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不僅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特點,探討思政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聯(lián),還提出結合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通過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思政教育;身份認同;師生關系;社會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46
引言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因為大學生面臨各種挑戰(zhàn)和壓力,包括學業(yè)壓力、人際關系問題和身份認同困惑等。這些問題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思政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責任。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特點
(一)學業(yè)壓力與焦慮
大學生面臨著日益增加的學業(yè)壓力,這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特點之一。學業(yè)要求的增加、競爭壓力的加劇以及未來就業(yè)的不確定性,都給大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種學業(yè)壓力往往導致他們感到焦慮和不安。學業(yè)壓力可能來自于課業(yè)負擔的增加,大學課程的難度和數量通常較高,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學習和準備,同時考試和作業(yè)的壓力也使得大學生感到緊張和焦慮。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化,大學生對于就業(yè)的擔憂與日俱增,擔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者面臨就業(yè)困難的壓力,增加了他們的焦慮程度。學業(yè)壓力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持續(xù)的壓力和焦慮可能導致情緒波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問題以及身體不適等,嚴重的情況下,學業(yè)壓力可能引發(fā)抑郁和焦慮癥狀,甚至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加重[1]。為了應對學業(yè)壓力與焦慮,大學生需要合理規(guī)劃學習時間、制定明確的目標、尋求支持和幫助、培養(yǎng)良好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以及尋找適合自己的放松和緩解壓力的方式。高校和思政教育部門也應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服務,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和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有效應對學業(yè)壓力與焦慮,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二)人際關系與孤獨感
大學生常常需要適應新的社交圈子和交友環(huán)境,他們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背景的家庭,面對來自各個方面的同學和室友。這種多元化的社交環(huán)境可能給大學生帶來適應困難和人際關系沖突,他們可能感到孤立、不被理解或者難以融入新的社交群體。而社交技巧的不足、人際交往的不熟練以及自我認知的不清晰,都可能導致他們與他人的交流存在困難,這可能引發(fā)情感上的痛苦和社交焦慮,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另外,大學生也面臨孤獨感的問題,遠離家人和熟悉的朋友圈,他們可能感到孤獨和思鄉(xiāng)之情。孤獨感可能導致情緒低落、自尊心下降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加劇,同時困擾著人際關系的問題可能引發(fā)社交焦慮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為了應對人際關系問題和孤獨感,大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校園活動、加入社團組織,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同時培養(yǎng)積極的社交技巧和溝通能力,增強自信心,有助于改善人際關系和減輕孤獨感。高??梢蕴峁┥缃慌嘤柡椭С址?,幫助大學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提供情感支持和交流平臺,減輕孤獨感的程度,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2]。
(三)身份認同與自我探索
大學生經歷著從高中生到成年人的過渡階段,他們需要重新思考和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他們面臨選擇專業(yè)、職業(y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要決策。大學生常常面臨自我認知和自我觀念的重塑,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和個人目標,以及對自己的認知和了解,這個過程中可能伴隨著對自我價值的質疑、自我形象的調整和自我發(fā)展的探索。大學生也面臨來自社會、家庭和同齡人的期望和壓力,他們可能受到社會角色、家庭期望和同輩關系的影響,從而在身份認同和自我探索中感到困惑和壓力。積極的身份建構和自我認知有助于培養(yǎng)自信心、提高自尊感,促進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因此,大學生應該鼓勵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和經歷,培養(yǎng)多元化的興趣和能力,拓寬自己的視野和經驗,高校也可以通過提供心理咨詢和輔導服務,支持大學生在身份認同和自我探索中的成長,幫助他們建立積極健康的自我認知和身份認同,實現(xiàn)心理健康的全面發(fā)展。
二、思政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聯(lián)
(一)思政教育的定義和目標
思政教育是指通過教育活動和課程設置,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政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過程。思政教育不僅通過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問題、道德準則和公民責任,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追求。思政教育還通過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社會和民眾的利益,培養(yǎng)他們作為公民的責任感和參與社會建設的意識。此外,思政教育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通過提供實踐機會和項目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3]。思政教育的定義和目標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它不僅關注學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也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和發(fā)展需求。通過思政教育,大學生可以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政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從而更好地應對心理壓力、人際關系問題和自我認同困惑,實現(xiàn)全面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二)思政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思政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能力,它通過思政教育的引導和教育,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狀態(tài)、價值觀念和情緒反應,并學會有效地管理和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這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壓力和焦慮情緒,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思政教育不僅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集體討論、合作項目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溝通技巧。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問題,減少孤獨感,增強社會支持網絡,促進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思政教育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有助于學生應對挑戰(zhàn)、積極面對困難,提高他們的抗壓能力和心理韌性。此外,通過思政教育的教育內容和案例分析,學生能夠深入思考生命的意義、社會責任和人生價值,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追求,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增強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三)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途徑
