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特殊的詞匯現(xiàn)象,疊詞廣泛存在于英漢語言中。同時,疊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關于疊詞的翻譯問題引起了廣大翻譯學者的關注。朱自清在多篇散文中使用了大量疊詞,不僅使文章音節(jié)舒展悠揚,深化了物態(tài)情貌,還進一步描摹出自己復雜的心境和思想情感。本文旨在從翻譯目的論的角度探討朱自清散文譯本中疊詞英譯的方法,并以目的論三原則為依據(jù),對這些方法加以歸類,進而總結出疊詞的最佳譯法以及翻譯過程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翻譯目的論;疊詞;散文英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34-005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4.018
一、翻譯目的論
“Skopos”通常用來指譯文的目的,主要包括三個使用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根據(jù)弗米爾的理論,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需要服從于目的原則,因此,目的原則是目的論的首要原則(Nord,2001)。
二、疊詞的定義、分類及常用英譯方法
(一)疊詞的定義
在漢語中,疊詞也稱為迭字、重疊詞、疊字或疊音。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重疊詞被定義為“同一詞的重復使用,它不僅是一種構詞方式,也是一種修辭方法”(李國炎,2001)。
(二)漢語疊詞的分類
AA式:樣樣、天天、看看
AAB式:毛毛雨、寫寫字、洗洗手
ABB式:水汪汪、亮堂堂、眼巴巴
AABB式:星星點點、郁郁蒼蒼、熙熙攘攘
ABAB式:彼此彼此、一個一個
A一A式:試一試、吹一吹
A了(一)A式:試了一試
A呀/啊A式:走呀走、唱呀唱
A著A著式:說著說著、數(shù)著數(shù)著
A里AB式:糊里糊涂、嬌里嬌氣
AABC式:碌碌無為、頭頭是道
BCAA式:天網(wǎng)恢恢
ABAC式:實話實說
A又A式:一瓶又一瓶
A是A式:說是說、做是做
三、朱自清散文中疊詞英譯研究
朱自清的散文包含大量的疊詞,他擅長用疊詞來刻畫人物、描繪景色和描摹聲音。集意美、音美和形美于一身的漢語疊詞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審美價值,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和藝術感染力。因此,漢語疊詞的英譯現(xiàn)象是值得研究的。由此,筆者根據(jù)翻譯目的論,以朱自清一些散文的英譯本為研究對象,對不同譯者翻譯疊詞的方法加以總結和歸類,如下:
(一)用復數(shù)形式翻譯
例1原文: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朱自清《荷塘月色》)
譯文:Among the layers of leaves scattered white flowers. (徐景成譯)
例2原文: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譯文:The passing breeze sent me continuous spells of faint scents,like a vague melody emitting from a tower afar.(徐景成譯)
分析:將中文疊詞翻譯成英語復數(shù)形式可以表達出疊詞的“增義”或“強義”的語義。朱自清創(chuàng)作此文時正值夏季,夏季亦是荷花盛開的季節(jié),原文“層層”一詞透露出此時荷葉的繁盛,譯者將“層層”一詞翻譯為“l(fā)ayers”,以一種簡潔而貼切的方式傳達出原文語意,進而達到翻譯的目的。例2中的花香本來訴諸嗅覺,但朱自清把它寫成有旋律的歌聲,運用通感,給人以嗅覺兼聽覺的感受,既豐富了文章表達的審美情趣,又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翱|縷”二字展現(xiàn)出香氣的輕微悠長與連綿不絕,譯者將之譯為“continuous spells”,模擬了香味時斷時續(xù)、似有若無的形態(tài),傳達出香味持續(xù)不斷之意。
(二)使用平行結構翻譯
例3原文: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譯文:The pool is surrounded by a variety of trees,thriving and vigorous.(徐景成譯)
例4原文: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朱自清《荷塘月色》)
譯文:Fringing the pool, near and far,high and low,were trees mostly willows.(徐景成譯)
分析:使用“upon”“and”“after”等詞連接兩個不同詞匯也是翻譯疊詞的常用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使譯文產生一種平行齊整之美。例3中,“蓊”和“郁”是同義詞,同為草木蓬勃茂盛的意思?!皌hriving” 和“vigorous”也是一對同義詞,將兩詞相結合不僅能增強語氣,也表現(xiàn)出原文的意義與形式之美,達到了目的論的連貫性和忠實性原則。而例4恰恰相反,遠與近、高和低為反義詞,譯文用and連接兩對反義詞,簡潔明了傳遞出文章語意。此外,以上例子均使用了平行結構連接兩個不同詞匯的方法,但也有少數(shù)情況下,譯者選擇用平行結構連接相同的詞匯來翻譯疊詞,例如把“日日”譯作“day after day”,“重重”譯為“l(fā)ayer upon layer”等,不僅讓譯文更富有節(jié)奏感,還能加深語意,帶給目標語讀者與同源語讀者相似的心理感受,從而達到翻譯的目的。
