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忠
《春江花月夜》源于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的“古詩詞誦讀”專欄,它是一首由初唐詩人張若虛所創(chuàng)作的樂府詩,清代沈潛在《唐詩別裁》中評價它為“孤篇蓋全唐”,聞一多先生以“詩中的詩”盛贊了其藝術成就和文學地位。而這一首“詩歌中的詩歌”究竟有何獨特之處?本文以《春江花月夜》為例,從誦讀、意象和詩歌中的矛盾等為主要方面,對高中語文詩歌中的審美教育策略展開探索,讓學生在品讀詩歌的過程中,感知其自然美景、主觀感情,體會它別具一格的美學含義,增強高中生的審美鑒賞和藝術感知能力,以此完成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教育的目標。
一、誦讀引領,領會虛實之美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題,由五個并列的意象組合而成,其中“春”和“夜”指代時間,“江”“花”“月”指代空間,而詩歌的題目并未采用“時間+空間”的疊加方式,而是以一種首尾相呼應的方式,重點描繪了春夜之景,自然有其精妙之處。在誦讀教學中,教師先給予學生感悟和揣摩的時間,讓他們在明確詩題的散點式分布特征后,尋找最佳的誦讀方法,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認為點頓式誦讀法能夠體現(xiàn)出詩題的特征,即一字一頓。
根據詩歌題目的分布特征以及學生的真實意見,為深入領會本首樂府詩的虛實之美,教師可以在點頓式誦讀方法的基礎上,適當地調整停頓的時間,將原本停頓的一秒鐘拉長為三秒,并添加一些肢體語言,將詩歌中描繪的悠遠意境表現(xiàn)出來。當延長停頓時間后,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原本讀起來無滋無味的內容,被賦予了濃厚的美感,一切皆在虛實相融之間,給人一種抓不住、摸不住又能真切感知的奇妙感覺。
當學生初步產生虛實相生的感覺后,教師以循循誘導的方式,進一步引領學生關注詩題。由“春江花月夜”的組合方式出發(fā),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其組合特點,如以“春江+花月+夜”這種“定語+中心語”的形式,作為誦讀的要點。據此,在誦讀時,學生按照“春江/花月/夜”的節(jié)奏劃分特征,將春江、花月作為組合意象,其中“春江”,即春天的江水,是一種實景,而“花月”則是一種虛寫,指代男女談情說愛的地點。待完成節(jié)奏劃分任務后,學生的慣性思路被打破,他們可在誦讀時,連讀“春江”“花月”二詞,在兩個詞中間略微停頓,并拉長“夜”的讀音,在此基礎上,學生便能在誦讀中想象出春天江水涌動、人們情意綿綿的美好夜景,感受虛實相生之間詩人所傳達的情思。
以此類推,詩歌的正文也可以采取類似的推導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感悟和合作討論中確定每一句的誦讀方法,在腦海中構建動態(tài)化的畫面和場景,體會詩歌整體描繪的虛實交融之感。另外,為深化高中生的審美體驗,教師還可采取伴樂讀、齊聲讀和交互讀等不同的方法,透過沉郁頓挫的男聲和寧靜秀美的女聲,呈現(xiàn)出詩歌的虛實之美,促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強化審美體驗,達到以詩言情、以詩傳意的目標。
二、挖掘意象,感悟意境之美
意象是詩歌中的關鍵要素,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月”為統(tǒng)攝全文的主要意象,它自然地分布于詩歌的不同句段,營造出月色蒙蒙、萬物圓融的意境。在詩歌的審美教育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挖掘詩歌中的意象,品味“月”營造出的意境之美。在《春江花月夜》整首詩歌中,“月”以四種方式得以呈現(xiàn)。從整體上看,它具有圓融之感,而從其四種不同呈現(xiàn)方式來看,又存在一些細微的差別。
1.“月”是大自然中固有的自然意象。在春天的夜晚,“月”自江水的盡頭,與夜晚的潮水一同升起,月光與水光交相呼應、一路延綿,滿目望去,江面上鋪滿的皆是月光。作為自然意象的“月”,與中國美學中“月印萬川,處處皆圓”的理念不謀而合,營造出春江與明月自然相融的美好意境,給人一種世間萬物皆圓融且自足之感。
