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 彤
《認識毫米和分米》一課教學時,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厘米和米,積累了一定的長度單位認知經(jīng)驗,在教學設計時可以從知識的結(jié)構(gòu)性、連貫性出發(fā),同時也需考慮學生的現(xiàn)實起點。
通過前測發(fā)現(xiàn),學生非常熟悉厘米、米之間的進率,會熟練使用直尺測量物品,通過率達87.5%。但實際應用能力偏弱,在長度單位量感建立上存在偏差,單位選擇產(chǎn)生錯誤的有42.5%。反思其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前期學習理解不深入,機械記憶單位進率;二是學習中實踐體驗不夠,量感建立有欠缺。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嘗試將《認識毫米與分米》的教學起點建立在學生的實際認知基礎之上,學生通過不斷測量、感知,在交流和操作中發(fā)現(xiàn)不同長度單位之間的聯(lián)系,在探究式學習中達成感知長度單位間整體結(jié)構(gòu)的目標。
學習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希望能從學生的學習中尋找問題點,教師則以引導者的身份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與有效突破。以前測中出現(xiàn)的問題為出發(fā)點,暴露學生集體在同一問題中的不同答案,解決“學生真正遇到的”問題,以自身的思考促進集體的思考,檢驗或證明自身想法的準確性。
【片斷1】回顧前測,矛盾(疑問)再發(fā)現(xiàn)
師:對于毫米和分米這兩個長度單位,你們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
生:毫米很短,分米比較長。
師:看來你們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課前我們測量過這條線段的長度。
出示學生填寫的三種典型答案(7 厘米;7 毫米;7分米)。
師:看了這三個答案,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7 厘米肯定不對,因為這條線段比1 厘米還要短。
師:那么7 毫米和7 分米,究竟哪個是正確的呢?看來我們有必要先來認識一下毫米和分米這兩個長度單位。
利用前測判斷學情,并作為教學時進一步討論的素材。辨析素材來源于學生基于自身認知水平的思考結(jié)果,并讓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評價、分析。鮮活的素材,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與傾聽理解,調(diào)動了進一步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明確的目標是有效探究的前提之一。教師需首先輔助學生明確目標,即“要探究什么”,保證探究的過程始終指向這一目標,以保證自主探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學生首先明確“1 毫米”這一研究對象,并制定“認識1 毫米”這一初步目標,從眾多直觀實例中篩選出直尺這個利用價值極高的度量工具,統(tǒng)一了生生間的度量標準,賦予學生后續(xù)自主度量的“抓手”,在明晰探究問題的同時保證了探究結(jié)果的準確性。
【片斷2】聚焦毫米,度量標準再統(tǒng)一
師:我們先來看看毫米。你在哪里看到過1 毫米?
生:螞蟻有1 毫米那么長……
生:尺子上就有1 毫米。
師:現(xiàn)在老師把尺子放到了屏幕上(見圖1),誰能在這上面找到1 毫米?
圖1
生:(上前指出)這樣的一小格就是1 毫米。直尺上有很多這樣的1 毫米。
師:你很能干。請大家拿出自己的直尺,找一個1毫米給同桌看。
探究的前提是先提出問題,再針對問題進行策略化的解決。因此明晰探究問題對學生的自主探究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學生知道自己在探究什么問題,才有可能得到學生自身可理解并使用的結(jié)論。
經(jīng)驗積累的差異導致學生在同一問題上的認知起點不同,而這正好為他們在差異中共享認知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在學生不具備經(jīng)驗的探究起步階段,教師可適當給予思路引導,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習得探究方法。在這之后,學生再通過合作交流將各有差異、側(cè)重點的信息互通有無,進一步完善所掌握的信息和思路。本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多元材料包中先后尋找并感知1 毫米、幾毫米,最終挖掘出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研究內(nèi)容前后關聯(lián),逐層鋪開,從具體到抽象,得出結(jié)論的同時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
【片斷3】測量實踐,材料袋初開發(fā)
師: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個材料袋,你能找到這袋子里各種物品中哪里藏著1 毫米嗎?用你的尺子量一量這些物品,如果能找到1 毫米就在對應的空格里打“√”。
?
