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煜
(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與弘揚紅巖精神,先后四次對其做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他特別強調:“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盵1]由此可見,準確把握紅巖精神的價值內涵,并將其融入幼兒德育過程是重要且必要的課題。從知識的角度來看,紅巖精神蘊含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蘊,是幼兒了解革命歷史、學習革命傳統、發(fā)揚優(yōu)良作風的生動教材;從思想道德的角度來看,幼兒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起始階段,以紅巖精神涵養(yǎng)他們幼小的心靈,有利于為幼兒道德品質及價值觀的養(yǎng)成創(chuàng)造積極的條件。目前對紅巖精神在學前教育領域的應用還缺乏系統的研究,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挖掘其融入幼兒德育的價值及其實現路徑。
1939年至1946年,中共中央南方局貫徹落實黨中央正確的路線方針,在國民黨統治區(qū)及部分淪陷區(qū)進行長達八年的艱苦斗爭,為爭取抗戰(zhàn)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卓越貢獻,鑄就紅巖精神的根本基石。由此可見,紅巖精神的產生與當時中國共產黨所處的歷史背景和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直接相連,與中共中央南方局所處的政治時局、所進行的艱苦斗爭密切相關[2]。其內涵豐富,影響深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它具備不可或缺的特定歷史背景。紅巖精神貫穿近代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到解放戰(zhàn)爭初期,在大后方復雜多變的政治環(huán)境中形成,并融入國統區(qū)充滿艱難險阻的斗爭歷程中。正是基于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紅巖精神集中表現為:剛柔相濟、鍥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誠相待、團結多數的寬廣胸懷,善處逆境、寧難不茍的英雄氣概[3]。
第二,它具備形式豐富的文化載體。一是物質文化載體,包括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紅巖革命紀念館、渣滓洞、白公館等優(yōu)質紅色資源。二是精神文化載體,包括著作《紅巖》《魔窟》、舞臺劇《紅巖魂》《江姐》、電影《烈火中永生》、歌曲《紅巖兒女》《紅梅贊》等優(yōu)秀文藝作品,在新時代的今天仍具有強大的文化生命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紅巖兒女”。
第三,它正在或已經融入本土民俗。紅巖精神發(fā)源于重慶,當地居民也以此為榮,用各種方式繼承和弘揚紅巖精神。例如每年的清明節(jié)以及11.27烈士殉難日,不少市民都會前往烈士陵園緬懷紅巖先烈,以此表達對他們的崇高敬意。除此之外,渣滓洞、白公館、曾家?guī)r等著名紅色景點也被列入重慶文旅的必經之地[4]??梢哉f,它早已在社會生活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從表面到內在都顯示出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5],在國統區(qū)特殊戰(zhàn)場上,紅巖先輩們在逆境險境中求生存,在危局困局中開新局,賦予紅巖精神豐富的思想內涵,其精神實質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首先,就紅巖精神而言,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以誠相待”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愛國”“誠信”友善”等理念彼此相通,共同展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粹。其次,二者都致力于推動黨和人民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在目標內容和價值追求上高度契合[6]??梢哉f,紅巖精神正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利用紅巖精神對其進行浸潤感染,不僅能夠為幼兒成長與成才提供充足“養(yǎng)分”,也能引導他們樹立正確文化價值觀,成為新時代合格接班人的重要“因子”。
幼兒成長過程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幼兒園中度過,其道德品質的培育主要來自課堂講述。但這種以說教為主的傳統德育形式,忽略幼兒的認知規(guī)律和發(fā)展需求,容易引起幼兒的抵觸心理和反感情緒。實踐教育哲學認為,幼兒德育的邏輯起點與歸宿都是幼兒的生活實踐活動。其道德的形成和發(fā)展與所生長的社會環(huán)境、所處的教育氛圍密不可分[7]。因此,依托豐富的紅巖文化資源,充分調動家庭和社區(qū)的有利條件,以實踐性、能動性、現實性避免德育的抽象化、成人化、形式化,從而增強幼兒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8]。
一方面,紅巖精神具有革命文化、抗戰(zhàn)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多重屬性,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面旗幟。將紅巖精神融入幼兒德育,這本身就是一種感知文化、傳承文化的過程。另一方面,紅巖精神作為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蘊含當地民眾所創(chuàng)造、共享、傳承的民風、風俗。這也引導孩子親近、熱愛他們所身處的人文環(huán)境,增強他們對當地風土人情的理解與認同。同時,利用好這一文化底蘊優(yōu)勢,也有助于擴大城市的文化影響力,為城市的發(fā)展注入不竭的文化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9]”,如今中國的家庭戶以“小型化”為主,每個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家長甚至不愿意讓孩子做任何家務,這就逐漸助長“溺愛”之風。如此,“紅色教育”的意義便不復存在,又何談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接班人呢?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家長或許能夠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但卻將德育形式固化在枯燥無味的道德說教上,這也是造成家庭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才能在家庭層面上創(chuàng)新德育方法,增強德育實效呢?回顧過往歷史,我們依然可以從紅巖精神中尋找理想的答案。這既是弘揚紅色家風的實現路徑,也是傳承紅色基因的必然要求。
