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靜
【摘? 要】 文章旨在深入研究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探究其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和思想政治覺悟方面的有效性。通過系統(tǒng)分析不同評價維度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影響,為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提供理論支持,以期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科學可行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 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學生綜合素養(yǎng)
思政課作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綜合素養(yǎng)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革,新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更加全面,不僅需要掌握專業(yè)知識,更需要具備良好的道德情感、堅定的價值觀和積極的社會責任感。因此,思政課在塑造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同時,也面臨更高的期望和挑戰(zhàn)。當前,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需求與思政課的教學模式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難以完全滿足學生多層次、全方位的發(fā)展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對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進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適應社會變革和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一、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維度分析
(一)學科知識與實踐能力
1. 知識體系的構建
思政課的知識體系構建不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將學科知識與思想政治理論融為一體,形成具有思政特色的知識結構。明確思政課的核心目標是通過學科知識的傳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在構建知識體系時,應當明確思政課的價值導向,使學科知識的傳遞服務于塑造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使之在專業(yè)知識學習中既能追求知識不斷深化,又能融入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知識體系的構建需注重跨學科的整合。在多學科的交叉引用中,學生能夠體會到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形成對學科知識的綜合認知。這有助于超越學科界限,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使其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夠更全面地考慮不同領域的因素。
強調實際應用和社會實踐是知識體系構建的關鍵。學科知識不僅是書本上的理論,更需要在實際應用中展現其價值。通過引入實際案例、項目設計等實踐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學科知識與實際問題的關系,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體系的構建需要貫穿人文關懷。思政課不僅關注學科知識,更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在知識的傳遞中,注入人文關懷的元素,使學生在學科學習中感受到人文情懷,培養(yǎng)對社會、人類命運的關切,讓學生發(fā)展為更加全面的人才。
2. 培養(yǎng)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采用問題導向式教學,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來應用所學知識。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還培養(yǎng)了他們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學科知識的應用上更具實際意義。注重跨學科融合,將不同學科的實踐要素有機整合。通過在實際項目中協(xié)同合作,學生能夠更全面地認識到學科之間的互補性,提升了綜合素養(yǎng)。這種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獨特貢獻,使學生具備更廣泛的知識結構。引入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直接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將所學知識與社會現實相結合。這樣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途徑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還培養(yǎng)了其對社會問題的關切和責任感。思政課強調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鼓勵學生開展創(chuàng)新性實踐活動,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思維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通過實際項目的設計與實施,學生將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實際應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力,為將來的職業(yè)生涯打下堅實基礎。這也是思政課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方面的重要途徑。
(二)道德情感與價值觀
1. 道德觀念的引導
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道德觀念的引導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正確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在進行道德觀念引導時,應明確目標,即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社會中的道德問題,激發(fā)他們的道德情感和責任心。為有效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道德觀念,教師需要注重案例分析和討論。通過真實案例的呈現,學生可以深入了解道德決策的復雜性,從而更好地反思自身的價值觀。同時,開展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等活動,使學生在互動中形成共識,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此外,引導學生通過實際參與社會服務、志愿活動等途徑,將道德觀念付諸實踐。通過親身經歷,學生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和堅持。
2. 價值觀培養(yǎng)的策略
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價值觀培養(yǎng)是一個既具有挑戰(zhàn)性又十分關鍵的任務。為有效地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教師可以采取多元化教學策略。通過文學、藝術、歷史等多學科的融合,教師可以在思政課中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通過文藝作品的欣賞和歷史事件的解讀,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中的各種價值觀念,從而形成更加開闊和包容的視野。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注重情感溝通與互動。教師可通過與學生的充分互動,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和個人價值取向,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啟發(fā);通過分享真實的人生故事,引發(fā)學生的共鳴,激發(fā)他們對正面價值觀的追求。此外,開展討論和辯論環(huán)節(jié),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理性、客觀地分析問題,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從而塑造更加健康、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三)社會責任與公民素養(yǎng)
1. 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教師在實施課程教學時應注重引導學生認識到他們作為大學生的特殊身份,應該對社會負有一份獨特的責任。為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其一,通過案例教學,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行業(yè)、不同群體的需求,從而激發(fā)對社會問題的關切。通過分析真實案例,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形成對社會責任的深刻認識。其二,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社會服務。通過實際行動,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社會的需求,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親身經歷有助于學生將責任感轉化為實際行動,樹立起對社會的責任和擔當。其三,通過課程設計中的討論和辯論環(huán)節(jié),也能引導學生思考自身在社會中的定位以及所應負的責任。教師可以提供不同的倫理、社會問題供學生討論,激發(fā)他們對社會責任的思考。
