們胸中應當積蓄些什么,而就在這范圍之內,擬定題目。”[2]好的作文題目能找到與學生生活的契合點,幫助學生反思生活、認識世界,如2022年高考語文北京卷作文題目“學習今說”;而有些題目與真實生活有距離,學生缺少一定的經驗儲備,可能導致學生作文的敘事化、文采化傾向。
2.引導學生自主命題
有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出題、自主批改、自主總結、自主評價,進行“自主式”創(chuàng)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3],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幫助教師找準學生的興趣點,一定程度解決作文命題與學生興趣相脫節(jié)的問題。與此同時,教師要對學生自主命題的質量進行把關,對批改、評價等環(huán)節(jié)進行指導,以提高訓練的價值。
3.創(chuàng)設真實寫作情境
設計基于真實情境的議論文寫作任務,是激發(fā)學生表達欲的有效路徑之一。比如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在“單元學習任務”中設置了寫作文學短評、演講詞等寫作任務,實用性強,是鍛煉和提升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滲透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學習環(huán)節(jié)。
(二)正確看待和運用論證方法
學生議論文中最常用的例證法、引證法,從某種程度上說有其局限性。
例證法即舉例論證,對應的邏輯思維方式是歸納推理,得出的是或然性的結論,本身不具備太大說服力。如果非要舉例不可,一是要增加事實論據數(shù)量,二是要分類舉例。這些要求都考驗學生的思維能力。高中生議論文寫作如果滿足于舉例子、湊字數(shù),那么學生的思維能力很難得到明顯的發(fā)展與提升。
所謂“引證法”,是指在議論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經典著作、歷史文獻、諺語、成語、俗語、傳說、古今詩文等,以此作為論據來證明觀點的一種論證方法,即引用理論論據來進行論證。在使用引證法時,學生隨意引用名人名言,容易犯訴諸權威的邏輯謬誤,認為名人說的都是對的,傳統(tǒng)的都是好的,這是不合邏輯的。
基于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走出以例代議、隨意引用名人名言的寫作誤區(qū),訓練他們綜合運用歸納法、演繹法、歸謬法等多種邏輯方法展開論證。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
“文體感水平,往往決定了寫作水平。”[4]“文體感就是能根據不同文體的要求來駕馭表達方式的運用,使之適合各種文體的特點。這種由某種表達方式為主,其他為輔的組合形式,恰恰是文體感在表達方式上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寫出合體的文章的必要手段之一?!?b>[5]寫好議論文,需要有文體意識,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以下三點:第一,議論文的寫作目的為剖析事理、分析事實、說明道理、辯駁舊說、闡明新見;第二,議論文的語言風格要求是準確、嚴謹、客觀;第三,議論文的價值追求是有創(chuàng)見,有新意。
議論文可以分為“實用文體”和“教學文體”。學生應以“教學文體”為基礎,逐步訓練“實用文體”的寫作能力。文體即思維方式的語篇呈現(xiàn),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設置有文學短評、演講詞、科學研究論文等多種“實用文體”寫作任務,進行這些寫作任務的訓練,會逐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結語
高中生考場議論文寫作存在語言風格文采化、論證方法敘事化、語義內容模糊化等傾向。高中生對議論文寫作目的、語言風格認識不足,邏輯思維能力不強,是導致該類現(xiàn)象產生的深層動因。針對這些傾向,教師在開展議論文寫作教學時要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和運用論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鮮明的文體意識。在新文科建設、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等背景下,從邏輯思維等角度對高中生考場議論文進行考察,是對高中生議論文學習現(xiàn)狀的反思,也是對新文科人才及未來理性公民培養(yǎng)的期待。
(高曉穎,江漢大學人文學院,武漢 430056)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33.
[2] 葉圣陶. 論寫作教學[J]. 語文建設,2019(13):1.
[3] 趙育亮.“自主式”創(chuàng)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7):50-51.
[4] 潘葦杭, 潘新和. 文體感:寫作行為的目標預期[J]. 語文建設, 2015(19):23-25.
[5] 陳萬珍.論文體感及其培養(yǎng)[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5):107-108.
責任編輯:楊" 揚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