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晨蕾,朱德安
(1.天津鐵路運輸檢察院,天津 300142;2.天津商業(yè)大學,天津 300134)
無主高空拋物第一案被認為是2000年的重慶“煙灰缸案”①。由于不能明確“煙灰缸”由誰扔出,又因彼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下文簡稱侵權責任法)尚未出臺,法院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作出了“22戶業(yè)主共同賠償”的判決。2010年,“為應對日漸增多的高空拋物案件,《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創(chuàng)造性地規(guī)定了‘高空拋物責任’”[1],這一立法創(chuàng)造有效地為司法實踐提供了裁判思路和法律依據(jù)。而前兩年頻頻見諸報端及網(wǎng)絡的高空拋物、墜物事件再次引發(fā)民眾熱議②,激活了從法律角度應當如何看待、處理這一行為的話語熱度。一方面,彼時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下文簡稱《民法典》)修訂?!肚謾嘭熑尉幉莅福ǘ徃澹费永m(xù)了《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侵權責任編草案(三審稿)》則對高空拋物進行了回應,“禁止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睹穹ǖ洹返谝磺Ф傥迨臈l吸收了草案內容,并作了更為詳細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11月4日出臺了《關于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意見》對“高空拋物犯罪”“高空墜物犯罪”的準確認定、定罪量刑等作出了較為細致的指引,并明確提出“要高度重視高空拋物、墜物行為的現(xiàn)實危害,深刻認識運用刑罰手段懲治情節(jié)和后果嚴重的高空拋物、墜物行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法從重懲治高空拋物犯罪”。
一段時間以來,各地“首例高空拋物入刑案”判決③相繼見諸報端,對于高空拋物、墜物行為只存在理論上可能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論斷,但司法實踐中仍存在著“判不判、如何判”的糾葛以及高空拋物、墜物行為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的界限劃分不明。
高空拋物、墜物事件進入法律視野成為法律案件且需要追究法律責任后,需要考慮的情況異常復雜。具體地來看,在責任承擔上,存在著是民事責任還是刑事責任抑或者說兩種責任兼有;在案件情節(jié)上,存在著能否確定行為人,行為人主觀上是故意還是過失抑或是意外事件,是一人還是數(shù)人的行為以及案件發(fā)生在什么場合、什么時間等復雜情形。也正因如此,在司法實踐中造成了不小的羈困。
筆者認為,正如法諺“法律不理會瑣碎之事”所昭示的那樣,首先應明確法律需要關注哪些情況或行為,將不值得法律關注的排除在外。不言自喻,民事法律責任以存在民事法律關系為前提,不存在民事法律關系的,民事法律責任則失去其追究的基礎。在高空拋物、墜物案件中,通常是在當事人之間形成侵權損害的民事法律關系,包括財產(chǎn)侵權(如砸壞車輛)和人身損害侵權(如致人重傷)。
在構建了上述共識的基礎之上,對于高空拋物、墜物的情形或行為所可能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能夠以是否存在真實損害結果和是否確定行為人進行排列組合,作出如下分類。
一是存在真實損害結果但不確定具體行為人的。筆者認為,此種情況下只可能在民事法律中具體討論責任承擔問題,而與刑事法律責任無關,如前文的“煙灰缸案”。因為確定的數(shù)人意圖通過高空拋物、墜物的方式且造成一個損害結果的幾無可能。同時,刑法禁止連帶刑事責任。換句話說,即使是存在較為嚴重的真實損害結果,也不能夠讓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連帶的刑事責任。
二是行為人確定但不存在真實損害結果的。此種情況下,一般可以結合案情具體地討論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問題,即考慮能否成立危險犯,而不可能構成民事責任的承擔。
三是存在真實損害結果且行為人確定的。面對此種情況,通常追究民事法律責任的難度不大;至于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則需要具體討論。詳言之,應當就案件事實比照犯罪構成要件進行實質的考察,嚴格按照罪刑法定原則,并遵循刑法謙抑性原則來定罪處刑,避免實踐中某些罪名適用的過度口袋化。
四是不存在真實損害結果且無法確定行為人的。通常此種情形并不涉及法律責任承擔的問題。因為按照上述邏輯,該情況不具有追究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的基礎,因為民事責任承擔以存在損害結果為前提,刑事責任的承擔以存在行為人為前提。但這就會造成在現(xiàn)實中,如果在人流量較大的道路上高空拋下一個足以造成致人重傷或死亡的物品時,因不確定行為人且未造成真實損害結果而無從追究法律責任的尷尬情形。筆者將此種情況稱之為“模糊地帶”。