高??梢栽谒颊逃n程中融入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內容,如心理健康知識、應對壓力的方法、人際關系的處理等。通過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課程中,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增強他們應對心理壓力和挑戰(zhàn)的能力。高校也可以開展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活動,如心理健康講座、心理輔導工作坊、團體心理咨詢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獲取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交流和分享心理健康問題,獲得心理支持和建議。教師在思政教育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他們可以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傾聽學生的心聲,提供適當的指導和支持,學生也可以向教師尋求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議和幫助[4]。此外,高校還可以設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或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組織,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心理測評等服務,這些機構可以與思政教育部門緊密合作,共同關注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需求。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特點結合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
(一)教育機構的角色
教育機構應該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資源,建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或心理輔導機構,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測評等服務。通過提供專業(yè)的心理支持和資源,教育機構可以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機構還應組織心理健康講座、工作坊、培訓等活動,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這些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增強他們應對壓力和情緒問題的能力,促進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此外,教育機構還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yǎng)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提供相關的培訓和支持,以提高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yè)能力。
(二)師生關系的建設
教師應積極傾聽學生的心聲和需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他們情感支持和理解,并通過關懷和關注,能夠建立起信任和親近感,讓學生感到安心和被尊重,從而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教師可以通過個別談話、心理輔導或反思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提供積極的建議和指導,同時教師還可以提供學習建議、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通過鼓勵和贊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減輕他們的學業(yè)壓力,促進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另外,教師可以組織團隊合作活動、小組討論等,幫助學生建立友好的同伴關系,培養(yǎng)互助與支持的氛圍[5]。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交流平臺,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孤獨感和壓力,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教師應通過不斷提升教學和心理輔導技能,更好地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提供專業(yè)的指導和支持,持續(xù)的專業(yè)發(fā)展有助于教師更加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三)社會環(huán)境的塑造
高校應營造積極向上、關愛和支持的校園文化氛圍,這可以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培育正能量的社團組織、推行校園公益服務等方式來實現(xiàn)。積極的校園文化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認同,促進心理健康的發(fā)展。社會支持網絡包括學校、家庭、社區(qū)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高??梢耘c家長、社區(qū)組織合作,共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建立起多層次、全方位的支持網絡。社會支持網絡為大學生提供情感支持、資源共享和問題解決的渠道,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促進心理健康的發(fā)展,社會輿論應積極引導和傳遞正能量,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傳播積極的心理健康信息和資源。積極的輿論環(huán)境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倡導心理健康意識,并促進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和關心。此外,政府和教育部門應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政策支持和監(jiān)管,制定相關法規(guī)和政策,明確學校、教育機構和其他相關部門的責任和義務,并通過政策和法規(guī)的制定和執(zhí)行,可以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正常開展,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保障。
四、結語
結合思政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通過教育機構的支持、師生關系的建設和社會環(huán)境的塑造,我們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和保護,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和幸福感。只有通過共同的努力,我們才能更好地關注和關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加健康、積極的學習與成長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崔艷妮.大學生思政教育人文關懷的價值與路徑研究[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3,23(3):13-15.
[2]陶瑩瑩.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特點探析[J].才智,2023(6):150-152.
[3]徐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2):102.
[4]楊麗紅,歐陽慧蓉.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心理月刊,2021,16(3):12-13.
[5]孫耀勝,瞿弋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3):75-77.
作者簡介:楊菡卿(1982.11-),女,漢族,天津人,講師,學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