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建筑種類繁多,盡管其類型、用途各異,但“天人合一”的理念卻是一脈相承的。中國的古建筑與中國的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本課題擬從命名、造型、空間、數(shù)字等四個角度,對紫禁城古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以期為古建筑在當代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古建筑;天人合一;紫禁城
【中圖分類號】TU-09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34-0010-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4.003
中國的建筑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體系。自古以來,“和諧”就被中國人民所重視,無論是《易經(jīng)》的“陰陽和合”,還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又或者是五行之說,都是中國文明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命題。中國古代建筑的發(fā)展和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在中國古代建筑中是不可避免的。紫禁城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老的木造的宮殿群。其“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造型、建筑空間和建筑名稱等多個層面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本文對它進行了詳盡的闡釋。
一、建筑命名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紫禁城”這一名稱的由來和天文現(xiàn)象有很大關系。紫禁城修建時被稱作“皇城”,而在明朝的時候,它的官方名稱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名稱是從中國古代的星座演變而來的。宋朝《太平御覽》李昉等人所著的卷五,記載:天上的宮殿,又名“紫王宮”。中國古代天文學者在長期觀測天象的基礎上,提出紫薇星居于中天,亙古不變,為帝王所居之地,故稱“紫宮”。北極星是在地軸的北邊,因為地球在旋轉,北極星又在它的軸心上,兩顆行星是相對不動的。古代的皇帝們講究天人交感,把自己比作“天子”。由于“紫宮”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所以他們在凡間的居所也可以叫做“紫宮”。紫禁城是明清20多個帝王居住的地方,其間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歷史等方面的大事。
紫禁城中的很多古代建筑,都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礎上進行命名的。例如太和殿,保和殿,就是根據(jù)《周易·乾》中的“保和大和,乃立真”而得名。在這里,“大”即“太”,“太和”的意思是宇宙萬物和諧一體;“保和”的意思是神志專一,以保持萬物和諧;“保和大和乃利貞”意思是,天道變遷,萬物皆有其價值,萬物皆有其特性,萬物皆有其特性,四季更替,只要天時好,萬物皆可受益。中和宮原稱“華蓋殿”,華蓋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星官。華蓋星屬紫微垣,共十六星,形似傘狀。南宋鄭樵的《丹元子步天歌》載有:“華蓋并杠十六星,杠作柄象華蓋形。”《宋史·天文志二》載有:“華蓋七星,杠九星如蓋,有柄下垂,以覆大帝之座也。在紫微宮臨勾陳之上。”華蓋被古代人認為是玉皇的天篷,人們抬頭看著它,就像是在迎接天帝。紫禁城的古代建筑名稱,充分反映了易知“天人合一”的理念。
二、建筑造型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頂與臺
中國古代建筑主要由屋面、屋體和階梯三大部分構成。這種分類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的“天、地、人”的文化觀。與西方相比,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更具魅力,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和情感的結合,是一種理性和浪漫的結合。
屋面在中國建筑系統(tǒng)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其屋面按品級高低可分為九類,但不論何種形態(tài)均富于節(jié)奏感。紫禁城古代建筑的屋脊,大都是龍頭形的紋飾。龍是一種想象性的神,它經(jīng)歷了人類對自然的圖騰信仰,逐步演變?yōu)樯窳Φ男叛?,再到王權的象征物;在封建時代,皇帝以“龍”的形態(tài)與天道相連,是一種向天致敬的象征,也是“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紫禁城中,每一座古老建筑的屋脊上,都供奉著不同的神獸,越是高級的建筑,神獸的數(shù)量就越多。像太和殿頂?shù)纳瘾F有龍、獅子、海馬、天馬等。他們有的能上天入地,有的能辟邪,有的能趨吉避兇。根據(jù)我們國家古代的傳說,“絕地天通”之后,人間與天堂之間的聯(lián)系就被切斷了,只有真正的圣人或者有道德的人,才能與天感通。所以,想要登上天界,就必須有一條“天梯”,讓自己與天相連。紫禁城的古老建筑屋頂,就像是“天梯”的最高處,而屋角上的飛禽走獸,則像是天地間所有的生命,都在神仙的指引下,向著天空,與天空融為一體,順應天道,讓一切都變得安寧祥和,這也是“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二)立面構造
