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黑龍江省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赫哲族主要集中在三江流域,依托于三江流域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歷史悠久的魚文化。赫哲族魚文化代表著赫哲族特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代表著赫哲族祖先勤勞和極具創(chuàng)造力的品質。但是近年來赫哲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也面臨困境,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為赫哲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契機。本文旨在以黑龍江省撫遠地區(qū)為根據,分析赫哲族魚文化的發(fā)展概況,解釋數字化用于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保護的重要意義和面臨的困境,為數字化助力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保護提供發(fā)展路徑,促進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推進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宣傳,使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赫哲族獨具特色的魚文化。
【關鍵詞】數字化;赫哲族魚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34-007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4.023
赫哲族居住的三江流域,河流縱橫交錯,群山環(huán)繞,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漁獵資源。長期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人,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濃厚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赫哲族魚文化。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代文明的沖擊,傳統(tǒng)的赫哲族魚文化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赫哲族漁獵文明與現代文明的適應度不強,缺少人才和技術手段支撐傳播赫哲族魚文化是赫哲族面臨的主要問題。在國家提倡數字化新媒體等技術手段發(fā)展的當下,為赫哲族魚文化的發(fā)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技術支撐,讓赫哲族魚文化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實現轉型從而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當中,得到廣大社會群體的重視,更好地實現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一、赫哲族魚文化傳承保護概況
赫哲族魚文化是指赫哲族在適應早期東北地區(qū)寒冷氣候及多水的自然條件下,在生產生活中所創(chuàng)造的以衣魚皮、食魚肉、制作魚皮工藝品等為主的物質文化和以魚為圖騰信仰的精神文化所組成的文化總和,包括有形的魚圖、魚物和無形的魚俗、魚信仰。赫哲族傳統(tǒng)社會的主要生產部門和經濟基礎是漁業(yè),充沛的水資源既為赫哲人的漁業(yè)生產與生活奠定了前提條件。同時在眾多赫哲族漁文化中,如魚皮服飾、魚皮工藝、魚骨工藝、魚皮畫工藝等是可以看到、可以觸摸、客觀真實存在的實物,為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保護提供依據。
“赫哲人撒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倉……”是當年赫哲人漁獵生活的真實寫照。近年來,撫遠地區(qū)著力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和居住環(huán)境,大力扶持赫哲族群眾發(fā)展魚皮工藝品加工和旅游服務業(yè),舉辦“烏日貢大會”等大型活動宣傳赫哲族魚文化。2017年建成赫哲族魚文化體驗館,展現撫遠豐富的漁業(yè)資源以及赫哲族的漁獵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時,赫哲族魚文化的非遺傳承人不斷完善魚皮藝術品創(chuàng)作技藝,也逐漸吸引到很多年輕人對魚皮工藝品很感興趣。撫遠在保護漁業(yè)資源的同時,也延長漁業(yè)產業(yè)鏈,開拓赫哲族魚文化的經濟價值。如今,撫遠市漁業(yè)以互聯網為傳播媒介,讓撫遠的各種漁業(yè)產品的銷售打開了銷路。
但是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保護方面面臨很大的問題。撫遠市已不斷采取數字化資源對赫哲族魚文化進行宣傳,但是主要集中的是物產方面的知識,側重經濟價值的收益。另外,能夠傳承和發(fā)展赫哲族魚文化的人才較少,絕大多數年輕人對于赫哲族魚文化的認識程度和關注程度并不高,對于各種魚皮制造工藝不能夠潛心研究,現有的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人大多年齡較大,面臨著離去而將赫哲族魚文化失傳的風險;同時,受撫遠地區(qū)較為偏遠的限制,赫哲族魚文化知識的宣傳范圍不廣,跨區(qū)域的交流發(fā)展受限,主要集中在黑龍江、東北地區(qū),其他地方對于赫哲族魚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并且隨著現代化文明的影響、商業(yè)化的沖擊,赫哲族傳統(tǒng)魚文化獨特的藝術文化特色和傳承價值正在消失。
二、數字化與赫哲族魚文化傳承保護的
聯系的重要意義
數字化與赫哲族魚文化傳承保護相結合具有重要意義。數字化為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為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保護拓寬發(fā)展路徑。同時,數字化的技術可以很好地提取赫哲族魚文化的文化基因,以數字化形式對赫哲族魚文化的內容進行保存,方便對于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一)為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保護拓寬發(fā)展路徑
