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在高中的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教師通過挖掘詩歌的美學要素,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閱讀,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審美。文章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為例,探究高中現(xiàn)代詩歌審美教育策略,目的在于讓學生賞析詩歌時體會其中的美。
關鍵詞 詩歌作品;文學審美;審美教育
審美是審美主體感知和理解審美對象的一種心理行為。通過語言作為媒介,使學生在閱讀中認識到文學的美,得到生命的啟示,認識到真善美和假惡丑,從而建立起正確的三觀。本文從誦讀指導、把握詩眼、理解詩歌意象三個方面提出具體的優(yōu)化策略。
一、現(xiàn)代詩歌的審美教育價值
1.語言實踐性:白話語體革命
文學以語言作為媒介進行傳播?,F(xiàn)代的詩歌與古典詩歌相比較起來,最為突出的特點便是采用了白話文的方式進行詩歌的創(chuàng)作,形式更為自由,不受押韻、平仄等古典詩歌格式的限制,可根據(jù)創(chuàng)作者自身情感的表達排列內(nèi)容。在詩歌教學中,教師通過對詩詞語言、體式的體悟和錘煉,可以使學生掌握詞法、句法、擴大語言使用的可能范圍,從多種角度鑒賞詩歌的內(nèi)容。
2.傳達含蓄化:發(fā)展智性思維
在當代詩歌的表現(xiàn)形式上,浪漫派以抒發(fā)感情為主,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手段;而現(xiàn)實主義和現(xiàn)代派則是以一種含蓄、抽象化的表現(xiàn)形式,以象征為手段,尋求語言之外的效果。通過當代詩歌的教學,學生可以“走上詩人的思索之路”,將自己置身于詩境之中,通過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配合,從而發(fā)現(xiàn)詩中的哲思和隱喻,促進自身的智力思維的提升。
3.自我表現(xiàn)性:抒發(fā)當代焦慮
詩人的創(chuàng)作是從現(xiàn)實生活中來的,他們的責任是反映現(xiàn)實的真實情況。民間詩歌運動是一種從“貴族”走向“大眾化”的新詩運動。當代詩人通過親眼目睹了周圍的種種事件,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流露出他們的民族情感和憂患意識,盡管他們的表達方法不盡相同,但創(chuàng)作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體現(xiàn)了時代的自我與生命意識。
二、高中詩歌審美教育策略分析
1.誦讀指導,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提到“大音希聲”,意為,世上最美妙的聲音是無法聽到的。詩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它的具體存在,而在于它的深層意義。掌握深層意義的先決條件是要了解表面的形態(tài)。因此,對詩歌語言的認識要通過“讀”表現(xiàn)出來。一般來說,我們常采取朗讀與背誦的方式?!袄收b是將文字轉化為口頭語言,將口頭語言(單詞、文章、文學作品)轉化為表達能力更強的語言?!崩首x是將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而背誦則是一種更為深刻的學習,它強調(diào)了熟讀成誦。在現(xiàn)代詩學的美學教學中,學生可采用聽、跟讀、自讀的方法來完成,而具體的朗誦方法主要有:
(1)形象化表達
誦讀要經(jīng)過“領悟、感覺、表現(xiàn)”三個階段。其中,在“感覺”中,要求學生把詞語凝聚成一幅畫面,這一點可以解讀為“畫面感”,即將詩歌中所描繪的圖像融入到腦海中,并用自己能夠理解的語言去傳達?!拔淖譃椴剩髟仦楫嫛?,以文字的表現(xiàn)來渲染詩中的明麗、動人的圖景。
比如,在引領學生誦讀《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時,教師可以就詩歌中的自然景觀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當他們幻想著那天邊無窮的白云洶涌而至,人墻般高聳的海浪鋪面而來,形象化的畫面讓學生更能體會到《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首現(xiàn)代詩的情感基調(diào)。
(2)分層設計與演繹
“層次感”是文學藝術追求至高境界的必要條件,現(xiàn)代作家廢名認為,現(xiàn)代詩歌是“詩”的內(nèi)容與“散文”的形式的一種結合,說明了“詩”在表現(xiàn)形式上具有“層次性”。但是,在詩歌誦讀中的分層結構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按章節(jié)進行分層,而是要將詩歌內(nèi)容根據(jù)其情感表現(xiàn)進行分層,明確清楚詩歌中哪里是高潮、哪里是低谷、以何種形式開始、以何種形式結尾。
比如,在誦讀《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時,有多句都以“啊啊”作為開頭。在剛誦讀時,部分學生未必能理解到這里的“啊啊”應如何誦讀,可能會用重聲誦讀“啊啊”,以此表示贊嘆、驚訝之情。但是,這里的“啊啊”并非表示作者的內(nèi)心驚訝之情。結合該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可了解到這里的“啊啊”表示的是一種急促之情,附著的是一種緊張的情感。因此,學生在誦讀到“啊啊”時,應緊密相連,加快誦讀的節(jié)奏。
2.把握詩眼,領悟詩歌意蘊美
在現(xiàn)代詩學的美學認知階段,最直接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語言與體式。經(jīng)過基礎的誦讀教學后,同學們對詩的內(nèi)涵有了初步的認識。實際上,在詩詞的語言中存在著一種特殊的音節(jié),即“詩眼”?!霸娧邸笔且皇自姷闹行淖?,明確“詩眼”之后,對學生理解詩的表象意義更為有益。
在找尋詩歌的“詩眼”中,多以詩歌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字詞為主。《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當中的“詩眼”為“力”,結合詩歌的背景,“力”不僅是整首詩歌的詩眼,同時也是當時“五四”精神的象征,是一種摧毀舊社會、舊文化的“力”。通過了解詩眼,可以進一步感受到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贊頌大自然的鬼神神功,表達對破壞舊世界秩序,開拓新世界的勇猛的革命精神。
3.理解詩歌意象,發(fā)展形象思維
別林斯基認為,藝術是一種“形象思維”,新的教學大綱把形象思維作為一種“直觀地感受到語言和文學意象”的觀念。在閱讀欣賞和表達溝通時,要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以達到對作品的直觀感受和豐富認識。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首詩歌中的意象主要有:白云、太平洋、地球、北冰洋。其中,“地球”這個意象有別于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屬于是新意象,學生理解起來存在一定困難。對此,在幫助學生理解該新意象時,教師可以結合古典詩歌中與“地球”意象相近的內(nèi)容,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等詩句。由此可看出,古典詩歌中與“地球”新意象相接近的為“天地”?!疤斓亍辈还芏啻螅荚谔斓刂畠?nèi)。而“地球”卻不局限于天地內(nèi),其意象要更大,屬于宇宙萬物。因此,《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是一種超越地球的無窮力量。通過對“地球”意象的剖析,學生能更加深刻感受到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情感。
高中詩歌教學,不僅要求教師把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傳達給學生,還要求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詩歌作品中的文學價值。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現(xiàn)代詩為例,帶領學生誦讀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感受詩歌中的畫面,體會大自然的壯麗。在此基礎上,結合詩歌的詩眼體會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情感。最后,以詩歌中具體的意象,通過逐一闡述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作者通聯(lián):南京市棲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