至于發(fā)生高空拋物、墜物的情形或行為后需要承擔何種具體責任,現(xiàn)行法律框架中提供了明確的民事和刑事規(guī)范供給。民事責任的承擔主要源于《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其將責任主體區(qū)分為三類,即侵權人、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和物業(yè)服務企業(yè),三者分別是在能夠明確具體侵權人、難以明確具體侵權人以及沒有采取必要安全措施的情形下承擔侵權賠償責任、補償責任和安全保障責任[3]。在刑事責任方面,主要依據(jù)的是《意見》和《刑法修正案(十一)》?!兑庖姟罚┍徽J為是扣開了高空拋物行為入罪的大門,打消了司法實踐中對于高空拋物、墜物行為致人死亡等嚴重社會危害后果行為能否進行刑罰處罰的裁判者的疑慮。從《意見》內容來看,對于高空拋物、墜物行為,刑法分則中并沒有設置新的專門罪名,也沒用明確適用哪一罪名,而是需要根據(jù)“行為人的動機、拋物場所、拋擲物的情況以及造成的后果等因素,全面考量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準確判斷行為性質,正確適用罪名”。具體而言,主要可能涉及到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第二百三十三條、第二百三十五條、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等規(guī)定的罪名。筆者以為,《意見》的意義在于從最為嚴厲的刑事法律的角度警示世人應當對生命價值保有崇高的敬畏,深刻認識高空拋物、墜物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并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刑法修正案(十一)》則是增設了高空拋物罪。相較而言,高空拋物罪是刑罰較輕的罪名,是特殊法條。
筆者分別以“高空拋物”“高空墜物”為關鍵詞,以起始時間為“2021年3月1日”④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共檢索出刑事判決書96份。從判決結果來看,均為一審判決,其中以涉嫌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提起公訴的7起(其中2起在訴中變更為高空拋物罪),高空拋物罪的87起,重大責任事故罪的2起;最終判決高空拋物罪的94起,重大責任事故罪的2起,且在刑罰適用上以判處緩刑居多。從行為人的行為造成的損害結果來看,主要包括三類,其中,造成不特定人的人身損害的8起,如“於某高空拋物案”⑤中造成被害人輕微傷;造成財產(chǎn)損失的34起,如“周言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案”⑥中,造成被害人的車輛受損;未造成實際損害,但具有較大造成嚴重后果的可能性的53起,如“陳志恒高空拋物案”⑦中,行為人從高空拋落玻璃空酒瓶,跌落在中學門前,嚴重威脅到學校師生及其他路人的人身安全。
同時,筆者又分別以“高空拋物”“高空墜物”為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檢索出2021年3月1日之前的刑事判決書共計51份。再以是否將“高空拋物、墜物”行為作為定案依據(jù)的案件事實為實質判斷標準,通過對上述判決書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因“高空拋物、墜物”引起的其他犯罪5起(如因“高空拋物、墜物”,未造成實際損害,群眾報警,行為人對抗警察、妨害公務,構成妨害公務罪等),其他不作為定案依據(jù)的案件事實的20起⑧,故而前者實際相關判決為25份(具體分布如附表1)。
附表1 《刑法修正案(十一)》生效前的高空拋物、墜物適用罪名情況
通過對比上述司法判例可以發(fā)現(xiàn),在《刑法修正案(十一)》實施之前,在刑事司法處遇上以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重傷罪、尋釁滋事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為主。尤其是作為兜底罪名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少學者表達了有過度口袋化的擔憂,在司法裁判中需要盡量避免規(guī)范符合而缺少實質論證。但在《刑法修正案(十一)》實施之后,相近類型案件則以判處高空拋物罪為主。換言之,高空拋物、墜物行為自被關注以來,在罪名適用上逐漸統(tǒng)一,罪責刑更相匹配,結合認罪認罰制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更加彰顯。例如,在“劉某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⑨中,行為人向窗外拋扔酒瓶、罐頭瓶子等物品造成樓下停放的車輛損壞,被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而在《刑法修正案(十一)》實施后的相似情節(jié)案件中,行為人被判處一年以下的高空拋物罪的可能性更大;在行為人積極賠償、認罪認罰的情況下,適用緩刑也極有可能。顯然這類并未造成嚴重損害結果、行為人積極賠償且認罪認罰的案件適用較輕的刑罰更為合理。某種程度上來講,也得益于該制度以往的司法實踐,對救濟受害人發(fā)揮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經(jīng)形成非常廣泛的法律風險預期和穩(wěn)定的法律秩序。
自2016年2月實施后,一段凈化鈷的損失率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鋅粉消耗量降低了三分之一左右,中上清鈷高的生產(chǎn)壓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緩解。工藝優(yōu)化后一段凈化指標、貧鎘液指標見表4、表5。
