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霍去病馳騁河西連戰(zhàn)連捷,衛(wèi)青縱橫漠南直搗龍城 之時,不知深居長安的漢武帝在欣喜之余,是否會想起,他 的先輩們?yōu)樗e累的資本。漢武帝對抗匈奴時引以為傲的人 力、物力、財力,是幾代人苦心經營的結果。從劉邦的“白 登之圍”到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中間只差了一個“文景 之治”。而“文景之治”的開創(chuàng)者,正是漢文帝。
原文再現(xiàn)
(2022年江蘇省連云港市一?!の难晕拈喿x)
辛亥,皇帝即阼,謁高廟。右丞相平徙為左丞相,太尉勃為右丞相,大將軍 灌嬰為太尉。諸呂所奪齊楚故地,皆復與之。
壬子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 論,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為收帑,朕甚不取。其議之?!庇兴窘栽唬?“民不能自治,故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從來遠 矣。如故便。”上曰:“朕聞法正則民愨,罪當則民從。且夫牧民而導之善者, 吏也。其既不能導,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 見其便,其孰計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請奉 詔書,除收帑諸相坐律令?!?/p>
前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上曰:“朕聞之,天生蒸 民,為之置君以養(yǎng)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以菑,以誡不治。乃 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適見于天,菑孰大焉!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托于兆民 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朕一人,唯二三執(zhí)政猶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 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思之所不及,匄 以告朕。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飭其任職,務省繇費 以便民。朕既不能遠德,故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設備未息。今縱不能罷邊屯戍, 而又飭兵厚衛(wèi),其罷衛(wèi)將軍軍。太仆見馬遺財足,余皆以給傳置?!?/p>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今 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 良?其除之。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后相謾,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為誹謗。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p>
上曰:“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為本 末者毋以異,其于勸農之道未備,其除田之租稅。”
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 弛以利民。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 奉先帝宮室,??中咧?,何以臺為!”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 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 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
(選自《史記·孝文本紀》)
文 史 補 給 站
原文 ①
今 犯 法 已 論 , 而 使 毋 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為收 帑,朕甚不取。
譯文
現(xiàn)在犯法定罪后,而使無罪的父母、妻子 兒女連坐,收沒妻子兒女為官府奴婢,我非常 不贊成這種做法。
廢除連坐與肉刑
連坐是一種一人犯法其他相關者也將受到牽連的懲罰方式,始見于商鞅變法 時期。商鞅“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即一家有罪,其余九家皆有舉報的義 務,否則全部承受相同的刑罰。連坐制度在漢代依舊盛行,其殘酷性盡人皆知,但 正如上文中的有司所說,連坐可以“累其心,使重犯法”,增加犯罪成本,可威懾 潛在的罪犯,因而在當時有一定的存在價值。而漢文帝基于普遍人性,指出讓無罪 者承擔刑罰的不合理性,認為在缺乏政府引導的情況下,連坐只會讓人民受到更大 的傷害,故而漢文帝即位之初就下令廢止連坐制度。
除了連坐外,漢文帝在刑罰制度上的另一大改革是廢除肉刑。肉刑即傷害人肉 體的刑罰,漢代有黥(面上刺字)、劓(割鼻子)、斬左右趾(砍腳趾)等種類。 漢文帝時名醫(yī)淳于意曾被判處肉刑,他的小女兒緹縈上書為父親求情,向漢文帝剖 析肉刑的殘酷之處:被割去的肢體無法重新長出,犯人改過自新,重新融入社會的 期望也無法實現(xiàn)。肉刑非但無法改善社會治安,反而可能產生更多不穩(wěn)定因素。緹 縈誠摯的情感和深入的說理打動了漢文帝,他于公元前167年廢除了肉刑,改為笞刑(以竹、木板等拷打犯人臀部、背部或大腿)和杖刑。
