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采用案例解析法,以《短歌行》和《歸園田居(其一)》為例,對古詩詞對比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展開分析,引導學生利用知人論世、精細研讀和領會情感的方式和方法,從曹操和陶淵明的出身和性格、兩首詩詞的藝術(shù)風格以及詩人的人生歸宿和精神追求等層面,尋求對比閱讀的具體著手點,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形成和深化辯證性思維,實現(xiàn)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與發(fā)展。
關(guān)鍵詞 古詩詞" 對比閱讀" 教學實踐
《短歌行》和《歸園田居(其一)》是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編寫者將這兩首詩詞看似無明顯關(guān)聯(lián)的詩詞,編排到同一單元、同一課時之中,其用意何在,值得我們深究和分析?;诖?,我們將運用對比閱讀的方法,對兩首詩歌進行多角度的分析,以此明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此培養(yǎng)高中生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
一、知人論世,明出身
知人論世,方可明出身、頌其詩,如此才能理解古詩詞中的隱藏深意、主觀情感。在古詩詞的對比閱讀中,我們首先將教學的重點落在“出身”上,以知人論世的文學評論方法為主,引導學生溯源《短歌行》的作者曹操以及《歸園田居(其一)》的作者陶淵明的個人經(jīng)歷和成長軌跡,讓他們結(jié)合歷史資料,了解作家的出身和性格。
曹操——敢為天下先。曹操于官宦家庭中出生和長大,青少年時期的曹操,在家庭的影響下博覽群書,尤其鐘情于兵法類的書籍,也曾抄錄和研讀多部兵法著作,這為他后來的政治、軍事以及文學生涯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后來,在軍閥混戰(zhàn)的亂世中,曹操獲得了展示自己的機會,正如他在《蒿里行》中所言:“關(guān)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將自己視為一個討伐賊人的義士,在《關(guān)山》中又以“立君牧民,為之軌則”凸顯了他“渴望為君”的雄心,諸此種種,曹操從不掩飾自己的理想與壯志,直至暮年,仍發(fā)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慨嘆,這足以見得曹操是一個敢為天下先的志士形象。當全面梳理和了解了曹操的出身以及個人性格后,學生已經(jīng)初步明確《短歌行》的情感基調(diào),結(jié)合曹操個人“敢為天下先”的志向以及《短歌行》的創(chuàng)作背景,即可理解詩歌的思想和情感。
陶淵明——自由誠可貴。陶淵明最初也出身于官宦家庭,但由于幼年喪父、家庭沒落,使其與曹操的命運軌跡呈現(xiàn)出南轅北轍的狀態(tài)。20歲時,其生活舉步維艱,這一點在其詩詞作品《有會而作》中有所體現(xiàn),即“弱年逢家乏”,在接受儒學教育的初期,陶淵明也曾立下遠大的理想“猛志逸四海”,不過,由于自小的生活經(jīng)歷和其“性本愛丘山”的性格,使得陶淵明雖有遠大志向和理想,卻仍舊渴望自由、期待歸隱山林,他隨即退離官場、追求自由、歸于田園。從陶淵明的人生軌跡中可以看出,他的整個人生都圍繞著“自由誠可貴”而展開,始終未能放棄對自由的追求、始終保持高潔、傲岸的品格,在此基礎上解讀《歸園田居(其一)》,學生便具備了原始經(jīng)驗,他們感受到詩歌中涵蓋的歸隱思想以及超然物外的哲學理念。
由上所述,家庭出身、個人性格的差異,使得曹操和陶淵明在面對困難、迎接挑戰(zhàn)時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這不僅注定了他們會走向各自的人生軌跡,也直接影響了他們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的風格和藝術(shù)手法,形成了兩種迥然不同的詩風。
二、精細研讀,辨詩風
利用知人論世的文學評論手法,學生明確了曹操和陶淵明的出身和個人性格,初步了解了《短歌行》和《歸園田居(其一)》的情感基調(diào),在此基礎上,為推動古詩詞對比閱讀教學活動的發(fā)展,我們將對比的要點聚焦于“詩風”上,即詩歌的風格,由詩人所屬流派、個人創(chuàng)作習慣等不同的角度,展開精細化的研讀,以此辨別二人的詩風。