在數字化技術應用之前,對于赫哲族魚文化的保存往往以傳統(tǒng)的方式和路徑進行保存,例如文字材料、相片或者是對于實體物品進行謹慎保存的方式,存在著占用空間大、保存困難、傳播困難、損耗大等弊端。隨著數字化的發(fā)展,為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提供新的路徑,也能夠更好的保護。數字化技術不僅包括我們熟知的各種新媒體技術、短視頻平臺,通過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傳播赫哲族文化,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赫哲族魚文化的研究、傳承與保護當中來,利用數字技術逐漸減弱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通過數字化平臺對赫哲族魚文化產品進行銷售,為文化的傳承保護提供資金支撐;而且數字化技術還包括三維掃描技術、數字攝影技術及數據庫儲存技術等一系列高等技術,可以提取赫哲族魚文化蘊含的文化基因,包括對于魚皮藝術品紋樣、色彩、形態(tài)和寓意的提取,形成全方位的技術手段的支撐,使人們可以在線上就感受到生動立體的赫哲族魚皮工藝品,擴大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播范圍;同時根據數字化技術所提供的大數據支撐,找準適應現代社會的少數民族文化發(fā)展趨勢,整合各種資源使赫哲族魚文化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從而得到更好的傳承。
(二)以大數據保存赫哲族魚文化
赫哲族魚文化作為少數稀有的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它的保護是至關重要的。隨著現代文明的發(fā)展和沖擊,赫哲族魚文化存在著受損和破壞的現象,因此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對赫哲族魚文化進行系統(tǒng)的收錄和保存是當務之急。數字化技術手段可以通過數字修復技術和再現技術,對于受到損壞的魚皮工藝品進行還原,借助3D打印等技術幫助缺失的赫哲族魚文化遺產進行還原,建立完整的大數據系統(tǒng);除此之外,數字化技術還可以將各種文獻資源整合成或者串聯成結構清晰的數據鏈,設計出能夠更好地表達赫哲族魚文化內容的模型,從而大大提升了赫哲族魚文化的再生產的質量和效率。通過數字化技術對赫哲族魚文化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進行數據管理、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等技術,更好地保存赫哲族魚文化資料的完整性,從而創(chuàng)造出適應赫哲族魚文化傳承保護的新方式。
三、數字化與赫哲族魚文化
傳承保護相結合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和不斷推進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趨勢,將數字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已然成為大勢所趨。但是以黑龍江省撫遠地區(qū)為例,數字化與赫哲族魚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還面臨著環(huán)境發(fā)展受限、人才主體欠缺、傳承和保護渠道有限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一)環(huán)境發(fā)展受限
赫哲族魚文化集中于黑龍江省三江流域,由于地處偏僻,經濟水平有限,對于高水平的數字化技術手段的應用相對滯后,盡管赫哲族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悠久,但是由于數字化技術手段交發(fā)達地區(qū)相對落后,赫哲族魚文化往往不能夠與數字化技術高度融合,利用能夠使更廣大群體接觸到的方式來傳承和保護。另外,隨著數字化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往往也攜帶了現代的流行文化,從而搶占了赫哲族魚文化的位置,年輕一代偏愛現代文化,而逐漸忽視傳統(tǒng)的赫哲族魚文化的精神內涵,對于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缺乏積極主動的意識。
(二)人才主體的缺失
首先,對于黑龍江省撫遠地區(qū)現有的對于赫哲族魚文化傳承人以年齡較大的人為主體,在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之下,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應該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采用數字化新媒體的方式轉型赫哲族魚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方式。同時絕大多數傳承人沒能夠接受系統(tǒng)的、專業(yè)的技術手段訓練,所掌握的往往還是家族、村落的技藝和知識,并不利于赫哲族魚文化的可持續(xù)的傳承和保護。另外,年齡大的傳承人在向年輕人傳承的過程當中也很難采用數字化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術的支撐,很難將赫哲族魚文化進行有效的記錄和傳播。
其次,人才主體隊伍欠缺。一方面,根據上述所提到的,傳承人以年齡較大的人為主,因此也就存在的離去而后繼無人的可能。另一方面,魚皮工藝品的制造過程繁瑣,青年受現代生活和工業(yè)化高速度生產的吸引,更為渴望的是高薪的工作,而不愿意加入赫哲族魚文化傳承的主體隊伍當中來,沒有年輕群體為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注入活力,導致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保護的人才主體欠缺。
(三)傳承和保護渠道有限
隨著數字化新媒體的發(fā)展,撫遠地區(qū)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逐漸采取新型的互聯網、短視頻平臺等傳承的新渠道,但是這種新型渠道建立的還并不完善,并沒能夠對于赫哲族魚文化的各個部分進行持續(xù)的深入,其中往往以魚皮工藝品的銷售為主要內容,但同時對于赫哲族魚皮特產的宣傳力度也比較欠缺,也缺少對于魚皮制作的過程、以捕魚為生的生活的記錄,缺少他們對于物盡其用、勤勞樸實的精神的傳承,導致赫哲族魚文化在利用數字化傳承的過程當中而失去精神內涵和原有的魅力。赫哲族魚文化的保護渠道受到技術水平的限制而缺少各種保護和修復手段的加入,因此傳承和保護的渠道有限。
另外,由于撫遠地區(qū)地處偏遠,因此想要實現赫哲族魚文化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所需的力度也就相較于其他地區(qū)更大,對于傳承和保護渠道所要求的覆蓋面也就越廣,但是由于當地傳播主體的欠缺和對于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的意愿不高,因此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播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qū),全國范圍內對于赫哲族魚文化的關注力度還不夠,業(yè)界人士為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提供的幫助相對有限。
四、數字化視域下
赫哲族魚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路徑