(學生自由發(fā)言,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師:用你的手比劃一下1 毫米。拿出直尺量一量,真的是1 毫米嗎?
(學生興奮地互相展示自己的1 毫米)
生:1 毫米這個長度真的很短。
生:我目測小圓片的厚度也是1 毫米。
(全班一起驗證)
生:不對。這個厚度在直尺上占了兩小格,就是2毫米。
在這一探究過程中,學生有操作有交流,充分感知“1 毫米”的長度,更新了印象中的“1 毫米”,為接下來放手探究“幾毫米”打下了基礎。
【片斷4】空間開放,多元化感知毫米
師:看來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在直尺上占了幾小格,就是幾毫米。那么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用毫米作單位呢?請完成《活動二》。
?
(匯報展示學生研究成果)
師:大家看,這位同學寫了2 厘米3 毫米,你覺得寫得對嗎?
生:對,因為1 厘米就等于10 毫米。
師:是嗎?我們再拿出尺子看一看、數(shù)一數(shù)。
生:1 毫米、2 毫米、3 毫米……10 毫米,剛好就是1 厘米。
師:另外的1 厘米也是10 毫米嗎?
生:是的。
師:對。1 厘米真的就是10 毫米,它們之間的進率就是10。
從“1 毫米”到“幾毫米”,由短到長,循序漸進,讓學生更深入地體驗到了長度的測量就是長度單位疊加的本質(zhì)。這一過程,教師無需費力強調(diào)或提出記憶的要求,將發(fā)現(xiàn)的機會留給學生,引導他們逐步收獲探究方法與探究成果。
四、遷移運用,內(nèi)化探究策略
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習得方法策略,是為了讓學生在之后學習相關內(nèi)容時能夠建立聯(lián)系并靈活運用這些方法,因此方法的遷移運用以及策略內(nèi)化的過程必不可少。方法的遷移運用旨在提高學生對新方法的熟悉度并進行有效練習,而策略內(nèi)化則是輔助學生將習得的方法轉(zhuǎn)為自身隨時可提取運用的經(jīng)驗。本課在“認識毫米”板塊中學生習得探究方法,在“認識分米”板塊中學生自主嘗試運用該方法。
【片斷5】即時回憶,研究步驟的再經(jīng)歷
師: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怎么認識毫米的?
生:我們先是找到了直尺上的1 毫米,然后找到了物體中的1 毫米,接著找到了物體中的幾毫米,最后發(fā)現(xiàn)了毫米和其他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
師:你也能像這樣來研究分米嗎?
(小組研究基本完成后,學生代表匯報,由其他學生補充)
生:先研究直尺上的1 分米,然后研究物體中的1 分米,再研究物體中的幾分米,最后研究分米與其他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
生:我們在直尺上找到了很多1 分米,比如刻度“0”到刻度“10”這一段的長度,刻度“1”到刻度“11”這一段也是。
生:我們發(fā)現(xiàn)白色卡片的邊長就是1 分米,兩根小木棒連起來的長度也是1 分米,這支鉛筆剛好也是1 分米。
師:你能用手比劃一分米有多長嗎?用尺子量一量同桌比劃得準不準。
(學生互相測量、調(diào)整)
生:我們組發(fā)現(xiàn)桌面的長大約是6 分米,數(shù)學書的長邊大約是2 分米。
生:我們組發(fā)現(xiàn)1 分米就是10 厘米,也就是100毫米。
學生在本課中經(jīng)歷了兩次長度單位的研究過程,從方法的學習者到探究的主導者,不僅掌握了相關知識,更習得了研究方法,在遷移運用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了綜合素養(yǎng)。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從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走向了學生學習的共同參與者,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同時提升了學習效果。
本課凸顯了兩個方面的學習價值:一是強化探究經(jīng)驗的積累。度量知識的實際應用離不開經(jīng)驗的積累,經(jīng)驗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類似問題,也能幫助學生在其他板塊知識中遷移轉(zhuǎn)化,構(gòu)成“經(jīng)驗積累——經(jīng)驗運用”的良性循環(huán)。二是注重探究方法的習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能夠通過習得的探究方法去探索更多更新的知識點,提高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也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