站在曹操的視角上,他除了是政治家和軍事家之外,還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名文學家,他與其子曹丕和曹植,共同稱之為“建安詩派的代表人物”,他們善于直抒胸臆,將自身的遠大理想和抱負寄寓與文學作品中,所以曹操的大部分作品都反映了其雄心壯志以及渴望建功立業(yè)的人生理想,如《龜雖壽》《觀滄?!返鹊?。
站在陶淵明的視角上,在其13年的官場經(jīng)歷中,他的政治成績平平,始終困于一些小的官職,在為官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大多表現(xiàn)了他對官場和世俗的厭倦,而在歸隱田園后,其詩風有了巨大的轉(zhuǎn)變,從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渾然天成、不拘泥于形式的特點,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的痛快感。
解讀至此,我們帶領學生回歸到詩歌本身,圍繞著《短歌行》和《歸園田居(其一)》這兩篇古詩詞,展開對比分析和解讀。《短歌行》延續(xù)了《詩經(jīng)》的藝術(shù)手法,是一首典型的五言詩,節(jié)奏鏗鏘、韻律自然,讀起來讓人產(chǎn)生蕩氣回腸之感,從中不難品讀出曹操內(nèi)心的堅定與渴望,而《歸園田居(其一)》描繪的是溫馨、恬靜的田園生活,在這首詩歌的閱讀中,重在理解詩歌中所描摹的意境,于清新、恬淡的語言要素中,解讀陶淵明的人生理想。
讀到這里學生難免會產(chǎn)生疑問,編寫者為何將兩首看似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詩歌安排在同一個單元且前后排列呢?一方面,從縱向上來看,《短歌行》的創(chuàng)作時間早于《歸園田居(其一)》,另一方面,從橫向上來看,前者呈現(xiàn)出雄渾、壯闊的特點,后者則清新自然,這樣先“濃”后“淡”的編排方式,顯然符合高中生的心理預期,能夠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比較兩首詩的藝術(shù)手法、語言風格等等,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文學賞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領會情感,尋歸宿
除了作者的出身、性格和詩歌的風格之外,在古詩詞的對比閱讀中,情感也是進行比較的關(guān)鍵元素之一。為此,我們鼓勵學生從詩詞的關(guān)鍵詞、關(guān)鍵句入手,領會詩歌的情感、尋求詩人的精神歸宿,讓他們更為深入地理解詩歌中折射的情感和思想內(nèi)涵。
在《短歌行》中,曹操以“朝露”為引,感嘆“去日苦多”,以此抒發(fā)時光悄然流逝的感傷,借以表達對賢才的渴望,并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等歷史典故,表明自己廣納天下賢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和雄心,給人一種豁達之感。而在整首詩的末尾,曹操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收尾,再一次引出主題,即“廣納賢才、建功立業(yè)”,使得整首詩的情感更加真摯強烈。
在《歸園田居(其一)》中,詩人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直接表明自己的志向,抒發(fā)了自身對大自然、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擺脫官場生活的輕松、愉悅之情。而在詩歌的中間部分,陶淵明運用大量的筆觸寫“榆柳”“桃李”“雞鳴”等田園生活中的景象,皆是對前兩句詩的強調(diào),也進一步凸顯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從整首詩的內(nèi)容和陶淵明的個人經(jīng)歷來看,《歸園田居(其一)》寄寓了詩人“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人生理想。
在《短歌行》和《歸園田居(其一)》的對比閱讀教學活動,教師借助知人論世和精細研讀等教學和指導方式,讓學生在辯證性思考和深度解讀的過程中,明確詩人的出身、辨析詩詞的風格、尋求詩人的精神歸宿,既能強化學生對古詩詞的內(nèi)容與主題的理解,還能培養(yǎng)學生利用辯證性的思維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落實新課標教育的理念,為高中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和思維活動提供助推力量。
[作者通聯(lián):西安市西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