一是注重因勢利導,把握德育契機。在家庭生活中,因勢利導可以是當孩子出現浪費糧食或者挑食的行為時,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自制“紅軍餐”,了解革命時期戰(zhàn)士們的“飲食”情況,并與今日之幸福生活進行對比,引導幼兒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也可以是當孩子自私自利不愿分享時,家長與小朋友們相互配合,以情境劇的方式完成“革命任務”,逐漸培養(yǎng)幼兒的團結友愛意識等。
二是注重潛移默化,營造良好家風。紅巖精神所傳遞的紅色家風,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結尊老愛幼、寬容博愛、誠實守信、清正廉潔等優(yōu)良作風,更特殊在于從革命家庭的家訓、家書、家規(guī)中汲取養(yǎng)分,接受熏陶,是培育幼兒品德發(fā)展的寶貴資源。因此,家長既要在理論層面上認識紅色家風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在實踐層面上以身作則做好教育榜樣,用切實行動傳遞紅色家風。
三是注重多方配合,發(fā)揮教育合力。紅色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通過一次的行為或某一種形式就可以達到教育效果,也不是僅憑家庭的一己之力就能夠實現教育目標。鑒于此,借助社區(qū)與幼兒園多方主體形成教育合力就顯得尤為關鍵。家園或家社互動有許多方式方法,如參與幼兒園閱讀節(jié)活動,親子共讀紅色繪本并主動分享閱讀心得等。通過這些活動,孩子不僅可以收獲快樂、智慧與勇氣,而且還能增進鄰里以及家園之間的情感交流,真正讓紅巖精神融入千家萬戶,溫暖每一個家庭。
一是營造環(huán)境育人的園所環(huán)境。好苗生長離不開沃土,幼兒的茁壯成長也離不開好的環(huán)境。幼兒園不僅要注重物質環(huán)境建設,心理環(huán)境諸如園所文化、教育理念、人際關系等因素也不容忽視。心理環(huán)境盡管是無形的,但它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幼兒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10]?;诖?,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需在兩方面下功夫:一方面,充分利用墻面、樓梯、走廊等空間,并引導幼兒自主參與主題墻(如“英雄長廊”“我和國旗合個影”“軍裝的秘密”等)的布置,歷史知識與德育內容潛移默化地融入環(huán)創(chuàng)過程中。另一方面,幼兒園應該將紅巖精神注入辦學理念中,體現園所的主題文化和價值追求。通過文化建設、制度建設,完善教師的教育理念和行為,營造和諧友善的師幼關系、幼幼關系,紅巖精神真正成為園所的一種風尚、一種追求[11]。
二是科學設置紅巖德育課程體系。紅巖德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既需要傳承,也需要創(chuàng)新?!皞鞒小笔加谖幕滋N,核心在于以紅巖精神作為德育載體,深入挖掘其價值意蘊,為幼兒提供生活化、開放化、多元化的德育內容;“創(chuàng)新”落腳于對課程目標的再思考,對課程實現形式的再突破,以使幼兒在紅巖精神的浸潤中得以成長。
三是在一日生活中詮釋紅巖精神。脫離生活的幼兒園德育是空泛的道德,走向生活才是幼兒園德育的回歸之路[12]。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德育契機,紅巖精神滲透在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之中。例如,在晨間入園和放學的時候安排幼兒擔任“禮儀小標兵”,形成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每周舉行升旗儀式,增強幼兒熱愛祖國、尊重國旗的意識;開展“種植區(qū)”勞動活動,幼兒萌發(fā)熱愛自然的情感,深刻體驗勞動的辛苦和食物的珍貴。總之,教師要在尊重幼兒、理解幼兒的前提下走進他們的真實生活,并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主動思考,積極探索,最終促進幼兒德育生活化。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盵13]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學校不再是德育的唯一場所,社區(qū)的資源、環(huán)境、文化等載體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14]。更好發(fā)揮紅巖精神在幼兒德育中的作用,除了切實抓好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還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社區(qū)網絡,著力實現三個共享。
一是人力資源共享。借助社區(qū)的力量尋找“紅巖發(fā)聲人”,組建“紅巖故事宣講團”,采取“進幼兒園、進家庭”的方式,書本上的“紅巖故事”立體呈現,幼兒對紅巖精神有更直觀的感受和更深刻的體會,從而有效加快紅巖精神的傳播深度。
二是文旅資源共享。依托現有“紅巖聯線”文化資源,融合周邊曾家?guī)r、桂園等革命舊址及宋慶齡、陳獨秀等故居,與博物館、文化館、國防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研學基地開展合作,為孩子們傾力打造“沒有圍墻的紅色課堂”。
三是社區(qū)陣地共享。社區(qū)可以通過加強陣地建設,圍繞紅巖元素打造開放式文化惠民活動。首先在內容上開放,既可以是節(jié)日民俗活動,也可以是群眾性文娛活動、愛心志愿服務活動。其次在形式上開放,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設計應由傳統型、單一型、講授型的活動向創(chuàng)新型、多元型、實踐型轉變。如“小小宣講員”“我想對紅巖烈士說”“共賞紅巖電影”等系列專題活動,以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紅巖精神深入人心。
總之,通過家、園、社三方主體的相互配合,充分挖掘紅巖精神的德育價值,將愛國主義、理想信念、革命信仰等核心價值觀教育具化為樂觀堅強、勇于實踐、勤儉節(jié)約的品質特征[15],這既符合培養(yǎng)“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政治要求,也有利于充實和創(chuàng)新幼兒德育內容、德育形式,紅巖精神能夠生生不息、歷久彌新,使之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