(一)構建數字博物館,打造文化感受新方式
通過數字化的新技術,對于赫哲族魚文化所包含的各項內容進行收集,例如各種珍稀魚皮制品的展示,形成三維立體動畫可以為觀光者提供全方位立體生動的展示。另外對于赫哲族魚文化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制作技藝進行系統(tǒng)的收錄,將所能查閱到的各種與赫哲族魚文化相關的文獻通過大數據的手段進行聯合,形成系統(tǒng)完整的數據庫,為數字博物館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利用數據庫所具備的資料進行展示,利用三維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創(chuàng)建一個可以提供全景展覽的網站或者APP,將該網站或APP與撫遠市政務系統(tǒng)聯合,讓更多的人訪問博物館。
數字博物館的內容進行分區(qū)展示,其中既包括赫哲族人所創(chuàng)造的魚皮衣,所食魚肉的品種和方式,魚皮工藝品制作等為主的物質文化,也包括以魚為圖騰信仰、樸實勤勞的精神文化。另外,同時具備物質和精神文明價值的赫哲族魚文化工藝品可提供細致的可視化制作過程,也在展示的過程中傳達出赫哲族魚文化的制造工藝渴望后繼有人的呼聲。同時隨著后續(xù)撫遠地區(qū)的不斷發(fā)展,也可以打造將赫哲族魚文化數字博物館融合與VR眼鏡相結合,以更為新型和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承和保護赫哲族魚文化。
(二)加大政府支持,為數字化打造資金基礎
在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的過程當中,政府應當給予赫哲族魚文化更多的政策和資金的支持,鼓勵和吸引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企業(yè)、青年才俊參與到傳承保護赫哲族魚文化的過程當中,為數字化與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保護提供資金支撐、人才支撐。政府應完善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保護與數字化相結合的政策,明確赫哲族魚文化傳承保護的目標、內容、承擔責任的部門及其具備的重要意義,并加大資金的投入,為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設立專項啟動資金,并施行責任制對其進行管理,在完善赫哲族魚文化研究基礎技術的建設的同時,為研究人員提供更高的薪金和福利制度,對人員進行熟練利用數字化新技術的培訓,從而吸引年輕人回到撫遠地區(qū),傳承赫哲族魚文化技藝和精神內涵、保護赫哲族魚文化。
(三)打造數字化教育平臺,為文化傳承保護奠定基礎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智慧教育平臺的建設也為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了新的機遇,將數字化的赫哲族魚文化教育平臺面向全社會,尤其針對于思想正處于形成時期的青少年?!敖逃d則文化興”,將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根植于每一個孩子的心中,在每一個孩子的性格形成時期就讓他們學習赫哲族人傳統(tǒng)的勤勞樸實和獨具創(chuàng)造力的精神。將數字化教育平臺的內容打造得豐富具有吸引力,為青少年提供類似于魚皮畫、魚骨畫的藝術創(chuàng)意課堂,在培養(yǎng)孩子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在他們的心中埋下對于赫哲族魚文化興趣的種子,為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保護的主體隊伍創(chuàng)造后備力量。這樣,才能提升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激發(fā)各民族群眾對于赫哲族魚文化的文化認同感,促進對于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除了以上培育青少年對于赫哲族魚文化的關注度的智慧課堂,還可以將數字化技術合理運用到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當中,壯大赫哲族魚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技術隊伍,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
五、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少數民族文化呈現出淡化出我們視野的趨勢,因此深刻發(fā)掘赫哲族魚文化的內涵并傳承和發(fā)揚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黑龍江省撫遠地區(qū)而言,擁有豐富的、歷史悠久的赫哲族魚文化歷史資源,赫哲族魚文化所帶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寶貴的文化遺產,赫哲族魚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要充分考量當地的特殊環(huán)境,政府不僅要在政策上給予支撐也要在經濟上鼓勵技術和人才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更要利用新型的展覽模式和教育模式對赫哲族魚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為赫哲族魚文化培育出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新方式,讓赫哲族魚文化的生命力得到真正的延續(xù)和蓬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程麗云.赫哲族傳統(tǒng)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35(02):152-155.
[2]匡文波,王天嬌.鄉(xiāng)村文化振興下新媒體數字傳播策略[J].中國編輯,2021(12):21-26.
[3]萬千,耿思凡,梁秀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設計實踐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3(11):247-249.
[4]杜宇,侯慶海.數字化背景下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旅游文化發(fā)展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5):78-82.
[5]程麗云.漁業(yè)生產對赫哲族民俗的影響[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01):88-89.
作者簡介:
胡碧函(2004.8-),女,漢族,河北承德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赫哲族、教育、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