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改版的中職語文教材增加了大量文言文的篇目,在樹立文化自信的教育背景下,將語文學科對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傳承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文章以此為基點,粗淺地探討了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策略,意在提升中職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中職" 語文教學" 核心素養(yǎng)" 文言文閱讀
《中職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學生需要通過文言文學習,獲得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和初步的文學欣賞能力,增強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以此將中職語文教學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承擔起傳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職責。
一、“讀”為基,奠定語言能力
語言文字是語文學科的“最小元素”,因為文言文相較于現(xiàn)代文艱澀難懂,學生理解起來困難較大,所以語言文字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學習語言文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閱讀。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字詞句段的釋義上,學生只是生硬地掌握了文本內容,但是沒有將語言文字和思維鍛煉、審美培育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突破文言文教學的障礙,須以閱讀作為基礎。
《勸學》是一篇經典的說理性散文。筆者在進行這篇文章的教學時,確立了“閱讀四步法”:第一步讀準字音;第二步準確停頓;第三步讀出語氣;第四步讀出情感。四個步驟對應的是閱讀從認知到理解再到升華的四個階段。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必要的指導,如“風雨興焉”的“興”、“爪牙”的“爪”、“非蛇鱔之穴”的“穴”等字音指導;“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的停頓等;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的翻譯等。當學生的閱讀初見成效后,教師可以為學生錄制閱讀視頻(音頻),上傳到一些朗讀APP上,使學生能夠快速看到閱讀的成果,從而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和信心。
二、“問”為中,促進思維發(fā)展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總是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第一目的。因此,教師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導致學生成了學習的容器,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為此,教師要轉變“一言堂”的教學方式,通過設置多個(多層)問題,讓學生緊緊跟隨文本的思路去深入學習。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一篇記錄孔子和學生坐而論志的文章,幾人圍繞著孔子提出的“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問題,給出了各自不同的答案。教師在教學前,可以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而后由其他同學進行點評,最后呈現(xiàn)文章內容,讓學生進行比較性學習。另一種教學方式是,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還原“侍坐”的場景,學生分別扮演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華,進行充分地交流。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學生的思路都能被徹底打開,在一問一答之間,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及孔子作出各種反應的真實原因。
接下來,教師要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與評價。這類反饋(評價)以正向為主,意在讓學生思維交融的過程更加充分,也更愿意參與到文言文的學習中,讓思維從低階向高階躍升。有經驗的教師也會利用信息技術等輔助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呈現(xiàn)問題與創(chuàng)設情境。如可以選取一些春秋戰(zhàn)國時期坐而論道的歷史圖片,讓學生先談一談他們對這種辯論形式的印象,把學生的思維先“發(fā)散”出去,然后提出中心問題,讓學生圍繞著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征做一些猜想。學生在不斷辨析的過程中提高了概括能力,促進了思維的發(fā)展。從思維生發(fā)而出的核心素養(yǎng)其根基也更為扎實。
三、“字”為源,提高審美品位
漢字作為表意性文字,在上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蘊含了許許多多中國文化的密碼。它們雖然伴隨著時代不斷地演變,但在文言文使用中,又較好地保留了原意原型,或是揭示了文字的流變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增加探究字源的內容,如讓學生探究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等,以此完成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如在《勸學》中,“而致千里”的“致”和“無以至千里”的“至”都有到達的意思,可是二字之形卻完全不同。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一問題,先讓學生去自行解答,然后收集學生的答案,從中遴選出正確的答案。“至”是鳥從高處飛下,“致”是指手執(zhí)桿輕敲,多出的偏旁“攵”代表的就是手。這個細微的知識點,如果不特別留意,很容易就被忽略了。因為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使學生從對文本的關注成功遷移到對漢字的關注上,這些漢字就不再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組成單位,而變成了一個個形象生動、具有文化深意的生命。伴隨著學習的深入,教師還可以為學生介紹《說文解字》《漢字樹》等課外書,用它們來擴充學生的文言知識,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運用探究漢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除了對漢字的追根溯源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語文學習中,以關鍵字為基點分析文章的做法也可以延用到文言文的學習中,用以培育學生的審美品格。如《曹劌論戰(zhàn)》中,“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中的關鍵字是“獄”“雖”“情”,教師讓學生抓住這三個字去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理解,可以深刻體會到古人在客觀事實面前呈現(xiàn)出的美德,從而啟發(fā)學生追求真善美的心智。
四、“德”為終,提升文化素養(yǎng)
中職教材之所以增加文言文篇幅,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文言文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符合時代發(fā)展對人們在思想道德上的完善要求。尤其是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傳承與弘揚,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教育目的重要途徑。所以,在進行文言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如《勸學》鼓勵人們學無止境;《六國論》倡導榮辱與共、精誠互助的精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勾勒出了“中國夢”的雛形;《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我們也可以了解古代的禮儀文化,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等級觀念。教師把這些內容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了解到其形成的淵源,并通過列舉一些現(xiàn)代社會的例子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價值觀的現(xiàn)實意義,這不僅能極大地促進學生良好品質和價值觀的形成,甚至可以重塑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這對中職學生未來走上工作崗位,踐行職業(yè)道德,提升文化自信,形成向善向上的人生觀,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綜上可見,文言文以閱讀為根基,以問題為演進,以漢字為依托,以思想為落腳的教學體系的設計,全面而深入地發(fā)掘了文言文的教學價值,凸顯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需求,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本文系2022年度第五期江蘇省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實踐研究”(課題編號:ZYB359)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lián):江蘇豐縣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