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普
針對一些學生寫作存在思維僵化、模式單一、內容乏味等問題,有專家提出了創(chuàng)意寫作的理念。與傳統(tǒng)寫作相比,創(chuàng)意寫作更講求思維的開放、內容的多元、形式的創(chuàng)新和角度的個性化等。為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筆者嘗試將創(chuàng)意寫作理念融入寫作教學,探索出“強體驗、拓思維、重講評”的三步寫作提升計劃。
第一步:強體驗
不少學生怕寫作文,主要原因就是覺得沒什么可寫,缺乏基本的寫作素材。閱讀和生活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最佳方式。以“語文主題學習”項目為依托,筆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在課內讀叢書、課外讀整本書,并要求他們做好詞句的摘抄、整理與分類,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詞匯庫、佳句庫和素材庫。
與此同時,筆者打破閱讀與生活的邊界,將閱讀鏈接生活。
一方面,在內容上鏈接生活。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進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養(yǎng)成善于觀察和認真思考的習慣。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筆者讓學生回憶鄧州當地的冬天,并說一說和濟南的冬天有什么異同點。
另一方面,在情感上鏈接生活。讓學生走進不同人的生活,體驗他們的酸甜苦辣,理解他們的內心。例如,在教學《植樹的牧羊人》時,筆者專門組織“小小環(huán)衛(wèi)工人”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感受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平凡與偉大。
第二步:拓思維
從某種程度上講,教學生寫作的過程就是教他們思維的過程。初中時期正是學生辯證思維形成最為關鍵的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發(fā)展辯證思維。例如,在《西游記》整本書閱讀教學時,筆者從人物著手,帶領學生分析了孫悟空性格的兩面性——既正義英勇,又急功近利,而后讓學生試著分析唐僧、豬八戒、沙僧三個人物,以此訓練他們的思辨能力。
新課標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基礎,提出了跨學科教學的要求。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訓練學生的跨學科思維。例如,在鑒賞類作文訓練中,可以引導學生調動音樂學科知識,描述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在體驗類作文訓練中,可以聯系生物學科知識,鼓勵學生通過觀察生物的變化,探究其生理特征;在講述類作文訓練中,可以讓學生聯系歷史知識,講述具體的歷史事件,探尋歷史人物風采……將多學科內容整合,可為寫作提供廣闊的素材。
第三步:重講評
好的作文往往不是一次就寫成的,而要經過反復修改,教師的講評對學生作文的優(yōu)化很關鍵。
學生在寫好文章后,教師不能只給出分數就完了,還要選出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從題目、素材、立意、結構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讓學生明確如何修改作文,而后進行自我評改或互評互改。
例如,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寫作”是關于如何圍繞中心進行選材,筆者要求學生從三個寫作題目中任選一個進行寫作。在《我的一天》的寫作中,許多學生寫得像流水賬一樣,沒有明確的中心。于是,筆者從中挑選一篇作文,從三方面分析、提示學生:1.圍繞題目挑選恰當的材料;2.先列提綱,切記突出重點;3.采用多種表現手法寫作。之后,讓學生互評互改,改后的文章雖然還不完美,但比之前有了很大進步。
講評是提升寫作的一種有效方式,教師要采用激勵式的講評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寫作樂趣,逐步提升寫作能力。
對習慣于傳統(tǒng)作文教學模式的教師來說,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創(chuàng)意寫作理念無疑是有難度的。因為這不僅是一次教學改革,也是一次教育身份的重塑與創(chuàng)造。作為教師,唯有真正踐行起來,勇于挑戰(zhàn)自我,才能推動寫作教學的變革,帶動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
(本欄責編 清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