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后服務時段的師生共讀,為教師更充分地做“有協助能力的大人”提供了較大的可為空間:依據課后服務時段師生的身心狀態(tài),打造自主、開放、寬松的閱讀環(huán)境;根據閱讀規(guī)律和學生需要,設計師生共讀的路徑。課后服務時段師生共讀的閱讀指導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師生共同審議,選出共讀書目;第二步,師生共同規(guī)劃閱讀進程,展開有質量的閱讀;第三步,在閱讀中產生交流話題,舉行有趣味和有挑戰(zhàn)的分享活動。
關鍵詞:課后服務;師生共讀;閱讀環(huán)境;閱讀指導;閱讀策略
課后服務成為當下學校教育工作中新增加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教師面臨的全新挑戰(zhàn)。通過文獻檢索和實地考察,發(fā)現,目前許多學校在學生完成作業(yè)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安排體育、藝術、勞動、閱讀等多個領域的活動。其中,閱讀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課后服務時段的閱讀,主要可以分成兩種形式:一是全自由閱讀,即學生個體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喜歡的閱讀內容;二是師生共讀,即教師和學生在一個階段共同閱讀一本書。兩種閱讀方式相輔相成,充實著學生的閱讀時光。下面主要探討師生共讀這個話題。
美國著名書評家奧維爾·普瑞斯科特在《給孩子讀書的父親》一書中說:“很少有孩子會主動喜歡上閱讀,通常都必須有某個人引領他們進入書中奇妙的世界。”英國青少年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在《打造兒童閱讀環(huán)境》一書中提出,在閱讀循環(huán)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有協助能力的大人”。他認為,有一位值得信賴
的大人為小讀者提供各種協助,分享他的閱讀經驗,那么孩子將可以輕易地排除橫亙在眼前的各種他閱讀障礙。課后服務時段的師生共讀,為教師更充分地做“有協助能力的大人”提供了時空平臺。那么,這一時段的師生共讀中,教師有哪些可為空間呢?
一、 依據課后服務時段師生的身心狀態(tài),打造自主、開放、寬松的閱讀環(huán)境
經歷了一天的學校生活和課堂學習,到了下午,學生和教師都會有疲憊感,規(guī)定性的正式的學習任務容易引發(fā)學生的畏難和厭倦心理,也會在無形之中增加教師的工作負擔。因此,課后服務時段的閱讀,最重要的是給予學生充分選擇的空間,激活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和動力,采用自主閱讀、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等方式,通過豐富、靈活、富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的游戲活動促進學生閱讀,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分享、成長的樂趣。我認為,就課后服務時段的閱讀而言,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愉悅的體驗比獲得的知識更重要。
二、 根據閱讀規(guī)律和學生需要,設計師生共讀的路徑
課后服務時段的師生共讀,以學生閱讀、交流、分享為主,而不以教師教學為主要組織形式。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是貫穿始終、伴隨全程、如影隨形的。閱讀指導的路徑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步,師生共同審議,選出共讀書目。
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世界中,通過“審議式選書”的方式選擇共讀的書目,是閱讀活動的開始?!皩徸h式選書”,可以在選書環(huán)節(jié)體現自主性。具體做法是,不管是教材中出現的書目,還是基于課文的拓展書目,抑或是教師、學生推薦的書目,都可以經歷“書目推薦人介紹—全班(或小組)同學商議、投票—確定閱讀書目”的過程。如二年級“快樂讀書吧”推薦了《孤獨的小螃蟹》《小鯉魚跳龍門》《一只想飛的貓》《小狗的小房子》等幾本書,共讀哪一本?或是共讀的順序怎么確定?請學生參與進來,一起商討,全班投票決定。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關鍵在于對將要閱讀的書籍形成共同的閱讀期待,有點類似于讀前激趣環(huán)節(jié)。但不同的是,以前的導讀課主要以教師主導,而在“審議式選書”中,學生既是圖書的推薦者,又是閱讀的決定者。擁有一定的選擇權,會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同時,審議的過程也是了解書籍閱讀價值、辨別書籍優(yōu)劣、提升閱讀品位、體會共讀樂趣的過程,更是教師了解學生閱讀取向、成長動態(tài)的絕佳機會。