2.“月”是一種超越時空的哲學意象。在自然意象之上,“月”被賦予了哲學意味,它成為亙古不變、永恒向往的代表。詩人將自身的迷惘與愁思,以一種輕盈的方式融于“月”這一意象之中,雖然他對未來和人生充滿困惑,但借助“月”展開了對宇宙的無限遐想,消解了個體內心的愁苦,取而代之的是對廣闊時空和世界的期盼,進而發(fā)出“年年望相似”的慨嘆,寄寓了他對明月永存的希望。從這一哲學意象中,學生可以看到詩人未拘泥于個體的小我思想,而是上升到宇宙的大我層面,進而營造出一種傷而不悲、遼闊豁達的意境,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時空觀和價值觀。
3.“月”是一種染上凡情的世俗意象。從詩歌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這一句之后,“月”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觸摸的哲學意象,它的身上沾染了凡間的情感,寄寓了人的主觀思想。透過張若虛筆下的“月”,學生仿佛能夠看到思婦獨坐高樓、踟躕徘徊、凝望遠處的畫面,而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站在月光溫柔的大地上,也在牽掛家中的情人,如此,一個愛侶相思的綺麗意境便被營造出來。在詩歌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使用代入法,引導學生從哲學和世俗交織的角度出發(fā),理解詩人所傳達的純粹情感,感受到“月”營造的圓融之境。
4.“月”是一種帶有超越之意的普適意象。隨著時間的過渡,詩人不再停留在個人的悲傷之中,他由自身的經歷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將觀照范圍由個人的悲喜轉移到天下有情人難以團聚的同理心。而當離情愁緒不再局限于個人后,“月”便成為一種普適化的意象,它能映射人類在面對離別時的真實情感,以及對有情人終團圓的一種期盼。
由上可知,“月”是本文的主要意象,在詩歌的審美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按照詩歌的真實內容,從自然、哲學、世俗和普適化的角度,解讀意象所指代和營造的意境,進而深入品味詩歌中映射出的意境之美。
三、提取矛盾,探析詩情之美
矛盾是推動事物發(fā)展的關鍵要素,在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一些詩人也經常會利用一些矛盾沖突來創(chuàng)造一種極致的反差美,《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這首詩歌的閱讀教學和審美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取矛盾的方式,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探析詩情之美,并在這一過程中進行知識遷移與運用。
1.在明暗對比中探析詩情之美。在《春江花月夜》中,詩人以無盡綿延的江水和黑黢黢的夜,帶給人一種消愁、迷茫之感,讓人深陷到無盡的黑夜之中,而在黑夜之中,又穿插了“花”“月”這兩個積極的意象,營造出黑暗與明亮相互交織的沖突美,據此引發(fā)學生的深思。針對這種明暗的沖突,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美術學科的知識,從畫面的和諧度和色彩的飽和度等方面展開美學賞析,以此加強其審美體驗。
2.在遠近對比中探析詩情之美。詩人在詩歌的前四句,以潮水與明月共同升起為主要畫面,構建了一幅遼闊宏大的潮生圖。隨著潮水和月光的臨近,作者的視線由遠及近,不知不覺,潮水已到達眼前,放眼望去,水光和月光彼此交融,而這種遠近交融、過渡自然的寫法,也增強了詩歌畫面的立體感和層次感,從中可以體會到作者思想和情感上的變化。
除了明暗、遠近的矛盾之外,學生還可從虛實、巨細等不同的角度提取矛盾,進而強化審美解析和理解感知能力。
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教師以誦讀、挖掘意象和提取矛盾為基本手段,將詩歌中的審美點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深入領會詩歌的虛實之美、意境之美和詩情之美,引領他們從美學的角度觀照全詩,在閱讀和鑒賞的過程中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層層美感和哲學內涵。至此,高中生不僅能將詩歌中包含的語言、文學要素納入儲備庫,還能強化其審美鑒賞、深入閱讀的能力,提升其哲理思考和認知結構等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甘肅省通渭縣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