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悅(江蘇省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 2150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明確提出,由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四個方面組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審美能力逐漸成為需要語文教師不斷研究突破的重要課題。經(jīng)典古詩詞是中華燦爛文化的見證,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因此,重視經(jīng)典古詩詞的傳承教育是新課標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
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離不開經(jīng)典古詩詞的誦讀。誦讀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技巧和方法,豐富其格律知識儲備;能夠幫助學生明晰作品內(nèi)容;更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但反思當前的古詩詞誦讀教學,不難發(fā)現(xiàn)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尋求新的古詩詞誦讀教學方向,是實現(xiàn)古詩詞有效教學的必要路徑。
古詩詞豐富的美學內(nèi)涵依托于瑰麗多樣的意境,把握意境是進行有效誦讀的前提。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為學生營造詩中意境,是讓學生抵達作品核心內(nèi)涵的有效手段。
教師的語言是一項重要的教學資源,合理利用,能為課堂教學極大地增光添彩。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中借寒山寺外的夜景,抒發(fā)自己胸中的孤獨之感和羈旅之愁。在進行誦讀之前,教師可以用描繪性語言將學生帶入那個凄涼孤獨的夜晚,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靜靜想象著自己置身于其中,實現(xiàn)與詩人的情感互通,這種語言引導是為學生造境最便利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古詩詞本身具有音樂的美感,其中呈現(xiàn)的很多意境與氛圍也與音樂有著相通之處。運用音樂渲染氣氛,營造意境,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也是值得借鑒的方法。如誦讀《山居秋暝》,可以播放一段伴隨著鳥鳴、流水聲的清新明快的純音樂;誦讀《早發(fā)白帝城》,可以播放一段氣勢激昂的古箏曲。將音樂與誦讀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有身臨其境之感。
品味詩詞,首先應抓住詩詞中的意象,整體感知。詩詞是意象與情感融合而成的渾然天成的藝術,古詩詞的誦讀應該是整體的吟誦和感知,如果將意象與情感拆分開來,就會破壞詩詞原本和諧美妙的意境。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詩詞中的意象之美進行感知,立足意象把握詩歌的情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全詩寥寥20字,“山”“鳥”“孤舟”“老翁”重重意象交織,營造出一個蒼茫遼闊的天地。句與句之間,是交織融合的藝術整體。在整體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詩中的意象,能讓學生在誦讀中繼續(xù)深化腦海中的畫面形象。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但誦讀的過程并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主動地感受。教師在古詩文誦讀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改進以往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誦讀實際上是一種審美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通過有聲語言傳遞出來的不僅是聲音的美感,還有深切的情感與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誦讀時,要深切地體悟詩中之情,結合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感同身受地融入其中,用聲音呈現(xiàn)出詩詞里豐富的審美內(nèi)涵。
所謂的語調(diào),就是為了表達某種思想情感,強調(diào)表達效果而在讀音上表現(xiàn)出來的高低、升降變化。在詩詞誦讀的過程中,選擇恰當?shù)恼Z調(diào)、重視語調(diào)變化是傳情達意、加深理解的有效技巧。語調(diào)的強弱與詩詞本身的內(nèi)容和情感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清新明快的詩詞,語調(diào)多揚少抑,多輕少重,詞語密度大,語勢具有跳躍感,給人一種活潑歡快之感。如杜甫的《絕句》,整首詩描繪了一幅清新優(yōu)美的春日美景,誦讀的時候,詩末的“燕子”“鴛鴦”就可以讀得又輕又快,有利于傳遞詩中的輕快之感。與之相反,情感沉郁悲涼的詩詞,語調(diào)的處理上多采用多抑少揚,多重少輕,詞語密度疏的技巧。如杜甫《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語調(diào)加重,語勢放緩,才能營造悲痛凝滯之感。
節(jié)奏韻律構成了古詩詞形式上凝練雋永的和諧美感,也是詩詞傳情達意的必要手段。古詩詞中的格律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小學階段的學生不必引導過深,只需要讓他們在誦讀過程中積累一些特有的節(jié)奏劃分技巧和規(guī)律即可。如平仄的簡單區(qū)分;七言2—2—3的劃分規(guī)律;平聲讀得長而輕,仄聲讀得短而重等。傳授給學生基本的古詩詞誦讀規(guī)律和技巧,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會誦讀,真正樂于誦讀。
在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首先,課堂評價應避免僅僅停留在“你讀得很棒”“你讀得真有感情”等表層上,而應該更具針對性。字音是否正確、誦讀是否流利、節(jié)奏是否準確、重音是否找準……都是可以提出的評價角度。其次,評價的主體也可以多元化。新課標中提出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互評可以相結合,從多角度充分發(fā)揮評價應有的作用。讓學生參與到誦讀教學的評價中來,無疑是為傳統(tǒng)的誦讀教學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古詩詞的誦讀是一種傳遞情感的有聲語言,也是一次基于文本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誦讀過程中,作為誦讀主體的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性,這就決定著他們對于同一首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針對個性化的差異,教師要學會運用個性化的評價進行引導。面對誦讀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從字音、語調(diào)、停頓等方面進行評價,鼓勵他們走出誦讀的第一步,先將文本讀正確、讀流利。面對誦讀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要從誦讀中的韻味、情感等方面進行點評。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個性化評價,才能最大程度上激發(fā)他們對于古詩詞誦讀的興趣與自信心。
評價的形式并一定局限于課堂,當下的古詩詞誦讀評價主要聚焦在“誦”,以會背誦能默寫為主要的評價標準。事實上,古詩詞誦讀的目標與價值絕不僅僅是簡單的記憶背誦,它蘊含的豐富審美價值,能夠養(yǎng)成學生高雅的審美意趣和獨特的精神氣度。開展豐富多樣的誦讀活動也是進行誦讀評價的一種有趣途徑,如飛花令、詩詞大會等活動都可以成為評價學生誦讀成果的有效形式。
經(jīng)典古詩詞是我國的文化瑰寶,需要在語文教學中得到傳承和發(fā)揚。誦讀則是把跨越千年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美再創(chuàng)造,然后重新呈現(xiàn)給學生的最佳途徑。轉變以往以簡單背誦為目的的誦讀,充分發(fā)揮聲音的魅力,通過營造意境、品味意象、傳授技巧、完善評價這四種路徑對古詩詞誦讀教學進行重新考量,尋找古詩詞誦讀教學的向度轉變,是十分有價值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