(三)運用-ing形式翻譯
例5原文: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朱自清《春》)
譯文:Beneath the flowers a teeming host of bees fills the air with the sound of their buzzing.(葛浩文譯)
分析:英語“-ing”式除了表示動作的連續(xù)性外,還具有描述、表達和修辭的功能,因此,它可以用來翻譯疊詞,特別是用來翻譯某種動作和狀態(tài)?!?ing”形式的翻譯還原了文章此處的動態(tài)感,讓譯文更為生動。在例5中,“buzz”是指蜂鳴的聲音。譯文在此運用“buzzing”一詞,不僅具有語法結構的合理性,“-ing”式還表達出蜜蜂叫聲的持續(xù)、不間斷,讓讀者沉浸式地感受到當下的情景,實現(xiàn)了音義的完美對等,達到了翻譯的目的。
(四)采用英語頭韻、押韻等方法來譯
例6原文:太陽他也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朱自清《匆匆》)
譯文:The sun has feet too,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張培基譯)
分析:原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用“有腳”“輕輕悄悄地挪移了”等人類的狀態(tài)和動作來形容太陽,將太陽擬人化,使敘述更加生動,也讓讀者可以更加直觀地聯(lián)想到太陽運動的狀態(tài),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而譯者將“輕輕悄悄”譯為“softly and stealthily”,不僅表現(xiàn)出時間流逝的悄無聲息、不易察覺,還通過押頭韻的方式,使語言的聲音與情感融為一體,彰顯了疊音詞的本質特征。
(五)意譯
即根據(jù)上下文,選擇意義相近的詞語,將疊詞處理為動詞、副詞或形容詞。
1.動詞
例7原文: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譯文:Beyond the tips of the trees loomed mountains afar.Yet their silhouettes merely?。ㄐ炀俺勺g)
分析:例7中,朱自清描繪了荷塘四面的景象,周圍一圈都是樹木,順著樹梢望去,遠方那“一帶遠山”看得并不清晰,給人一種影影綽綽的感覺,這從側面表現(xiàn)出荷塘周圍林木之茂盛。在譯句中,“l(fā)oom”本意為“come into view indistinctly”,指“隱約出現(xiàn),若隱若現(xiàn),赫然聳現(xiàn)”,補充翻譯出原文暗含的“出現(xiàn)、涌現(xiàn)”之意,體現(xiàn)原文視角的動態(tài)變化,使譯文更接近原文,與目的論翻譯三原則相契合。此外,“大意”是指大致的輪廓,譯者將之翻譯為“silhouettes”,類似于“outlines”,有“輪廓、影子、陰影”之意,生動而傳神地傳遞了原作內容。
2.副詞
例8原文: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朱自清《春》)
譯文:The world seems to have awakened from its slumber as,excitedly,it opens its eyes.(葛浩文譯)
例9原文: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在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朱自清《匆匆》)
譯文:In the evening,when I lie on my bed,it nimbly strides over my body and flits past my feet.(張培基譯)
例10原文:鄉(xiāng)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朱自清《春》)
譯文:Off in the countryside,on the small paths and at the sides of stone bridges,people stroll leisurely under their raised umbrellas.(葛浩文譯)
分析:例8出現(xiàn)在文章開頭第一段,朱自清描繪出一幅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畫卷,賦予萬物人的神態(tài)特征,極為鮮活生動,富有畫面感。譯者將“欣欣然”譯成“excitedly”,沿用原文擬人的修辭手法,渲染了萬物的可愛,活現(xiàn)出春意盎然的氣氛。例9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時間靈性,將抽象的時間化為具體的物象,表現(xiàn)了作者對時光匆匆、稍縱即逝的無奈之情。副詞“nimbly”本意為“moving quickly and lightly”,譯者以此詞來刻畫時間的默默流逝,貼切而生動。例10描繪出一幅優(yōu)美的雨中田野風光圖,譯文中“l(fā)eisurely”一詞不僅有原文的“慢悠悠”之意,還蘊含“從容地,閑適地”的意思,烘托出春日里安靜祥和的氣氛,可以說是語短意豐,較原文更加生動地表現(xiàn)了春日微雨中農家人的悠然閑適。