盡管如此,高空拋物罪的密集適用,是否都經(jīng)得起罪刑法定原則的推敲,是否嚴格按照刑法分則罪名的構成要件來判斷高空拋物、墜物行為構成犯罪也難免存有疑問。有學者指出,“司法實務中大量案件的不當認定,也凸顯了傳統(tǒng)思路的弊端”[4]。例如,在“孔夢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案”⑩中,法院認定的事實為:行為人將酒店房間內物品從39樓扔下砸至32樓中庭,拋擲地點為酒店內部,時間為凌晨三點,現(xiàn)場并無人員往來出入。換句話說,案件發(fā)生時,造成人員傷亡、財產(chǎn)損失的可能性較低,危害性不大。且檢方在公訴書中也認為,該行為不足以危及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安全,未侵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保護的客體。但該案仍然判處行為人構成高空拋物罪。該種情形下,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是否有必要值得思考。
從以往的經(jīng)驗來看,對于高空拋物、墜物行為的性質認定及責任承擔在法理上并不存在較大爭議,難點和痛點在于,“要及時準確地查明責任人,這就要求公安機關等相關機關及時調查、認真查清責任人”?。這是因為在民事方面,按照法律規(guī)定,倘若不能明確拋擲物品人,則由可能拋擲住戶共同承擔民事侵權責任。這就可能造成如下問題:一是共同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可能在實踐中難以執(zhí)行。盡管法理上給予了受害者以支持,但現(xiàn)實中能否達到法律效果難以保障;二是由可能加害者承擔補償責任是否是萬全之策。因為法律不強人所難,不可能要求每個人做任何事都留有證據(jù),將實際上不在場但又沒有證據(jù)證明的人認定為可能加害人照顧了受害者的公平,卻有可能忽視了他人的正義。鑒于此,有代表建議,“在公安機關查不出加害人的情況下,建議國家賠償,或者由物業(yè)公司來賠償?!蓖瑫r,也有委員明確表示,“不能因為物業(yè)公司收了物業(yè)費,就讓其承擔不該承擔的責任,這既不公平也不正義?!边€有代表提出,“對造成嚴重后果的高空拋物行為開展調查,理應是政府有關部門的責任。如果找不到加害人,政府部門應該承擔對受害人的救濟責任,不能把這個責任分解給無辜的住戶”?。三是《民法典》明確公安等機關的及時調查義務,但即使未調查出責任者也可以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責任或者物業(yè)公司承擔補充責任??偠灾?,不論公安機關是否查出責任者,并不會對受害者的救濟造成太大影響,那么是否就有可能造成公安等機關怠于或不完全履行及時調查義務。這一問題在刑事案件中同樣存在,因為刑事案件中倘若無法確定行為人則無從追究刑事責任。此外,對行為人主觀方面進行考察和判斷也十分重要。高空拋物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過失則不構成該罪。行為人過失拋物且未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考慮不作為犯罪處理。同時也要注意高空拋物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分,后者是前者類似情節(jié)下的重罪,即以高空拋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的既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也構成高空拋物罪。此時應該結合法益侵害緊迫性以及行為人的主觀心態(tài)來進行把握,“高空拋物罪屬于故意犯罪,既包括直接故意,也包括間接故意”[5],避免輕罪重判。
注釋:
①參見百度百科,網(wǎng)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3%9F%E7%81%B0%E7%BC%B8%E6%A1%88/14004441?fr=aladdin,2019年11月19日訪問。
②信息來源:央視網(wǎng)2019年8月23日《晚間新聞》“懸在城市上空的痛,怎么治?”。
③信息來源:人民日報2019年11月30日《上海首例高空拋物入刑案宣判》,恩施日報2019年12月5日《恩施州首例高空拋物入刑案當庭宣判》等。
④因為《刑法修正案(十一)》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其新增了“高空拋物罪”。
⑤參見(2021)滬0110刑初235號。
⑥參見(2021)川0112刑初51號。
⑦參見(2021)粵0103刑初351號。
⑧除此之外,盡管裁判文書中出現(xiàn)了“高空拋物”或“高空墜物”這一詞語,但或屬當事人口述情節(jié)后查否(如“(2017)01刑初116號”),或屬同一案號重復出現(xiàn)(如(2015)高新刑初字第169號)或屬案件材料的歷史記載或事實描述(如“(2019)遼 0604刑初 121號”等),因均與定罪量刑無關或在本案未予中以考慮,故筆者在本文的研究中予以排除。
⑨參見(2015)大東刑初字第00472號。
⑩參見(2021)粵0305刑初230號。
?參見新華網(wǎng),網(wǎng)址:http://www.xinhuanet.com/legal/2019-08/21/c_1124902638.html.2019年11月17日訪問。
?參見全國人大網(wǎng),網(wǎng)址:http://www.npc.gov.cn/zgrdw/npc/cwhhy/13jcwh/2018-12/28/content_2069466.html.2019年11月16日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