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的課程標準對初中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能力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群文閱讀的理念和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本文以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教學為例,圍繞具體的教學案例,從整合群文意象、緊抓核心要點和鏈接詩人經(jīng)歷等角度入手,尋求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建構策略,讓學生在體驗意象、理解內(nèi)容和知悉背景的過程中,明確古詩詞群文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初中語文" 群文閱讀" 古詩詞教學" 建構策略
群文閱讀是在單篇閱讀的基礎上,圍繞著文本的主題、寫作手法、體裁、題材等要素,將具有共同特征的文本集合起來,展開多文本閱讀教學的一種方式和理念。在群文閱讀中,學生的閱讀量會不斷拓展,其對比閱讀、深度解析等能力也會有所提升。古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和瑰寶,凝結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元素,有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與發(fā)展。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群文閱讀,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接觸不同類型的古詩詞,也有助于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因此,教師要在古詩詞群文閱讀中,引領學生在總結共性、辨析異性,建構完善的古詩詞知識體系。
一、整合群文意象,渲染情境
中國古代詩詞的美,不單單在于古人對字詞的斟酌、鍛造,更在于意象的雕琢上,透過或優(yōu)美、或綺麗、或秀雅、或磅礴的意象,詩人將他們的所觀、所感和所想傳達出來,渲染出極盡美感的詩詞情境。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將塞外寂寥的景象勾勒出來,凸顯出塞外炊煙的孤寂及落日的壯闊。由此可見,意象具有渲染情境、加強詩詞美感的功能和作用。
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意象的功能和作用,由意象入手,將具有相同意象的古詩詞整合起來,拓寬學生的閱讀積累,讓他們于情境中品鑒古詩詞的意象,為學生預留無限的想象和聯(lián)想空間。例如,“月亮”這一意象對于初中生而言并不陌生,眾多古詩詞中都有“月亮”意象,訴說了詩人對家人的思念、體現(xiàn)了悠閑的人生態(tài)度等。針對這一典型意象,我們在《水調(diào)歌頭》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月”這一意象有更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們可以運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將課內(nèi)外帶有“月”意象的古詩詞,建構為一個群文系統(tǒng),如杜甫的《旅夜書懷》、王維的《山居秋暝》、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指導學生針對古詩詞群文展開對比分析,并總結“月亮”的指代含義,具體涵蓋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用來渲染清幽的氛圍。王維在《山居秋暝》中寫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描繪出一幅清幽、明凈、情趣盎然的畫面,體現(xiàn)出詩人對自然山水的喜愛及超脫豁達的情懷。
其二,用來寄托相思的情感。于遠離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游子來說,“月亮”是寄寓相思之情的載體。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發(fā)出慨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詩人將自己的滿腔思念和愁緒,寄托在“明月”這一意象之上,詩中的月亮不單是客觀的物象,它也成為詩人寄托情感的意象。
其三,用來表現(xiàn)孤苦的情懷。在不少文人墨客的心中,“月亮”是失意的代名詞。如杜甫在《旅夜書懷》中寫出了“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名句,凸顯出大江東流、月明星垂的浩瀚景象,而與之相對的,詩人卻孤苦伶仃的一個人,這就更加凸顯出其孤苦的情懷。
其四,用來闡釋人生的哲理。除了渲染情境、抒發(fā)個人情感之外,“月亮”還有闡釋人生哲理的功能。如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中感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以月的陰晴圓缺,闡釋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凸顯出其樂觀的情懷。
綜上所述,我們帶領學生從四個角度,整合了群文中的意象,并對意象進行了深度解讀,讓學生了解其指代的具體含義和起到的表達效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能增加古詩詞的知識儲備,還加深了對特定意象的理解與感悟。
二、緊抓核心要點,尋求共性
古詩詞語言簡潔、內(nèi)容凝練,它們往往以簡單的字詞表現(xiàn)出深厚的情感,若想精準地解讀其情感和思想內(nèi)涵,便要緊抓詩詞的核心要點,把握其寫作的主線和基調(diào)。對此,我們以核心要點為載體,帶領學生尋求群文之間的共性,了解群文之間的關聯(lián),深入地解讀群文的深刻內(nèi)涵。
統(tǒng)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唐詩二首》中編選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賣炭翁》兩首唐詩。為幫助學生深度解讀這兩首詩歌,我們開啟了尋求共性的閱讀教學活動,在反復的品讀和解析中,抓住“苦”這一核心要點,明晰了這兩首詩歌的共通之處。在此基礎上,我們聚焦于詩歌的內(nèi)容和文本的深意,進一步引領學生品鑒古詩。圍繞著“苦”這一要點和情感主線,學生對兩首古詩進行對比和解析,從中發(fā)現(xiàn),杜詩和白詩皆創(chuàng)作于唐代,且都屬于敘事詩,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情感,他們圍繞著“苦”不僅抒發(fā)了個人的情感,更反映了社會的整體狀況。
而僅僅停留在“苦”這一層面是不夠的,我們再一次提出問題“杜詩中的‘苦’與白詩中的‘苦’,有哪些不同?”由此分析,杜甫以個人的經(jīng)歷為主,發(fā)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慨嘆,從推己及人的角度,表現(xiàn)出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凸顯出杜甫內(nèi)心的悲憫情懷。而白居易以賣炭翁為對象,將賣炭翁的期望與冰冷的現(xiàn)實作比對,通過質(zhì)樸平實的語言,展現(xiàn)百姓的苦難命運。
由此可見,圍繞著“苦”這一核心要點和主線,學生在群文閱讀中,既明確了詩詞的內(nèi)容,也能逐層深入地解讀古詩詞的情感內(nèi)涵,以此升華古詩詞的中心主旨和思想。
三、鏈接詩人經(jīng)歷,知人論世
《孟子·萬章下》中有言:“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弊怨乓詠恚爸苏撌馈倍际俏膶W評論的主要方法,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也要從知人論世的視角切入,以同一個詩詞人的個人經(jīng)歷和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為素材,展開群文閱讀。
由知人論世的角度出發(f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鏈接了詩人的真實經(jīng)歷,將《使至塞上》作為切入點,組織了以“王維的人生經(jīng)歷與詩歌境界”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活動,圍繞著“少年得志”——“明哲保身”——“意志消沉”等人生階段,搜集了《少年行》《使至塞上》《山居秋暝》《鳥鳴澗》等代表作,通過王維個人經(jīng)歷和時代的變革,分析其詩歌藝術風格的變化。如《使至塞上》創(chuàng)作于其少年得志階段,此時他尚處于意氣風發(fā)的時期,所以他在盛唐時期創(chuàng)作邊塞詩,給人一種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體現(xiàn)了他內(nèi)心的堅毅。在梳理王維人生經(jīng)歷的進程中,學生既增加了歷史文化知識儲備,還深入解讀了王詩的藝術特色和文學造詣,可謂是一舉多得。
鑒于群文閱讀的重要性,教師通過整合群文意象、緊抓核心要點、鏈接詩人經(jīng)歷等對策,推動群文閱讀與古詩詞教學的深度融合,指引學生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建構知識、思維和文化體系,不斷強化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而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自身的指導地位,縝密地設計群文閱讀教學,讓學生正確地認識不同古詩詞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和共同點,從而使他們建構起古詩詞的知識系統(tǒng)。
[作者通聯(lián):西安市高新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