紫禁城的古代建筑設計,與“天圓地方”思想是分不開的。“天圓地方”的觀念在我國由來已久,它的意義不能從字面上去理解,也就是不能把天當成圓的,地就是方的。所謂“天圓地方”,就是用來測量天地的。所謂“天圓”,就是要用“圓”度,也就是圓周率,古人說“三天兩地”,其中“三天”就是指圓周率;“地方”是指度量地的長度要用“方”,“兩地”就是用邊長乘“方”?!疤靾A地方”的度量方法在中國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例如,在距今5000多年的遼、紅山文化中,就已經(jīng)有了“天圓地方”的代表建筑天地的祭壇。中國古代天文典籍《周牌算經(jīng)》中有記載,可追溯到兩千年前,“萬物周事而圓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規(guī)矩設焉”。這證明了,反復使用方圓的比例,是古代工匠們定下的規(guī)則。紫禁城等古代都城和宮殿建筑也是以此為基礎進行規(guī)劃和設計的。
在結構上,以午門上檐板與廣場地面之間的距離為半徑,畫出一條圓圈,當圓圈的對角線與地面成直角時,這條對角線的頂端,就是午門的房頂。這還不算完,如果按照午門的高度來畫一個圓圈,這個圓圈正好位于午門的最高點和最低點四個角落。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午門在“天圓地方”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了初步的構思。紫禁城古建筑群采用方尺比例,起源于古時匠人所傳的規(guī)則。這一“方”與“圓”的“數(shù)”相結合的設計構思,充分體現(xiàn)了紫禁城營造者“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象天法地”的“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毫無疑問,這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的聰明才智。
(三)內部藻井
紫禁城中的“藻井”還和古代天文現(xiàn)象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紫禁城中一些重要的殿堂(最中間的房間)的天花板中央,有一座八角形的穹頂,再向下傾斜,從中間延伸出一個龍頭,龍頭下面銜著一顆珠子。此裝飾稱為藻井?!霸濉笔恰昂T濉钡囊馑迹馑际撬?,“井”就是井里的水。藻井形如傘,以精致的斗拱支撐,象征著天空的巍峨。藻井使用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防止火災?!缎煨⒛录{注》卷一,由南朝徐陵撰:“殿堂象東井,形刻作荷菱;荷菱,水物也,所以厭火?!薄皷|井”,在中國古代天文歷法中,屬于二十八宿之一,掌管著“水”。東井,因其八顆星象“井”而得名,且位于參宿之東。另外一條龍嘴里叼著的珠子叫軒轅鏡?!败庌@”是二十八宿之一,也就是指“軒轅黃帝”。它位于獅子座與天貓座之間,由17顆星星組成。《隋書》《天文志》卷十九載:“軒轅,黃帝之神,黃龍之體也。后妃之主,士職也?!睆囊陨峡梢钥闯觯庌@星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是和帝室相對應的,而軒轅鏡則是用來象征皇帝被囚禁的。藻井和軒轅鏡的布局,暗示了古代皇帝以室內陳設的形式來傳達“君權神授”的理念,這也是紫禁城“天人合一”理念的具體表現(xiàn)。
三、建筑空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外部空間
“百尺為形,百尺為勢”說的運用,反映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并在實踐中得到充分運用。在建筑設計中,為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社會需求,我國的古代建筑十分講究尺度適宜?!鞍俪邽樾?,千尺為勢”的尺度規(guī)則,通常被用來作為建筑室外空間的設計準則,它有助于激發(fā)人們的美感,使之達到完美的建筑藝術,這也是對自然法則的一種體現(xiàn)。從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視角來看,“形”意味著建筑的個性化、局部性和細節(jié)性的空間組成及其相應的視覺效應;“勢”主要表現(xiàn)為建筑的群體性、整體性和環(huán)廊性的空間組成及其相應的視覺效應。建筑的形態(tài)和功能是動態(tài)的,建筑的縱深、面積、立面高度、視野的遠近、大小、組與個體、整體與局部、廊與細部之間,都存在著互相轉換的網(wǎng)絡關系。在明清時代,一尺約為0.32米,百尺約32米,千尺約320米。紫禁城古代建筑在局部及整個空間上都符合“百尺之形,百尺之勢”的視覺概念。
一方面,該建筑具有宏偉的氣勢與規(guī)模;同時,各單體建筑也都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既有差異,也有關聯(lián)。當皇帝漫步于紫禁城中時,從遠處到近處產(chǎn)生的“形”和“勢”之間的空間變換,形成了一套最優(yōu)的觀看角度,帶給人們一種生動、獨特的審美感受。紫禁城古代建筑的整個空間非常重視“壯麗威嚴”的意象,“形”與“勢”的巧妙安排,形成了宏偉壯觀的建筑格局。
對于紫禁城的單體建筑來說,其室外空間組成的基本尺度都是按照“百尺為形”來設計的。從建筑物的高度來看,午門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午門是紫禁城的南門,也是皇帝舉行迎親、頒布歷法、受俘等典禮的地方,它的整體高達37.95米,基本達到了“百尺為形”的標準。太和門位于午門北面,只有23.8米高。太和門的北面,是紫禁城中最高的一座建筑,也是最富麗堂皇的一座宮殿,是皇帝舉行登基、舉行婚禮等重要場合的地方,連著三層高臺,也不過35.05米。紫禁城中的其他單體建筑物都低于35米。紫禁城的單體建筑,無論在寬(深)方面,都符合“百尺為形”的標準。例如,太和殿的總寬度為33.33米,其他建筑物的寬度都比這個要小。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紫禁城的單體高度達到了“百尺為形”的標準。