2. 提升學生的公民素養(yǎng)水平
通過深入講解法律法規(guī),教師可以使學生了解法治國家的基本框架和法制建設的歷史進程。通過案例分析,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法律對公民行為的規(guī)范,增強他們的法治意識。通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社區(qū)服務、志愿者活動等,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參與意識和服務精神。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公民責任,主動參與社會建設。通過引入多元文化的學習內容,促使學生具備開放的國際視野。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公民素養(yǎng)觀念,有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其具備更強的國際競爭力。在信息化時代,公民素養(yǎng)還包括對信息的敏感性和辨別能力。通過開設信息素養(yǎng)相關課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利用信息資源,培養(yǎng)他們在信息時代的綜合素養(yǎng)。
二、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構建
(一)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1. 學科知識角度
在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時,從學科知識出發(fā)的指標設計至關重要。這意味著不僅要關注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更要注重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社會責任感。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指標來全面評價學生在學科知識方面的表現。第一要考查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深度。通過設計專業(yè)知識的難度逐步升級的評價體系,可以有效衡量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深刻理解和運用能力。這有助于確保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不僅是表面的記憶,更是對知識內涵的深刻把握。第二要關注學科知識與思政內容的融合。通過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科知識的考核中,使學生在專業(yè)學科中更好地理解并體現思政教育的內涵。這種融合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科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引入開放性問題和實際案例,測試學生在學科知識上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設計有助于使學生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更為全面的能力結構,既包括專業(yè)素養(yǎng),又包括思想品德和實際應用能力。
2. 道德情感與價值觀角度
在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中,對道德情感與價值觀的評價指標設計至關重要。這涉及評估學生對道德倫理和社會價值觀的理解、認同以及在實際行為中的踐行情況。為全面考察學生在這方面的發(fā)展,教師可以采用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評價指標。通過情感態(tài)度的表達來評價學生的道德情感。這可以通過反思作業(yè)、個人陳述、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以了解學生對道德問題的態(tài)度、情感以及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表達能力。設定道德決策的案例分析題目,考查學生在道德倫理面臨困境時的選擇和決策過程。這有助于評價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道德原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其在復雜社會中正確判斷和行動的能力。此外,通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記錄和自我評價,評估其實際行為中所體現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實際參與社會服務或志愿者活動,學生將道德情感和價值觀付諸實踐,形成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二)評價方法與工具選擇
1. 定量評價方法
在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中,運用定量評價方法是確保評價科學、客觀、全面的重要手段。通過定量評價方法,教師可以更精準地了解學生在思政課程中的學業(yè)表現和思想品德發(fā)展情況,為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進措施提供依據。一種常用的定量評價方法是考試測評,通過設計具有思政特色的考題,涵蓋道德倫理、社會責任等方面,可以客觀地評估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此外,通過定期測驗、作業(yè)等形式,全面考查學生對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內容的結合運用。問卷調查也是定量評價方法的重要工具,設計合理的問卷,涵蓋學生對道德價值觀的認同程度、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情況等方面,可以獲取大量有效的數據,幫助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覺悟水平和綜合素養(yǎng)。除此之外,定量評價方法還包括學業(yè)成績分析、統(tǒng)計分析等。通過對學生的成績進行量化分析,結合統(tǒng)計手段,教師可以深入挖掘學生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優(yōu)勢和不足,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支持。
2. 質性評價工具
質性評價工具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是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在思想覺悟、價值觀培養(yǎng)等方面的情況。這種工具包括開放性討論、反思報告、小組展示等,通過這些方式收集學生的言語和行為,進行深度分析。開放性討論是質性評價工具中的重要手段。通過引導學生就特定道德倫理問題展開深入討論,教師可以收集到學生在道德決策、價值取向上的言論和觀點,幫助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而制訂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反思報告是質性評價工具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要求學生對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思考進行反思,教師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學生在思政課程中的個人成長和思考深度,培養(yǎng)其自我認知和反思的能力。此外,小組展示是質性評價的有效手段之一。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能夠共同探討課程中的核心概念,展示對道德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方案,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和表達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來評估學生在團隊協(xié)作和社會責任感方面的素養(yǎng)。
三、結語
文章深入研究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強調了對學科知識、道德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培養(yǎng)。通過定量和質性評價工具的巧妙結合,全面洞察學生的學業(yè)和思想發(fā)展。在今后的思政教育中,應不斷創(chuàng)新評價方法,注重學科知識與思政內容的融合,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將更多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素養(yǎng)和社會參與能力,以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白淑珍,徐東亮.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網絡實踐教學和評價體系探析[J].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6(04):131- 134+143.
[2] 尚起媛.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探索[J]. 安順學院學報,2017,19(01):46-48.
[3] 戴志國,王慶華,徐娟. 論高?!八颊n”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建構[J]. 韶關學院學報,2013,34(01):187-190.