連坐與肉刑由來已久,為何在漢文帝時期遭到廢止呢?一方面,秦朝剛剛被起義 埋葬,秦代的嚴刑峻法已被證明不適用于長期統(tǒng)治地域廣大的漢帝國;另一方面,漢 初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勞動力十分寶貴,連坐和肉刑阻礙了生產力的恢復。當然, 漢文帝本人的仁愛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連坐與肉刑的廢除可謂是戰(zhàn)國以來刑 罰制度的一個重大進步,在保障人民休養(yǎng)生息的同時,也為后世推行仁政的統(tǒng)治者提 供了范例。然而,這項改革并沒有徹底貫徹下去,漢文帝之后,不少君主依然將連坐 當成威懾人民的工具,這項殘酷的制度直至清末才被徹底廢止。
原文②
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 之賦,是為本末者毋以異, 其于勸農之道未備,其除田 之租稅。
譯文
現(xiàn)在農民辛勤地從事農業(yè)生產,卻還要繳 納租稅,使得務農和從事商業(yè)、手工業(yè)沒有區(qū) 別,本末不分,這恐怕是由于鼓勵農耕的方法 還不完備。應當免除農田的租稅。
推行輕徭薄賦政策
在中國古代,民眾被分為四類:士、農、工、商,合稱“四民”。中國古代王 朝的統(tǒng)治基礎是定居從事農業(yè)生產的“編戶齊民”,財政上主要依賴自耕農繳納的田 稅,故而農業(yè)的地位十分重要,被視作王朝的根本,農民的地位也僅次于作為官僚后 備隊的士。與之相對,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無法產出糧食,被統(tǒng)治者視作“末業(yè)”,是需要 控制和打壓的對象,工商業(yè)繁榮可能引發(fā)的奢侈之風與人口流動更加劇了統(tǒng)治者的擔 憂。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農抑商”幾乎一直是古代中國的核心政策之一。
秦統(tǒng)一六國后,沉重的賦稅、頻繁的兵役與徭役大大打擊了農業(yè)生產,因而農 民起義也成為其滅亡的導火索。鑒于秦滅亡的教訓,漢初一直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 鼓勵人民恢復農業(yè)生產。漢高祖時期采用“十五稅一”(農民收獲的十五分之一充當 田稅)的政策,漢文帝即位后,先是實行“三十稅一”的政策,后來更是直接取消田 稅,直到漢景帝時才恢復。漢文帝在位二十余年,減免田租與人頭稅的舉措極大地促 進了荒地開墾與人口增長,民間的財富逐漸積累,又進一步推動了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漢文帝時期有關農、工、商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大大提升了漢朝的國力,為后來 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奠定了物質基礎。
原文③
修建霸陵全部采用瓦器,不許使用金、銀、銅、錫作為裝飾,不修高大的墳墓,想要節(jié)省一些,不去煩擾百姓。
倡導薄葬
薄葬與厚葬之爭,幾乎貫穿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戰(zhàn)國時代,儒家主張嚴格依照禮制守孝,偏向厚葬,而墨家則以節(jié)儉為由主張薄葬。秦始皇在驪山修建的巨大墳墓與地下陪葬“大軍”則是達到了厚莽的極致。在百廢待興的漢初,漢文帝提倡簡樸,他認為厚葬無疑會加重人民的負擔。故而他以身作則,推行薄葬,陪葬品皆用瓦器,以節(jié)約寶貴的金屬,因而他也成為后世主張薄葬者援引的典范。如西漢后期,劉向在勸阻漢成帝大修墳墓時就提到:“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秦昭、始皇增山厚臧,以侈生害,足以為戒?!?/p>
薄葬與厚葬之爭,幾乎貫穿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戰(zhàn)國時代,儒家主張嚴格依照禮制守孝,偏向厚葬,而墨家則以節(jié)儉為由主張薄葬.秦始皇在驪山修建的巨大墳墓與地下陪葬“大軍”則是達到了厚莽的極致.在百廢待興的漢初,漢文帝提倡簡樸,他認為厚葬無疑會加重人民的負擔.故而他以身作則,推行薄葬,陪葬品皆用瓦器,以節(jié)約寶貴的金屬,因而他也成為后世主張薄葬者援引的典范.如西漢后期,劉向在勸阻漢成帝大修墳墓時就提到:“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秦昭、始皇增山厚臧,以侈生害,足以為戒.”
不過,秦漢時期流行著“事死如事生”的風氣,人們認為人死后依舊要在天界或地下世界生活,墳墓是死后的居所,陪葬品就是死后的生活物品,故而厚葬之風總體依舊盛行,漢墓中的陪葬品也成為后世研究漢代社會生活的重要材料。再加上儒家喪葬禮制的影響,東漢時期許多士人甚至為埋葬雙親而傾家蕩產,死者已經影響到了生者的正常生活。直到東漢末年,曹操以天下凋敝為由發(fā)布了“薄葬令”,才扭轉了這一風氣。
漢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是一段特殊的時期。在他之前,秦朝的暴政與戰(zhàn)亂的烽煙尚未遠去;在他之后,一個大一統(tǒng)的新時代正緩緩拉開序幕。這二十四年間,他基于秦朝的前車之鑒,減輕賦稅和徭役,不興修宮室,倡導節(jié)儉,廢除連坐與肉刑,讓百姓安居樂業(yè)。經過漢文帝和他的兒子漢景帝的治理,荒地不斷被開墾,人口持續(xù)增長,財富逐漸積累,漢朝這個虛弱的“病人”強健了筋骨,長出了肌肉。正是由于這一時期人力和物質上的儲備,才讓漢朝有了強化中央集權、穩(wěn)定邊境的國力。在漢武帝縱橫捭闔的征戰(zhàn)背后,是那自漢文帝時期開始積聚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石石稻谷和一貫貫銅錢。而漢文帝對仁政的實踐,更是對后世東亞世界的政治觀念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編輯:汪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