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為順應語文課程教學理念、課程目標的變化,教師對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進行整合和歸納,有助于全面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本文基于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實際內容,從研讀單元導語、借助專項任務等不同角度,集中分析了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的整合與實踐路徑。
關鍵詞 新課標" 初中語文" 整合與實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xiàn)”,肯定了“學習任務群”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在其指導下,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出現(xiàn)了較大轉變。為推動語文教學資源、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的整合,教師要把握住教材的編排意圖,挖掘教材中的資源,探索整合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具體途徑和方法,從而創(chuàng)建語文教學的新形態(tài)。
一、研讀單元導語,整合教材內容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共分為6冊,每一冊有6個單元,每一個單元中都設置了單元導語,縱觀語文教材全36個單元,單元導語大多分為兩段,第一段概括和總結單元主題、簡要描述課文的體裁或主要內容,第二段涵蓋了學習方法、學習重點等,從兩段單元導語的內容上看,它們共同反映出一個概念,即“整合”。在教學中,我們要認識到單元導語的統(tǒng)整功能,以單元導語為線索,整合教材中的內容,構建一個完善的單元教學體系,讓學生能夠將整個單元視作一個整體,認識到不同文本之間的關聯(lián)。
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編排了《〈阿長〉與山海經》《老王》《臺階》《賣油翁》這四篇課文以及寫作、名著導讀、課外古詩詞誦讀等板塊,按照傳統(tǒng)教學模式來說,我們會依據“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寫作”—“名著導讀”—“課外古詩詞誦讀”的順序展開教學活動。而在新課標背景下,出于整合教材內容、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我們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定式,將著眼點放在單元導語上,通過研讀和分析單元導語,發(fā)掘不同教學板塊之間的關聯(lián),從而重新制訂教學方案和計劃。
明確目的后,我們將教學的關鍵放在單元導語上,引導學生從上下兩個部分解讀單元導語的具體信息,以此概述單元主題、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要求等。一方面,單元導語的上部分重點落在“小人物”“優(yōu)秀品格”“向善、務實、求美”“人生境界”等關鍵詞上,由此可以確定本單元的主題,即“小人物的真善美”,在單元主題的引領下,結合四篇課文的標題,學生不難推斷出四篇課文皆是與小人物相關的事例,借以展現(xiàn)小人物身上的弱點,于沖突中贊揚人物的美好品格。另一方面,單元導語下部分的研讀,我們仍舊引導學生提煉“熟讀精思”“把握文章重點”“發(fā)現(xiàn)關鍵語句”等關鍵詞。在此基礎上,學生把握了單元學習的方法和要求,并在后續(xù)的學習活動中熟讀精思,從標題、詳略安排等不同角度,探尋文章的重點和要點。
在研讀單元導語中,學生對整個單元的內容有所了解,他們不僅能明確單元主題和學習方法,還能初步建構單元思維框架。此后,我們又以單元主題為核心,為學生搭建了單元學習的支架,旨在讓學生認識到不同教學板塊之間的關聯(lián),推動其聽說讀寫等各項技能的同步發(fā)展與提升。如在《阿長與〈山海經〉》的閱讀教學中,我們?yōu)閷W生了提供如下學習支架:1.《阿長與〈山海經〉》中有很多細節(jié)描寫的詞語和句子,運用批注閱讀的方法,找出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關鍵詞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寫細節(jié)的?產生了怎樣的作用?2.仿照原文中的句子,描寫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一個人,寫出他/她的特點;3.從《阿長與〈山海經〉》的閱讀中我們可以得知,細節(jié)描寫貴在真實、典型和生動,這對我們的寫作練習也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請你們從細節(jié)描寫的角度,選擇《" " "的那一刻》或《照片里的故事》的其中之一作為題目,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以上3個學習支架,將課文和寫作兩個板塊串聯(lián)起來,讓學生在閱讀中練習寫作技能、在寫作中增強思維的靈活性。
二、借助專項任務,整合學習內容
新課標背景下,學習任務群已然成為教學的熱點話題,它不僅貫穿于初中語文教學的始終,還在八、九年級四冊教材中,分別安排了一次專項學習任務群。由此可見,初中語文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以語文課程體系為主線,基于初中語文教學整合與實踐的要求,我們將教學切入點放在了教材中的專項任務上,以學習任務群為主要載體,讓學生圍繞學習任務群整合學習內容、展開學習實踐活動,推動語文課程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有機整合,以此契合新課標的課程理念和要求。
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第一次專項學習任務群。在這一單元中,教材于活動任務單中提出了三個問題,分別為“常見的新聞體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點?”“新聞作品的采編過程是怎樣的?”“有沒有想過自己也試著寫一寫新聞?”這三個問題分別對應三項學習任務,即“新聞閱讀”“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由此,我們圍繞著學習任務的標題,進一步豐富任務的內容,形成一個由讀、到說、再到寫的一個思維發(fā)展歷程,以此推動學生整合單元學習內容。
首先,在新聞閱讀中了解新聞體裁。結合教材內容,為了讓學生了解新聞的體裁,我們設計了“閱讀本單元的課文,查閱相關資料,列舉新聞體裁的幾大分類,用簡練的關鍵詞概述它們的特點”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集中于課文中,從課內外相融的角度,搜集和挖掘有關于新聞體裁的信息和知識,明確消息、通訊等不同體裁的新聞的基本特點。此外,以培養(yǎng)學生每日閱讀新聞的良好習慣為目的,我們又增設了“在新媒體客戶端、報紙等不同的媒介途徑,每日搜尋一則新聞,讀給同學聽”的常規(guī)任務,以此增強學生的新聞敏銳度。
其次,在新聞采訪中梳理采編過程?;趶V泛閱讀新聞的實情,針對八年級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我們在此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著時下的社會熱點話題,提煉一個采訪主題,在主題的引領下確定新聞選材、草擬采訪提綱,并在采訪的過程中搜集材料”的新聞采訪任務,讓學生了解新聞作品的具體采編過程,促使他們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樹立起與時俱進、鏈接生活的學習觀念,進而從現(xiàn)實生活中尋求學習的靈感和材料。
最后,在新聞寫作中整合有效信息。在學習任務群的最后一部分,經歷了閱讀、采編兩個流程后,學生已經提升了提煉、搜集信息的技能,在此基礎上,為了讓學生將搜集來的材料整合為新聞作品,我們設計了“根據采訪中所獲得的信息,撰寫一篇新聞特寫或者通訊,并以小組為單位,整合每一位成員撰寫的新聞作品,制作成報紙或者網頁”的實踐任務,指向了新聞寫作和創(chuàng)編,在完成這一任務時,學生不單單能夠鍛煉寫作能力,還能強化動手操作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上文分析可知,新課程背景下,學習任務群、群文閱讀等概念走進了語文課程教學之中,這些概念反映了一個關鍵策略,即整合?;诖耍瑸橥苿映踔姓Z文教學的整合與實踐,教師要結合新課標的課程理念,通過研讀單元導語、借助專項任務等方式,整合語文教材中的內容,以此構建語文教學的新形式,讓學生能夠圍繞著主題或者任務等要素,展開結構化學習活動,以此搭建系統(tǒng)化的知識結構。
[作者通聯(lián):福州市華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