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來的季候風抵達南海邊。秋天終于到了。
以后回想剛過去的這幾個月,大家一定不會記得它是什么“史上最熱夏季”—以后一定還有更熱的,倒是很多人今年第一次體驗到了氣候變化的可怕威力。這種體驗會歷久彌新的。
這個夏天,和氣候變化相關的災難天氣,先后襲擊了我們身邊的超大型城市—8月的北京,9月的深圳。9月7日那天,我正好被暴雨困在深圳羅湖火車站。第二天一早,我拍下地鐵站浸泡在黃色泥水中的照片發(fā)給朋友們,收到的是無數(shù)難以置信的感嘆:天啊,怎么可能?這是市中心哎,從來沒見過這樣的!
相比照片帶來的震動,人在現(xiàn)場的感觸更深些。在那個羅湖多個街區(qū)被積水浸成孤島,根本沒有交通工具能夠離開的夜里,我只覺得自己有了難民的感受。腦子里快速浮過許多像在地震災區(qū)采訪時會有的念頭:如果水漲上來,該去哪里躲著?哪里可以過夜?哪里有電?手機該怎么省電?哪里有水和吃的?
在這種天氣下,我們的城市基建其實還挺脆弱的。第二天在市區(qū)轉了轉,手機信號明顯不穩(wěn)定,很多信息發(fā)不出收不到;至于城市基建,數(shù)個地鐵站被淹沒,之后花了整整一星期來維修;最慘的是那些被水淹掉了配電機房的高層小區(qū)里的住戶,有幾天每天要上下爬幾十層樓取水囤糧。
面對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現(xiàn)在已有一種提法,叫作“氣候韌性基建”。它的前提是,我們就算很努力地減緩氣候變化的速度,極端天氣也已經(jīng)變成事實了,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基建投資去應對必然的高溫、暴雨、洪水、干旱、臺風和其他災難。
這一部分已經(jīng)被吸納進了國家戰(zhàn)略和未來發(fā)展計劃。但在它之外,還有很多東西是我們可以嘗試的。
比如,我們可以有更好的氣候、天氣教育和相關的科普、信息平臺。在這個夏天,遭遇極端天氣時,最及時和重要的信息有時來自微博和微信上的一些氣象公眾號。對我們這些不那么了解氣象知識的人來說,氣象臺的報告要么是最基本的信息,要么是復雜的雷達、紅外圖像和密密麻麻的圖表。這些公眾號則不同:它們把復雜的信息滾動解釋為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于是我們就學到了怎么判斷雨云的移動,臺風哪個方向上威力最大,也就可以做相應的防范。
很明顯,經(jīng)歷過類似天氣就知道,了解更多氣象知識、掌握解讀天氣信息的能力,能幫助自己規(guī)避很多風險。像是如果那天我在羅湖站查閱了氣象臺的實時雷達圖,就會發(fā)現(xiàn)雨帶隨著“列車效應”源源不絕,那樣我就會在積水還不高的時候先蹚水離開,而不是等著雨停結果反而被困在車站整晚。
畢竟,極端天氣的特點之一是變化快,強度大。氣象機構和救災機構的反應有它的局限。普通市民掌握的信息越多,分析信息的能力越強,就越能避免損失。
在一個天氣和氣候問題日益凸顯的社會里,我們可以期待和呼吁很多改進,呼吁政府和媒體推動相關的教育、科普和個人素質培養(yǎng),就像隨著時代變化也要向普通民眾科普反詐騙知識一樣,氣候災害知識、氣象信息和防災意識的普及、演練,是不是也應該是全民公共服務、公共信息化平臺和社會保障的一部分呢?
往大了說,極端天氣的年代里,天氣和氣候新聞可不可以也像時政、經(jīng)濟和社會新聞那樣,成為我們每天都閱讀、理解和增強意識的東西?歸根結底,高溫和洪水和其他災害更頻繁地到訪我們的大都市中心了。我們不可避免要和它們共存。下一個夏天來臨前,我們還可以做很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