3.形容詞
例11原文: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朱自清《荷塘月色》)
譯文:Underneath flowed serene water.(徐景成譯)
例12原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朱自清《荷塘月色》)
譯文:Leaping to the eye was the meandering pool brimming with interlaced lotus leaves.(徐景成譯)
例13原文: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朱自清《匆匆》)
譯文:How swift is the transition in between! (張培基譯)
分析:例11中的“脈脈”一般是用來形容人用眼神或行動表達情感,作者運用擬人,用“脈脈”形容水沒有聲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樣子,譯文“serene”雖說表現(xiàn)出池水的寧靜安謐,但不足之處在于沒有還原出原句的修辭,在楊憲益、戴乃迭譯本中,“脈脈的流水”被譯為“softly running water”,既傳達出流水的平靜,又帶給讀者一種荷塘流水如人般多情溫柔的感受,比“serene water”更加貼切。例12中“meandering”意指“曲折的”,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的景象,譯者在此將之翻譯為形容詞“interlaced”,意為“交錯的、交織的”,富有畫面感,達到了翻譯的目的。例13里,朱自清感嘆時光匆匆流逝,在疑問句中透出其悵然若失的情緒,譯者用“swift”一詞展現(xiàn)光陰流逝之迅速,并將整句轉換為感嘆句,表達了作者對已逝日子的留戀和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盡感慨。
(六)略譯
例14原文: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朱自清《匆匆》)
譯文:But my quota of then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張培基譯)
分析:略譯是指在翻譯成目的語的過程中,原文中的詞語沒有被翻譯成目的語,但譯文的意義仍忠實于原文。這種翻譯方法主要是為了適應譯入語的習慣或語法需要,前提是保證源語意義的完整傳遞,目的是使譯文更加簡潔。在例14中,“漸漸”沒有被翻譯出來,但“wearing away”一詞本身就含有“消磨、流逝”之意,把“漸漸”翻譯出來反而會出現(xiàn)語義重復的情況,所以為了保持譯文簡潔流暢,在翻譯各類疊詞時,譯者應做出適當?shù)穆宰g。
(七)譯為小短句
例15原文: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朱自清《匆匆》)
譯文:At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rickle down my cheeks.
分析:例15中,“涔涔”形容人出汗的樣子,汗水不斷往下流,“潸潸”則形容人哭泣的樣子,流了很多淚水。譯者將疊詞處理為兩個小短句,解釋出兩個詞語的具體含義,即“頭涔涔”表現(xiàn)出作者對時光飛逝的害怕和感嘆,“淚潸潸”描寫的是作者對時光一去不復返的事實感到惆悵和悲傷,兩者相結合表現(xiàn)出作者內心想要抓住時間、珍惜光陰,同時又害怕歲月匆匆,自己無所作為的復雜情緒。作者頭涔涔而淚潸潸飽含了內心無盡的無奈和感傷,不僅是嘆息如流水般匆匆而逝的時間,更是回望和懷念在這蹉跎歲月中不斷挫敗又不斷成長的自己。譯文中的兩個短句與原句疊詞一樣結構相應,字數(shù)對等,譯意與譯形完美結合,遵循了目的論的連貫性和忠實性原則。
四、結語
朱自清在所作散文中使用了大量的重疊詞,為廣大學習者提供了研究疊詞翻譯的語料庫。由于英漢疊詞存在較大差異,如何在英譯時重現(xiàn)漢語疊詞聲、形、意之美是譯者在翻譯時需要深究的問題。本文從翻譯目的論的角度探討朱自清散文英譯本中疊詞英譯的方法,包括:意譯、平行結構、頭韻和押韻、“-ing”結構、復數(shù)形式、譯成小短句和略譯。
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使用平行結構、頭韻和押韻是翻譯中文疊詞的最佳方法,既能彰顯疊詞的美,也能準確傳達原文的語意,與目的原則、連貫性原則及忠實性原則相契合;譯者在無法兼顧形式與內容的翻譯或無法直接從目的語中找到與原語相對等的詞句時,可選擇舍棄原文疊詞之形式,通過意譯、使用“-ing”結構翻譯、小短句翻譯、復數(shù)形式翻譯或略譯的方法將原文的語意表達出來,遵循目的原則及連貫性原則;最后,譯者在使用略譯時要注意,不能省略原文重要信息的翻譯。
參考文獻:
[1]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李國炎.當代漢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譯出版社,2019.
[5]王寧.翻譯與文化的重新定位[J].中國翻譯,2013(02):5-11.
作者簡介:
林慧(1999-),女,漢族,山東人,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