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整。這是我作為一名經(jīng)濟學者的答案。
也許你會想,這顯然是一個關于愛情的話題,似乎經(jīng)濟學家在這個方面并不擅長。許多人都認為,經(jīng)濟學是一門研究如何賺錢的很世俗的學問,而經(jīng)濟學家給人的印象大多很古板,似乎天生與愛情沾不上邊。但這些都是對經(jīng)濟學的誤解和偏見。
我要說的是,經(jīng)濟學就是一門研究愛情的學問。愛情,與社會生產(chǎn)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當然也是經(jīng)濟學所研究的課題。而我要分享的第一個觀點,就是從社會生產(chǎn)力的角度出發(fā),去論證沒有愛情的人生為什么不完整。
首先,如果缺了什么東西,我們的生活就會不完整,對于這種東西,我們在經(jīng)濟學上將其定義為“必需品”。大家可能會疑惑,難道愛情就和食物、水一樣重要嗎?先不要著急,我們從歷史的維度講起。
經(jīng)濟學是比許多科學出現(xiàn)得都要更晚的一門學問,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的祖先首先遇到的不是愛的問題,而是生存的問題。在純粹為生存而打拼的人類早期社會,愛情不是不存在,而是成本實在太高了,高到了生命都會受到威脅。
后來,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開始有了那么一點剩余的生活資料了。于是,這才終于有一小部分人有機會體驗到愛情,但這一小部分人是誰呢?他們往往非富即貴。這個時代,人類之中雖然有了星星點點的愛情,但總體來說,生存壓力仍然很大,人類社會的一切社會制度和道德觀念,都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建立起來,所以愛情不能隨便放飛自我,必須受到三從四德的約束。
只有到了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社會,隨著物質(zhì)生活極大豐富,擺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面前的,已不再是能不能吃飽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吃得更健康更營養(yǎng)的問題。當我們關注的重點不再是最基礎的物質(zhì)世界時,人們逐漸將目光投射到了精神世界,我們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和滿足。而精神生活是從哪里開始的?是從你看到那個人時漏了一拍的心跳開始的。當我們通過愛的方式,圓滿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你擁有的是完整的健全的自我,你擁有的是沒有人可以奪走的愛人、愛這個世界的能力。
我特別喜歡一本書里關于愛情的價值的描述,那本書叫《幸福的勇氣》,講的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思想。那本書里說,真正的愛,讓我們從自我中解放出來,從真正的意義上,接納整個世界。你的愛可以從愛情里無限地延伸,愛這個世界,愛宇宙間的萬物,這也是阿德勒強調(diào)的實現(xiàn)幸福的終點。
所以,回到最開始提出的問題,的確,在現(xiàn)代社會里,沒有愛情并不會像沒有食物和水一樣,讓我們無法生存;但我們現(xiàn)代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并不只是為了生存,如果沒有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沒有對愛情的向往,那我們的精神世界是枯竭的,我們能探索的世界是有限的,我們最多只能算是活著,但這樣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也正是到了現(xiàn)代社會,愛情才真正從只有貴族和有閑階級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變成了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必需品,而這正是豐裕社會的特征。
所以,從歷史的維度來講,我們說,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本質(zhì)上是在說,由于社會生產(chǎn)力的進步、文明的進步,像愛情這樣以自由意志為內(nèi)核的奢侈品已經(jīng)固化為了每一個人生活中理所當然可以擁有的一部分。人類用幾千年的進化,終于將愛情這個無比稀缺的碎片放進了每一個人最基礎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