當然,不同的學生,其閱讀興趣也各不相同,比如女孩可能更喜歡童話故事、文學作品,男孩可能更喜歡自然科學、歷史著作。因此,師生共讀,既可以是全班共讀的形式,也可以穿插安排閱讀小組共讀的閱讀形式。
第二步,師生共同規(guī)劃閱讀進程,展開有質量的閱讀。
共讀的展開需要幾個關鍵要素。
其一,規(guī)劃既能保證個性化閱讀節(jié)奏,又能實現全班基本同步的閱讀進程。
五年級之前閱讀的整本書,大多數為匯編類書籍,即由若干個故事組成一本書;五年級開始閱讀中國古典章回體小說,六年級開始閱讀現代中外中長篇名著。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故事或章節(jié)為單位,計劃一本書的閱讀時長,選擇班級共讀的故事和章節(jié)。
其二,在課后服務時段要保證充分的閱讀時間。
如果按照40分鐘一節(jié)課計算,學生的自主閱讀時間可以根據年級的不同,閱讀內容的長短、難易程度的不同,安排在20—30分鐘。集體閱讀的經歷是閱讀活動的主體部分,也為閱讀后的分享(傾吐自己的閱讀感受,獲得回應和共鳴,體驗共讀的愉悅感),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證。
其三,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常用的、好用的閱讀策略。
自主閱讀時,許多學生會出現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讀完就忘等閱讀問題,偽閱讀、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現象也時有發(fā)生。所以,會有不少家長反映,孩子讀了許多書,但是寫作水平和學習能力未見增長。因此,教師的過程性指導是不可或缺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閱讀書目的特點,在閱讀前或閱讀中,運用閱讀提示或者個別指導,為學生提供策略上的支持。如從閱讀的形式上看,面對低年級或中年級水平較弱的學生,可以建議他們用輕聲朗讀的方式;面對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逐漸過渡到用手指著默讀、連詞成句地默讀、快速默讀、批注式精讀等多種方式閱讀。從閱讀策略上看,可以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閱讀需要,運用“提取重要信息”策略——提取主要人物、事件,梳理故事大意,形成整體印象;“預測式閱讀”策略——根據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線索,捕捉故事細節(jié),預測將要閱讀的內容走向;“關聯式閱讀”策略——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前讀過的文本勾連起來,形成新觀點;“自我提問式閱讀”策略——遇到讀不懂的地方或者引發(fā)思考的地方,在旁邊記錄下來;“自我監(jiān)控式閱讀”策略——對自己是否理解內容作出一定的判斷,說出自己希望讀懂到什么程度……多種閱讀策略的運用,可以有效保證深度閱讀的發(fā)生。
第三步,在閱讀中產生交流話題,舉行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的分享活動。
《打造兒童閱讀環(huán)境》一書中寫道:“從閱讀理論和讀者反應的角度來看,研究越深入,我們越相信‘討論’在閱讀過程中確實扮演著核心角色。”讀者在閱讀中獲得的新信息、新經驗、新思考,都有傾吐并獲得回應的情感需要,還有外化表達、更加明晰自己想法的深度閱讀需要。正如一位學生所言:“除非我們把讀過的書拿出來討論,否則我們無法真正明白自己對這本書的看法?!倍n后服務時段的師生共讀為閱讀后的分享討論提供了時空平臺。因此,課后服務時段師生共讀的后10—15分鐘,可以設計閱讀分享活動,組織學生圍繞所讀章節(jié),進行闖關游戲或圍讀會、辯論會等活動;在小組或班級范圍內,引導學生運用朗讀、聊一聊、評一評、辯論、角色扮演、比賽答題等多種形式展開討論。比如,二年級學生閱讀《孤獨的小螃蟹》時,可以圍繞“故事的開頭和結尾都寫到了小螃蟹夢到自己開著小火車,兩次的夢境有什么不一樣呢?”進行分享和討論,感受小青蟹從依賴別人、不自信到自信、成熟的成長。再如,六年級學生閱讀《童年》一書的第1—2兩章后,可以分別圍繞“給故事情節(jié)排排序”“說一說在不同階段對外祖父的印象”進行分享和討論,把握故事情節(jié),深化對人物形象的認知。選擇的分享話題要盡量做到既緊扣文本內容,又指向主題和表達;既有明確指向,又有一定的探討空間,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新的閱讀體驗,讓學生感受討論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低年級的研討話題可以由教師提出;到了中高年級,可以嘗試請學生在大家提出的話題中選擇具有探討價值的話題。比如,五年級學生閱讀《小兵張嘎》一書時,從同伴們提出的諸多話題中選定的“電影和小說,哪個更有意思?”“和平年代,學習小英雄的故事還有用嗎?”,就富有張力和探討價值。話題分享和討論,讓集體的智慧成為學生不斷回到書中,更加深入地閱讀經典作品的推動力,充分體現了師生共讀的價值和美。
希望課后服務時段的閱讀能讓師生在自主、開放、寬松的閱讀氛圍中,享受快樂的共讀時光。
(劉春,江蘇省徐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