(二)內部空間
《周易·系辭下》里有:“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人對世界的理解。帝王在紫禁城的建筑中進行政治活動時,方便觀察天象,起居空間也方便接受地氣,反映出“天人合一”的理念。紫禁城的古代建筑,根據(jù)其不同的使用用途,采用了靈活而又精巧的空間安排方法。例如,前朝的建筑大多是皇帝進行重大政治活動的地方,為了顯示“君權神授”,其室內空間寬闊,布局勻稱,布局寬大,以高聳的柱型來劃分空間。就內庭來說,它的私密性更強,并且大部分都是作為帝王和皇后居住的地方,它的室內空間模式是非對稱的狹窄的,互相伸展和穿插,營造出一種活潑放松的氛圍,這樣的空間很容易與鄰近的空間或者是自然環(huán)境進行交流。
另外,紫禁城古代建筑坐北朝南,飛檐翹角,建筑門窗的透光材質,建筑室內的反光材質,都有益于室內的采光,這樣的室內布局,既符合古人對天地萬物的認識,又符合自然規(guī)律,也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
四、建筑數(shù)字中的“天然合一”思想
古人把1至9分為“奇”和“陰”兩個字。“九”是一個玄之又玄的數(shù)字,在古代,它是最接近“天”的一個數(shù)字。“玄”是一種玄之又玄的數(shù)字,它和“天”“道”有關。
古代人常將一些特定的數(shù)字和一些特殊的事情或者現(xiàn)象聯(lián)想起來,但在這種關系到人們生存的問題上,人們又將它視為“玄數(shù)”?!暗馈焙汀疤臁钡摹熬拧苯M合在一起,就產(chǎn)生了“天地合德”“天人合一”等觀念。《周易·系辭》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也就是說,“九”是天的一部分,是最大的一天?!熬拧毕笳髦患虑榘l(fā)展到了極點,所以古代人賦予它神秘的地位,賦予它無限的想象空間。“九”在紫禁城的古代建筑中被廣泛運用,意在實現(xiàn)“天人合一”。比如紫禁城共有9999.5個房間的傳說,雖然這種說法并不正確,但是也反映出紫禁城中的古代建筑的數(shù)量之多。
在紫禁城中,單個建筑的屋頂上,小動物的數(shù)量最多是九只,梁架的數(shù)量是九只,每一排的釘子都是九只。九也和龍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周易·乾》中說,“九五”,飛龍于天上,得見大人。意思是說,九五之交,是皇帝發(fā)跡的象征。與此相對應,古代的皇帝又有“九五至尊”之稱。“五”與“九”相結合,就成了王權的象征,間接地體現(xiàn)了君權神授和“天人合一”的觀念。紫禁城古代建筑中有許多“九”“五”等相關聯(lián)的形制,例如,朝中朝“上”字形的三殿大臺,南北相隔232米,東西相隔130米,兩者比例為9:5;體量大、檔次高的建筑物,通常在開間上劃分為九段,層高上劃分為五段;錫慶門(現(xiàn)在進日)的影墻,正面有9條龍,屋檐有5條,還有其他5條。
五、結語
中國古建筑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即“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下,古建筑與自然相融合,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這是中國古建筑所體現(xiàn)的文化觀念,它源于這片大地,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在當前,現(xiàn)代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下,現(xiàn)代建筑設計的發(fā)展也必然要吸收中國古建筑的“天人合一”思想,建筑與人相和,建筑與自然相和,建筑與建筑相和。共同體現(xiàn)著中國建筑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劉震.重思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生態(tài)價值[J].哲學研究,2018(06):43-52+128.
[2]丁為祥.張載“天人合一”思想的特殊進路及意義[J].河北學刊,2020,40(03):56-65.
[3]孫瑤瑤,鞠寶兆.論《黃帝內經(jīng)》“天人合一”思想下的時序發(fā)病觀[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22,37(05):2459-2462.
[4]高福美.北京脊梁:明北京中軸線的文化魅力[J].前線,2018(08):102-104.
[5]周靜,李桂峰.儒學“天人合一”思想與和諧社會構建[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22,44(S2):242-244.
[6]周乾.紫禁城太和殿的建筑藝術[J].工業(yè)建筑,2019,49(12):201-210.
[7]周乾.紫禁城古建筑屋頂寶匣文化研究[J].工業(yè)建筑,2020,50(04):168-174+155.
[8]周乾.紫禁城古建筑中的儒家文化思想考釋[J].創(chuàng)意與設計,2019(05):11-16.
[9]李季,晉宏逵,朱巖石,董新林,劉未,徐海峰.對談:紫禁城考古的理念、方法與實踐——以故宮造辦處舊址考古發(fā)現(xiàn)為例[J].故宮博物院院刊,2021(10):132-142.
[10]文治露.古今傳承的中國建筑文化研究——以紫禁城太和殿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chǎn),2021(28):25-26+202.
[11]樸世禺.以書為法——紫禁城文淵閣設計中的定格與破格[J].建筑學報,2022(07):94-100.
[12]李天垠.從《徐顯卿宦跡圖》看紫禁城建筑的變遷[J].美術觀察,2021(06):51-57.
作者簡介:
丁年晨(1997.2-),女,回族,寧夏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間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